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易受伤者”,也可以说是“情感脆弱者”,会出现反复受伤的情况。就算他们在所处的生存环境中容易感到受伤,他们仍会继续待在这个循环中,很难真正终止这种被伤害或被恶待的关系,也很难离开长期让他们感到受伤的环境。
这不仅是因为他们发展出了一种生存方式——习得性无助(学习到的无助感),使自己处于受伤情境中,却毫无能力去行动及解决;同时,他们的易受伤感与受挫的沮丧情绪,会渐渐成为自动化的内在反应模式,遇到事情时会毫不迟疑地自动开启它,进而形成易受伤的情绪循环。
或许是他人的一个不认同的眼神,或许是他人的一次拒绝、一个不同的看法、一个不佳的口气,都会让他即刻启动“受伤”的恐慌感及挫折感,也会让他深陷在被拒绝及被排除的不安情绪阴霾中,难以清明。
当然,这种无助感与挫折感的心理受伤反应,并不一定会以情绪低落和沮丧的形式呈现,为了掩藏内在经历的脆弱感,不让人有机可乘、加以攻击,心理“易受伤者”也会启动防御机制,以愤怒的指责与怪罪的方式攻击环境,控诉自己所遭遇的伤害。只是,这样的愤怒攻击并没有实质效益,是无功能性的,并不能真正处理问题,也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受伤者反而徒然地沦陷在狂怒发泄和失控咆哮中,并再度面临下一波被压制及被责备的处境。
也有些“易受伤者”以“情感封装”的反应,来掩饰内在、保护自我。这种反应可能是冷漠或是无感,好让外在环境及他人看不出他内心受伤及易脆弱的反应。
若没有调整及改变心理“易受伤者”的生存模式,他们就很可能会在不同的环境中制造出相似的关系情境;也就是说,易受伤者所在的环境,可能会产生或出现“压迫者”“虐待者”及“加害者”,如此,“易受伤者”的生存模式才能继续运作,他们才会继续强化自己的无助与恐惧,也强化了他人不真实的威力和影响力。
凡是失落及悲伤发生,或是遭受拒绝或挫折时,我们的心当然会有受伤的可能。但若你内在有足够的力量及有效的心理功能,那么在内心受伤时,你也会试着发挥能力照护自己,让受内伤的自己减少再度受伤与恶化的可能,并且协助自己安稳内在状态,试着健康起来、康复起来。
可是,属于心理“易受伤者”的个体很容易沉浸在自怜和怪罪的旋涡里。在不停反复指责他人负心与伤害的同时,真正重复和反刍的,其实是自己受伤的情节与无辜、无助的情绪感受。这么一来,他们很有可能以偏颇及固着的二分法区分这个世界,简易地将善与恶、对与错及好人与坏人放置在对立位置上。
如此极端又简易地划分人我关系,对于成人世界里的关系互动与沟通、交流与合作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可以说是因为内在心理功能缺乏弹性调整及整合功能,导致了反复性人际受挫和情绪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