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6 是什么决定了你和自己的关系

泰勒是谁?

电影《搏击俱乐部》中有这样一处情节:男主人公杰克无法忍受朋友泰勒的偏激行为,决定疏远泰勒。可是,让他不解的是,每走到一处,他都被认为是泰勒,还被尊为教父。备受困扰的杰克开始反思:我到底是谁?泰勒又是谁?

最终,杰克惊恐地发现:他和“泰勒”是同一个人!

心理专家朱建军老师有一本著作名为《你有几个自己》,主要讲解的是人格意象分解技术,即通过分析人格,找出一个人心中不同的子人格的方法。运用这个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我、完善自我,促进心灵的成长。

电影里的“杰克”和“泰勒”,其实就是一个人的两个不同子人格:杰克是一个有中年危机的人,他痛恨自己的生活以及周围的一切,可是又无法摆脱这样的生活;泰勒是一个带着浓烈的叛逆气息,周身充满残酷和暴烈的行动力量的痞子英雄。

最初杰克被泰勒身上的特质吸引,到后来他发现自己难以忍受泰勒的偏激行为,继而决定要除掉泰勒。这个过程体现的,就是内在子人格发生冲突、相互纠缠的过程。

内在子人格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一个人与自己的关系;一个人与自己的关系,又决定了他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如果子人格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喜欢且融洽的,人就不需要过多地压抑自己,可以活得真实、灵动;相反,如果子人格之间相互排斥、厌恶,或是充满了恐惧和蔑视,人的内心就会产生冲突。当一个人有心理矛盾时,往往就意味着他的子人格之间有矛盾。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的主人公蛤蟆是一名抑郁症患者,他深陷沮丧、无助和悲伤之中,总是不由自主地讨好别人,当别人欺负他、轻视他、批评他的时候,他也不敢表达愤怒。他痛恨自己的软弱,看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在朋友的督促下,他找到咨询师苍鹭寻求帮助。苍鹭没有直接告诉蛤蟆该怎样过好人生,而是带领蛤蟆往蛤蟆的内心深处走去。

在追溯童年经历时,蛤蟆看到自己童年不被关爱的创伤,看到自己仍然以儿时讨好父母的方式和周围人相处,看到自己的内心存在着一个渴望爱的、无助的“儿童自我状态”,还存在着一个严厉批评自己的、让自己始终得不到肯定的“父母自我状态”。

苍鹭提醒蛤蟆:“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随着咨询的深入,蛤蟆终于意识到:其实,外面根本没有“别人”,只有他“自己”;那个一直在批评他、贬低他的人,也是他自己。

在蛤蟆的内心世界里,“儿童自我状态”与“父母自我状态”就是两个不同的子人格,一个是胆小、无助、习惯讨好的人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在小孩”;另一个是严肃、苛刻、喜欢指责的人格,这个人格是父母对待蛤蟆的方式内化而成的。与别人相处时,“儿童子人格”让蛤蟆不自觉地呈现讨好模式,而“父母子人格”又不停地贬低蛤蟆,让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两个子人格之间,重复着蛤蟆早年和父母的关系模式。

认识了内在的子人格,意味着增加了对自己的了解;改善相互矛盾的子人格间的关系,意味着心理矛盾得到了化解,对自我的接纳程度得到了提升。

当蛤蟆看清“内在小孩”和“内在父母”两个子人格后,他便可以跳出原来的思维与行为模式,不完全听信于“内在父母”的指责,也可以安抚“内在小孩”的无助。如此一来,他在现实生活中就不会因为他人一句无心的话而怀疑自己、贬低自己了。

是不是子人格之间相互喜欢,完全没有冲突,就是最好的状态呢?

答案并非如此,朱建军老师解释说:“假设有些子人格的行为是社会不能容纳的,而其他的子人格却都接受了它,甚至还很喜欢它,那么,虽然这个人内心没有冲突,但他整个人和社会之间产生了矛盾,他将难以适应社会。”

每一个子人格都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无法将其消除,也不必去消除。因为每一个子人格都是一种资源,只要用对地方,都能给我们带来益处。比如:在执行一项重要的计划时,我们需要“严格的父母”提醒我们谨慎、专注、精益求精,力求把事情做得更好;在和挚友、伴侣相处时,我们也需要“内在小孩”展示出童真、脆弱的一面,这样才能够在无助时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安慰,而不是硬撑着去独自面对一切。 eSI81gZPw4vHPytbAeXInKZNq/pCJ3A0M4eZNGDtg3WGgWz9kQ3cCQFxDEPkbKZ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