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喉中痰鸣气促、口眼喎斜、半身不遂为主症,轻者可见猝然眩晕、言语不利、口眼喎斜、头面四肢发麻等症。其中肝风内动,夹痰上蒙清窍所致中风尤为多见。
以下主要介绍风痰上扰所致的中风,现代医学的脑血管痉挛、脑出血、蛛网膜下隙出血、脑血栓形成等疾病的某些发病阶段,可参考本章辨证施治。
(1)肝风内动、痰火上扰型
【主症】 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喉中痰鸣气促,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兼见面红身热,躁动不安,口气臭秽,唇舌色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 豁痰开窍,平肝息风。
【处方】 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星蒌承气汤加减。法半夏、茯苓、陈皮、天麻、甘草、胆南星、瓜蒌、生大黄、厚朴、黄连等。
(2)肝风内动、痰蒙清窍型
【主症】 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喉中痰鸣气促,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兼见面白晦黯,静卧不烦,四肢欠温,脘腹痞闷,舌淡,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治法】 辛温开窍,燥湿化痰息风。
【处方】 半夏白术天麻汤合苍白二陈汤。法半夏、茯苓、陈皮、天麻、苍术、白术、甘草、石菖蒲、郁金、远志等。
(3)中风后遗症
中风经过治疗,常留有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喎斜等后遗症。其原因为风痰阻络,气血运行不利,脉络瘀阻,痰瘀同病,如不及时治疗,将留有终身残疾。①半身不遂:气虚血瘀、痰湿阻络所致的半身不遂,治宜补气活血、化痰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合导痰汤加减。肝风内动、痰火上扰所致的半身不遂,治宜平肝息风、化痰通络,方用天麻钩藤汤合黄连温胆汤加减。兼言语不利者加石菖蒲、远志,以祛痰利窍;兼口眼喎斜者,加白附子、全蝎、天南星、僵蚕等,以祛风化痰;兼肢体麻木者,加天南星、半夏、白蒺藜,以祛风化痰通络。若偏瘫日久,虽加重活血药物而疗效不显著者,可加水蛭、乌梢蛇等虫类活血药,以增强破瘀通络之功。②言语不利:因风痰上阻、经络失和所致者,方用解语丹加减以祛风除痰,宣窍通络。肝阳上亢、痰邪阻窍所致者,方用天麻钩藤饮加石菖蒲、远志、胆南星、天竺黄、蝎尾等以平肝潜阳、化痰开窍。肾虚痰阻所致者,方用地黄饮子加减。③口眼喎斜:如单纯性口眼喎斜属风痰阻络所致者,治宜祛风除痰通络,方用牵正散加味。
童某,女,67岁,2012年9月15日初诊。
主诉: 上肢麻木10天余。既往有脑梗死及颈椎病病史,曾有短暂失忆及阵作眩晕,时胸闷、心悸,四肢不温,纳谷正常,二便调,舌淡苔黄腻,脉细弦。
中医诊断: 中风(中经络)。
辨证: 胸阳不振,痰瘀阻络。
治法: 通阳化痰,祛瘀通络。
处方: 方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拟方:全瓜蒌30g,薤白9g,法半夏9g,川桂枝9g,片姜黄10g,葛根20g,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0g,地龙10g,豨莶草12g,络石藤15g,鸡血藤18g,宣木瓜10g,赤芍10g,生甘草3g,14剂。
二诊: 2012年9月29日。药后诸症减轻,时有手麻木,舌脉如前,仍步前法。拟方:全瓜蒌30g,薤白9g,法半夏9g,浙贝母10g,川桂枝9g,葛根20g,片姜黄10g,地龙10g,桃仁10g,红花10g,桑枝20g,豨莶草15g,宣木瓜10g,鸡血藤18g,络石藤15g,生甘草3g,继进14剂。
[武宜婷,杨进.杨进教授运用瓜蒌薤白半夏汤验案举隅[J].中医药学报,2014,42(3):127-129.]
【评析】脑梗死归属于中医“中风”“偏枯”范畴,多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因情志或外邪等触发夹痰夹瘀蒙蔽脑窍而发病。本例患者年过花甲,肝肾不足,气血衰少,肾水亏虚于下,肝阳偏亢于上,水不涵木,上蒙清窍,蒙蔽神明则眩晕、失忆,肝风夹痰,经络血脉瘀阻,气血不能濡养机体,则肢体麻木。因此治疗时以瓜蒌薤白半夏汤通阳宣窍降逆化痰,桃仁、红花活血祛瘀,赤芍凉血活血,川芎、片姜黄活血行气,使气行则血行,地龙、鸡血藤、络石藤、豨莶草通经络,宣木瓜舒筋活络,此外杨进教授更以桂枝温通经脉,葛根疏风解肌,生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化痰祛瘀、祛风通络之功,神明得洁,肢体得养,诸症减轻。
刘某,男,68岁,2003年6月9日初诊。
病史: 既往有高血压史十余年,间断服药,诉4天前晨起突然感觉右侧肢体麻木,未予重视,1天后呈进行性加重伴肌力下降,在某县医院脑部CT检查显示:左脑部基底节区多发性梗死。因不愿住院治疗,遂来求诊,刻下症见:老年男性,肥胖体型,神清,语言可,头晕目眩,面红,烦躁,右侧肢体无力,活动困难,右手肿胀,右上肢肌力Ⅳ级,右下肢肌力Ⅲ级,饮食可,大便干,小便正常,舌红舌下瘀滞,苔黄厚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 中风(中经络)。
辨证: 痰瘀内阻,瘀而化热。
治法: 清化痰热,化瘀通络。
处方: 黄连6g,法半夏15g,白术12g,陈皮15g,白芥子10g,全瓜蒌10g,茯苓15g,地龙10g,水蛭(冲服)3g,丹参20g,红花10g,石菖蒲10g,生大黄(后下)5g,炙甘草6g。7剂,水煎取汁400mL,每日1剂。
复诊(2003年6月16日): 患者肢体麻木,肌无力症状改善,头晕目眩减轻,右上肢肌力Ⅴ级,右下肢肌力Ⅳ级,大便正常,上方去大黄7剂。
三诊: 患者肢体肌力基本恢复,饮食二便正常,继以丸药以善其后。
[张梅奎,张效科,谢福恒.张建夫教授化痰祛瘀法辨治缺血性中风痰瘀互结证经验探析[J].现代中医药,2014,34(4):21-22.]
【评析】张建夫教授梳理古人对缺血性中风的病机认识,推崇《明医杂著》所云:“所以古人论中风偏枯麻木、酸痛、不举诸证,以气虚死血痰饮为言,言论其病之根源,以血病痰病为本也。”清代医家姜礼在《风痨臌膈四大证治》中也指出“痰迷心窍,舌强不语,当涤痰为先”。近代名医冉雪峰对此也深有体会,他认为中风脑部病变痰邪最易滞痰不去,则窍不宣,故除痰为宣窍透络捷法。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张建夫教授以化痰祛瘀为缺血性中风治疗的基本法并创立化痰祛瘀汤,方用法半夏15g,白术12g,陈皮15g,白芥子10g,全瓜蒌10g,茯苓15g,地龙10g,水蛭(冲服)3g,丹参20g,红花10g,石菖蒲10g,炙甘草6g,全方化痰祛瘀兼具开窍之功,方中半夏、陈皮、白芥子、全瓜蒌、茯苓化痰祛湿,白术健脾益气,加强化痰之效,以去其根本。地龙、水蛭搜风通络,祛血中瘀滞。红花、丹参活血养血,助地龙、水蛭以疏通血脉,则防其通利过度。菖蒲以芳香开窍并具引药入脑之用,《庆堂随笔》云“石菖蒲,舒心气、畅心神、怡心情、益心志,妙药也,清解用之,赖以祛痰秽之浊而卫宫城”。甘草调和诸药之性。临证具体应用时应根据病证之表现加减,如痰瘀化热则加黄连,大便闭结加大黄,头痛则加川芎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方中药物有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黏度、调节血脂、清除自由基、保护脑细胞等综合作用。
陈某,男,67岁。
主诉: 患者以神志昏迷、右侧肢体偏瘫3天而住院。入院时血压160/106mmHg,神志昏糊,右侧上下肢0度瘫痪,完全失语,大便不通。西医诊断为脑溢血、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脂血症。查体:舌质红、苔黄,口有秽味,脉弦。
辨证: 乃老年体丰,肝阳上亢,引动内风,风阳痰火交炽,肠腑积热,更助阳亢,以致清窍受蒙。
治法: 化痰开窍,平肝通腑。
处方: 石菖蒲6g,郁金6g,天竺黄12g,川贝母9g,全瓜蒌12g,风化硝6g,炒枳壳6g,石决明(先煎)12g,钩藤(后下)12g,蒺藜10g,全蝎2条,桑枝12g,生大黄(后下)6g。
药后解出积粪较多,3天后神志由昏迷转为蒙眬,血压为160/98mmHg。原方加连翘12g继服药7剂,神志转为清明,血压降为130/70mmHg,后配合针灸,中药改从滋阴平肝、活血通络为治。处方:地黄12g,麦冬12g,川石斛12g,桑叶、桑枝各12g,决明子12g,炒甘菊6g,丹参12g,赤芍10g,桃仁6g,全瓜蒌12g,全蝎2只,僵蚕10g。
药后失语及肢瘫逐渐恢复。
[董建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第2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
【评析】中风闭实之证,大多肝阳痰火偏盛,心窍受蒙,腑气不清,临床治疗虽须化痰开窍,更应清热通腑;有时独用通腑,能使患者早日清醒,转危为安。
张某,男,37岁。1971年2月18日初诊。
主诉: 猝然昏仆,不省人事7天。刻下症见:发热面赤而现油光,呼吸气粗,喉间痰鸣如拽锯,左侧偏瘫,肢体强痉,躁动不安,手撒尿遗,大便不利,舌苔薄黄腻,脉大数。
辨证: 风中脏腑,气血上逆。
治法: 涤痰宣窍,潜镇降逆,兼以扶正。
处方: 胆南星9g,法半夏12g,石菖蒲9g,天竺黄6g,陈皮8g,云苓15g,枳实6g,红参15g,生龙骨(先煎)15g,生牡蛎(先煎)15g,石决明(先煎)15g,怀牛膝18g,黄芩10g,生大黄(开水泡汁兑)5g,甘草15g。另予至宝丹1丸,鼻饲1剂。
复诊: 发热退,似神昏不清,但瞳孔对光反射已稍有,痰鸣减轻,解大便少许。上方去云苓、陈皮、枳实、黄芩,加羚羊角(先煎)6g、珍珠母(先煎)15g,服药2剂。药后神志稍清,喉间痰鸣已平。面赤较退,下溏黑臭秽便甚多,舌苔薄黄腻,脉弦不大。腑气已通,痰热得泄,气血上逆之势已降,清窍渐开,病入坦途。后经数诊,均宗前方略事加减。服药11剂,药后神志全清。左下肢稍能活动,左上肢仍瘫。舌强语謇,舌苔薄润,脉弦虚。宜滋肾阴上通舌本。仿地黄饮子加减。处方:生地黄18g,肉苁蓉12g,山茱萸9g,远志5g,石斛12g,五味子8g,石菖蒲9g,菊花12g,茯神15g,怀牛膝30g,枸杞子9g,细辛1.5g,胆南星8g,珍珠母(先煎)30g,生牡蛎(先煎)24g,甘草5g。
此处方加减服9剂后,患者语言清晰,左下肢活动更灵活,左上肢也稍能伸缩。后以益气养血通络之补阳还五汤为主,进药三十余剂,左偏瘫肢体逐渐恢复,能在家属扶持下步行,遂出院回家调养。半年后完全康复,恢复工作。
[董建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1[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
【评析】本案西医诊为高血压、脑出血,治疗7天神昏不醒,病已危殆,属风中脏腑重症,中风阳闭。但病发神昏已7天,面赤而现油光,手撒遗尿兼见部分脱证,为防内闭外脱,故治疗上以涤痰宣窍、平肝息风、潜镇降逆为主,兼以扶正,以涤痰汤加减扶正涤痰,合咸寒潜降的龙牡、石决明以平内风,大黄以通腑气,至宝丹宣窍等。由于治疗得宜,三诊后即转危为安。神清以后,舌强语謇、半身不遂为风痰阻络,肾虚精气不能上达舌本所致,故转为化痰通络、滋肾利窍,用地黄饮子加减,语言遂爽利。其后遗半身不遂,以益气活血通络之补阳还五汤善后调理而愈。
滕某,男,63岁。1970年初诊。
病史: 患者素有高血压史,一日做家务猝然昏仆于地,右上下肢即告瘫痪,当即送住院。人事不知,面赤气粗,小便失禁,口不能张,经抢救并服安宫牛黄丸2颗,4日后稍为苏醒。邀予会诊,改服中药。刻下症见:脉洪数鼓指,呼吸迫促,头胀目眩,舌謇难言,口渴,尿少,便结,舌质红而苔黄厚垢腻。
辨证: 肝经风火太甚。
治法: 潜镇息风,清热化痰开窍。
处方: 钩藤(后下)15g,白芍15g,怀牛膝12g,杜仲15g,黄芩9g,枳实9g,羌活9g,防风9g,石决明(先煎)24g,珍珠母(先煎)24g,地龙9g,川贝母9g,草决明15g,夏枯草15g,牡蛎(先煎)15g。5剂。并仍兼吞安宫牛黄丸。
二诊: 上处方服后,症较平适。仍应化痰息风为急务。处方:生地黄24g,白芍15g,怀牛膝12g,杜仲15g,黄芩9g,地龙9g,川贝母9g,胆南星9g,天竺黄9g,羌活9g,防风9g。
三诊: 进5剂,药尚投机,病症渐稳。处方:钩藤(后下)15g,白芍15g,怀牛膝12g,黄芩9g,川贝母9g,竹茹9g,胆南星9g,天竺黄9g,羌活9g,地龙9g,枳实9g,石决明24g,川黄连6g,杜仲24g。
四诊: 此处方连服12剂,热清风定。治应养阴生津。处方:白扁豆12g,沙参12g,黄精12g,玉竹12g,石斛15g,黄芩9g,川贝母9g,连翘9g,白芍15g,川黄连6g,麦冬15g,谷芽12g。
五诊: 此处方又服6剂,大凡肝病最横,用药忌刚喜柔。治仍清淡滋润,兼以祛痰。处方:当归9g,白芍12g,云苓15g,法半夏12g,川贝母9g,建菖蒲9g,枳实9g,石斛15g,杜仲15g,何首乌15g,白扁豆12g,黄精12g,玉竹12g,怀牛膝12g。
患者服中药已达三十余剂。其头昏胀目眩已除,言语清晰,唯右手脚偏废,活动维艰,幸食纳日增。舌苔正常,脉亦柔和。即要求归家休息,其后尚不时来门诊就治。
[王永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1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评析】该患者不唯肝经风火内盛,且体质丰腴,痰湿偏多相互为害。经云:“必伏其所主,先其所因。”王旭高云:“肝风症虽多,上冒巅顶,亦能旁走四肢。”故在诊视之初,本其潜镇息风、清热化痰开窍之法为治。虽无显效,幸未另生枝节,尚可冀延其岁月也。
案1
杨某,男,53岁。
主诉: 以左侧偏瘫4天而入院。入院查体:意识清楚,血压150/90mmHg,有左侧偏瘫,偏身麻木,口舌歪斜,左上肢肌力0度,左下肢肌力Ⅱ度,属重偏瘫。左侧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并可引出病理反射。腰椎穿刺脑脊液无色透明,压力140mmH 2 O。西医诊断为脑血栓形成,定位于颈内动脉系统。有萎缩性胃炎合并症。刻下症见:左半身不遂,左偏身麻木,思睡,意识蒙眬已有日半。口舌歪斜,头晕,大便4日未解,痰白黏不易咳出。舌质淡红,舌苔黄厚腻,脉象弦滑,偏瘫侧脉大有力。
辨证: 中风(中脏腑,后转为中经络),风痰上扰,痰热腑实。
治法: 化痰通腑,平肝息风。
处方: 生大黄(后下)10g,芒硝(分冲)6g,全瓜蒌30g,黄芩10g,半夏10g,钩藤(后下)30g,菊花10g,竹沥(分冲)30g,生甘草3g。
二诊: 服药2剂,大便已通,黄腻苔渐化,头晕稍有减轻,偏瘫亦轻,肌力左上肢0度,左下肢Ⅱ度。改用平肝化痰,加入活血通络之品。处方:钩藤(后下)30g,菊花10g,全瓜蒌30g,黄芩10g,半夏10g,陈皮6g,赤芍10g,红花10g,桑枝90g。
三诊: 上处方服5剂后,左上下肢肌力恢复至Ⅳ度,有人搀扶可以锻炼走路,左偏身麻木也明显好转。
继服上处方10剂后,基本痊愈,出院。门诊随诊半月,已能半日工作,又治1个月后,恢复全日工作。
案2
关某,女,65岁。
主诉: 以突然昏仆、右半身不遂、失语3天入院。入院查:昏迷,体温38.5℃,血压150/90mmHg,右偏瘫为完全性弛缓性瘫痪,右肌张力低、腱反射低,并可引出病理反射。腰椎穿刺脑脊液为血性,压力为270mmH 2 O。西医诊断为脑出血,合并有肺部感染。刻下症见:起病急骤,发热,昏迷,右半身不遂,失语,口唇干。舌痿苔薄黄腻,脉滑数有力。
辨证: 中脏腑闭脱,以阳闭为主。
治法: 化痰通腑,清心开窍。
处方: 全瓜蒌30g,胆南星10g,天竺黄10g,生大黄10g,芒硝(分冲)6g,石菖蒲10g,郁金10g。
二诊: 上处方服7剂,同时采用清开灵40mL兑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0mL中静脉滴注、抗生素控制感染等措施,患者仍昏迷,颈强直,牙关紧,但身热已退,大便已通。舌质红,苔薄黄干腻,脉细弦滑数。改用育阴息风化痰之剂。处方:生地黄12g,玄参12g,生牡蛎(先煎)30g,夏枯草16g,钩藤(后下)30g,菊花10g,天竺黄6g,胆南星10g。
三诊: 上处方连服3剂,并服牛黄清心丸,每次1丸,每日服2次(鼻饲),于昏迷12天后神志转清。以后又用育阴益气、活血通络之剂治疗1个月,遗留有右侧轻偏瘫,可以扶杖步行,言语不清而出院。
[王永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1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评析】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肝肾亏损、气血不足,在标为痰瘀内阻、风火相煽。此两例患者病情均为中风极期,以标实为主。中焦被痰热湿邪阻滞,不能升清降浊,影响气血运行布达,对半身不遂康复大为不利。考前人治中风用三化汤(厚朴、枳实、大黄、羌活),通腑泄热,除滞降痰。此两例均用化痰通腑饮加减,遏制鸱张之病势,使病情逐渐向愈而安。此方是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于1974年以来,针对中风急性期出现痰热腑实证而特设,观察五百余例患者,约半数以上取得较好的疗效。渡过急性期,痰浊实邪已祛,本虚之象渐显,或气虚血瘀,或肝阳上亢,或虚风内动,抓住病机之本,运用平肝息风、益气活血等法而善后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