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是存在于这世界的一部分事实。许多时候,情况之所以变得复杂,是因为人性是复杂的,文化是复杂的,人的需求和渴望也是复杂的。人的成熟指标之一就是能处理复杂的事物,包括整合并接纳复杂的自己。
复杂的事往往是难以处理的,要瞻前顾后、思虑周全;要做出一个好的决定,就要从复杂的情境中抽丝剥茧,找出一个多方都能受惠或平衡的共识点。这样的历程着实不易,并非孩童心智所能做到的。
孩童的思考能力仅能支持简单的、截然的、二分法的理解及判断。就像在看动画或故事书时,孩子很快就想知道“谁是坏人?谁是好人?”这种问题的答案。这种现象也会发生在他们面对生活情境时。凡是关心、呵护他的,就会被其视为“好人”“好妈妈”“好爸爸”;凡是凶他或忽视他的,就会被其视为“坏人”“坏妈妈”“坏爸爸”。不过,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会经历青少年时期对抽象思考与换位思考的学习,再加上生活经验和人生智慧的累积,慢慢地,我们会发展出处理、应对与整合复杂事物的能力。
但害怕“复杂感”的人会逃避这样的学习。因为怕自己不在行或始终抗拒面对现实环境,于是他们以各种说法和理由告诉自己:“这个世界就是那么势利”“这社会是多么复杂、多么可怕”,强化“如果不想成为那样的人,就必须保持天真、善良和正义的状态,否则就会像那些坏人一样可恨”的想法。
然而,这样的天真、善良或正义都是没有经过考验的,甚至是蒙着头、假装没看见那些已经屡次发生的事实真相,以及由许多层面引发的冲突和矛盾,只是自顾自地以强迫式思维予以坚持和认定。
他们的生活很可能因此被固着在某些情境中,反复上演同样的挫折和沮丧,也重复着同样的伤害和痛苦。即使心里的埋怨很深,觉得这世界辜负了他、残害了他、不懂得珍惜他,却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这些老掉牙的烂情节会一再出现在自己的生活和人际关系中?为什么自己总是遇到这样的事情?
接下来,在第2章,我会以10个故事,说明10种来自人际情境的情感内伤模式,并解释内心易受伤者是如何诞生的。
而在这10种让内心受伤的模式中,有非常多的层面都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和塑造,以及成长过程中大大小小的生活经验累积、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际互动模式。只要形成了某种模式,人类的反应就会成为人格运作的一部分,自然是难以改变的;若不对自己的模式加以觉察与认识,就更难松动及调整这些早已固化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