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童年的经验,是情感内伤模式的来源

在我们还很小的时候,并没有能力去选择什么话要接收,什么话不要接收。倘若生活的原生家庭,习惯以负面责备和批评、威胁及恐吓作为教养的方式,那么对身为小孩的我们来说,这些负面、否定性的语言,就会毫无过滤地被我们储存在大脑里,成为我们的“我是……”。这样的自我观感,也就会偏向负面、糟糕和自卑。

特别地,孩子是以感受和感觉来体会世界是什么样貌的。在孩子感受到的环境中,如果大人释放的表情和姿态是对孩子的厌烦和拒绝,那么孩子便会收下这些情绪,用来排斥并厌恶自己;同时,他也会感受到,这是个对他不友善、也不喜爱他的世界,他会对自己的存在感到惶惶不安。

可是,这是偏颇的。孩子的世界其实很小,只有原生家庭里的成员而已。尽管这些家庭成员并不等于全世界,但对一个小孩来说,家就是他的全世界,父母就是他唯一的至亲依靠。正因为这样,在早年的生活经验中,如果家庭环境让孩子感受到威胁、不安全、恐惧和强烈的情绪起伏,孩子单单应付自己内在的情绪压力就够不容易的了,更难有心力随着成长过程探索与学习发现自己、认识自己。

所以,从小生活在批评及指责的环境中,并因此情绪不稳定的孩子,也会存在自尊不稳定和自我认同混乱的问题。他不知道如何存在于环境中,才是安全的;他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才是被接受的;他也不知道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是不是可以安然存在,会不会一产生什么感觉,就要遭受强烈的批评和责备。

这样的孩子,会将大部分的气力放在在乎外界的反应和他人的情绪上,他们小心敏感地侦测环境中的危险信号(他人的负面否定信息);同时也很怕表达,很担心表现自己,怕万一有闪失或出错,就会招致剧烈的灾难和强烈的批评。

如此之下,个体就更难去探索和发现自己,于是成了对自己很不了解的人;即使长大后,也不敢接触自己,更别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独特性、真正认识自己。他们不仅没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说不清自己的情绪感受;自己和他人的表现若有不同,他们就会自动认为一定是自己的问题,或是自己有毛病、是怪胎。 guO9phF3GrTLtJ5MStFCMR19wmSG9Rg5Onw9qFETpdDjlXKxvzP4wpoQ1Lio7Dk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