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玲生活在一个几乎不说什么正面肯定话语的家庭中,从有记忆以来,她就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对。妈妈总是说她不会看脸色、反应迟钝;爸爸总是说她长得不好看,像是从垃圾堆里捡回来的。
玉玲有一个姐姐,不仅人聪明、相貌漂亮,还总是知道怎么说话讨大人开心。玉玲总是觉得不公平,好像所有的好都集中在姐姐身上了,而自己一点好都没有。
玉玲这份心理上觉得自己不如姐姐优秀的痛苦,不只在家如此,在学校也一样。老师们也总是将两人放在一起比较,频频对玉玲说:“那个王玉琪是你姐姐吧?你们怎么能差那么多啊?你姐姐很优秀,你知道吧?你再不多努力一点,以后就完蛋了!”
每当听到老师们将姐姐的名字提出来,玉玲就只能把头越缩越低,好想把自己藏起来,以免辱没姐姐的名声。但是她心里又觉得好难过,为什么自己被说得这么差?难道自己真的一点好的地方也没有?
对玉玲而言,既不知道心里的不服气该向谁说,也不知道该怎么帮自己平反。她忍不住跟妈妈抗议,觉得没有一个人喜欢她、肯定她。没想到妈妈给她的回答是:“你以为你是谁,还要别人对你说好听话吗?你要是真的优秀,难道别人会看不出来?”
妈妈这句回答,简直成了永远无法被推翻的真理,让玉玲觉得自己真的很糟糕、很差劲,别人对自己的指指点点也都是真的,都是因为自己不够优秀,否则也不会被人说闲话。
而这种影响仿佛将玉玲大脑筛选信息的功能去除了,只要是与对她的评论和看法有关的,特别是偏向负面的,玉玲都会牢牢记住,毫不考虑,无法辨别那些批评对自己究竟是有益的,还是无益的。当然,玉玲也无法从中体会与了解到,那些别人对她的评论和看法,其目的和动机究竟是什么。
因此,从玉玲的求学过程,再到求职生涯,她所记得的,大多是别人对她说过的负面评语,像是“你怎么那么笨?”“你会不会用脑子?”“你能力真差”“你大概没什么前途了”……
玉玲心里还是会出现那种不服气的感觉,但只能郁结在心中;她也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好反驳的,连她自己都觉得自己很笨、能力很差,对自己也充满怀疑。每当别人数落她一句,玉玲就会在心里用千万倍的力道不断羞辱及谩骂自己,因为自己这么丢脸、这么没用,才让人有机会看轻自己、批评自己。
可想而知,在生活及人际互动中,只要听到别人的一句负面评语,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玉玲都会放大这句话,这句话仿佛是巨大的岩块从天而降,把她打趴在地,动弹不得;也像是黑色的泥沼,拖住她,让她不断往下沉,让她喘不过气来。
久而久之,玉玲变得害怕跟人互动,也害怕与人接触。
她觉得自己只要站在人前,就会被看到很可笑、很糟糕的地方,就算一时没有被看穿,但只要开口说话,有了些许相处的机会,别人就会开始厌恶她,觉得她真的是一无是处。
渐渐地,玉玲不再需要旁人出言批评,她的内心就是一个充满批评的空间。在她对自己的批评中,不仅时常出现过去那些难听的话语,甚至还有对自己的厌恶和怨恨。她觉得自己怎么可以那么失败和没用,终日活在阴郁及自我挫败的沮丧情绪里。
从小到大,我们就像玉玲一样,避免不了被评价、被贴标签的过程。从很小开始,我们就受这些人际反馈的影响,不仅从中认识自己,也从这些看法和评论里,辨识出哪些是自己认同的“我”,哪些不是。
如果环境中总是出现大肆批评和攻击你的言语,那么你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形成对自己的负面观感,也可能有非常多疑惑,像是:自己究竟是什么样子?自己真的像别人说的那样,是这么糟糕、这么差劲的人吗?为什么别人说得那么斩钉截铁,好像他比你更了解自己真实的模样?
在那些被数落、被批评的日子里,你可能常常搞不清楚,究竟要怎么做才不会被人批评,才不会遭人非议?所以,你总要自己小心谨慎,把自己弄得紧张兮兮。即使事情过去了,仍要反复检视,就怕哪个环节没注意到,又惹到哪个人,对你多加指正和批判。
在这种日子里,你肯定过得不轻松,人累心更累。你总是不懂,为什么自己会那么害怕别人的三言两语,那么在乎这些负面的批评,好像只要有负面声音出现,你整个人就像根本不该活在这世界上似的。
你从来没有思考过,那些大肆批评、数落你的人,其实根本不是在对你说话,而是在发泄他们自己的情绪,找一个代罪羔羊出气。表面上,他们用批评来指正你,还会说“都是为你好”“给你改正的机会”,但事实上,话语的内容根本没有建设性,徒然践踏你的自尊,为的只是维护和巩固他的自我优越感或平衡他失控焦虑的内在。
可是年幼的你认定了必然是自己不够好、很糟糕,才惹得他人这样批评你、数落你、训斥你。
事实上,我们人际沟通和互动的能力往往是不足的,无法确切知道如何处理不同和差异,也无法了解如何与别人达成共识。当觉得别人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时,我们并不是设法沟通或协调,也不是了解问题真正的关键所在,而是劈头就用一句指责或怪罪,把别人否定了、贬低了。至于先入为主的观念,更是在不同的关系里作祟——以自己的既定成见,断定他人的状态。
若再加上斥责及吼骂,被无同理心与关怀心对待的个体,就犹如屠夫刀下的生命,只能任其宰割。
为什么在我们周围,总是充斥着批评呢?为什么无论是家人、伴侣或亲子,还是职场同事之间都是如此呢?
不管在家庭或求学的过程还是职场中,我们其实没有什么好的经验,让自己知道,在关系里好好沟通是什么样子;也无法得知如何与他人进行“聚焦性的对话”,所以,在很多人际互动的情况中,我们大多以压抑和忍耐的方式应对,然后浑然不觉地囤积了许多不舒服及糟糕的感受,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就像是垃圾箱里塞满了乱七八糟的杂物,再也塞不下了——就以抱怨或谩骂的方式消解自己的内在压力和情绪痛苦。
在这种情况下,有一种很糟的情况会发生,那就是——遭人胡乱发泄压力的个体,在关系里往往是被视为“弱势”的一方,从某个方面来看,也就是让人感觉“安全”的对象,他们不会反击、不会抗议、不会引发后续的麻烦、不会很难收拾,而这样的对象最常见的就是孩子或是下属。
可想而知,如果被人拿来发泄情绪和任意批判的个体是个小孩的话,他肯定弄不清楚状况,无法辨识究竟真的是自己太糟,还是那个人的情绪管控能力太差?
当我们的生命从来没有机会停下来辨识及思考“为什么外界的那些人要那样说话?”“为什么他们这样说我,而我就一定是他们口中说的那样呢?”,毫无疑问,你会毫不考虑地将外界对你的负面评价接收进来,并且无意识地拿那些别人的评价和批评来责备和否定自己。
当我们已成长到成人的阶段、处于心智年龄应该成熟的情况下,没有谁应该再被视为小孩,始终被叨念和责备。即使是一个孩子,这样的教养方式也不会让他学会思考、练习自己面对和解决问题,反而会导致孩子行为退缩,造成消极的后果。
若是只会以批评和谩骂的方式对待别人与对待自己,这样的人,换句话说,就只会这种说话方式,没有其他与人沟通的技巧了;他们既不会引导,也无法聆听和回应,只有主观的评价和批判。这样的人根本不是一个会沟通的人。
如果你也受幼年经验的影响,长期被灌输许多批评和否定、吸收了许多人对你的宣泄和谩骂,那么你要知道,你所形成的内在模式,会让自己反复陷于受伤的状态中。这不仅会在大脑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还会让你往后不断地、没有选择性地一直记取那些不堪入耳的批评和辱骂,并且放大那些人的评价和看法。那是你曾经感到最受挫、受伤的情境,却不知道怎么终止它,也不知道怎么远离它。你以为只要批评和辱骂出现了,就要小心翼翼地聆听,好修正自己的错误、改善自己的行为或问题。
但其实不是的,一个真心要让你提升及进步的人,会用你真的能吸收、消化的方式,引导并协助你学习与成长,而不是毫不顾及你的感受及想法,任意批评和谩骂。如果你发现强迫自己接受的那些批判和辱骂,让你心情更低落,内在更灰心丧志,甚至萌生退缩及消极的想法,那么请觉察:你的内在模式是否正让无意识的批评和否定攻击你自己呢?
如果你正在无意识地、“有样学样”地攻击自己,请先为自己设下一道安全防护网,就像不要让雾霾侵害我们的呼吸道一样,你也有权利阻止毒言毒语入侵你的大脑。
越来越多的大脑科学研究显示,谩骂及言语攻击(包括羞辱、讥讽、嘲笑、批评)的高压情境会对人类大脑发展造成阻碍,这类情况不仅使人深受内在混乱情绪折磨,还会造成自我发展的缺失,严重时甚至会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使人终生处于“受伤的小孩”的状态下,无法具备社会面及心理面的完整发展能力。
若你开始觉察到过往经验中,那些批评和谩骂、羞辱和否定对你产生的影响与干扰,那么请你务必开始施行“防护计划”,让自己的内在空间不再习惯性地记录和播放那些负面的、伤害你的语言和词汇。请为自己的内在建立一个隔离的保护区(心理空间),不让侵害一下子进入,保护好你的生命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