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人生,皆脱离不了生活上的打击和情感上的挫败。成长过程中的孤立无援、失落痛苦、自卑羞耻等所引发的心理不安、焦虑、无助、沮丧和自我怀疑,都是具有伤害性的情绪。许多人应对和面对这些情绪创伤的方式,是由长久以来的家庭经验,以及成长过程中累积的习惯模式发展而来的,而非真正的关照和修复。
大多数人早年的家庭教育,总是让孩子觉得,情绪挫败和情感失落都是应该被隐藏或是消匿的感受,否则自己就是一个糟糕、惹麻烦、任性、情绪化的孩子。家庭的父母或照顾者,为了省事省力及方便管教,对于孩子身上出现的情绪反应,多采取训斥、责罚和辱骂等方式,要求孩子抑制情绪感受,否则孩子的生存就会受到胁迫——不是被恐吓会被遗弃(“再哭,我就不要你了”),就是被威胁不会得到他人喜爱和接受(“我才不要这种麻烦的小孩”“别人不会喜欢你”)。
当然,一直不乏有人倡导,以打骂的方式管教孩子才有效,这才会让孩子尽早体会到这世界和社会的残酷现实,才不会养出草莓族、玻璃心。
这不仅是很严重的误解,还是一种诡谲的认知逻辑。这种观点的意思是,大人不需要关心并协助孩子面对、认识自己的情绪,反而因为社会上大多数的环境都是无情、无关怀之心的,所以为了让孩子提早适应这个社会,应该要以打骂的方式,让孩子尽早炼就金刚不坏之身,让他们在打骂中越挫越勇,如此一来,长大后就可以承受残酷的现实了。
没有一份心智相关的科学研究会为这样的论点提供佐证。相反地,有更多研究显示,在打骂或权威教养中长大以及情感联结有缺失的孩子,成年后的自尊常处于不稳定状态中;对于自己的价值感和认同感,他们也常会感到不确定和低落;严重者甚至会在精神方面承受极大的痛苦。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人,他们最严重的心理问题是对自己的厌恶和排斥、对人际的焦虑和不安以及对人生感到消极和痛苦。
尤其是在早年生命经验中,那些从来没被关心、照顾,也不曾受到疏导、调节的痛苦情绪,就这样累积在个体心里,不仅从未得到正确照顾和适当引导,他们也完全没有实质上感受到安慰的经验。
于是,个体无法学习照顾与调节自我情绪的方式,还十分误解、扭曲地认为,自己的情绪其实是极为糟糕及错误的,进而产生更多的、对自己的否定及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