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人体贮存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量减少而形成的一种贫血,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为典型表现。缺铁性贫血是机体铁缺乏症的最终表现。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营养性贫血,多见于育龄妇女和儿童。临床特点是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降低。

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如下。①男性血红蛋白<120g/L,女性血红蛋白<110g/L,孕妇血红蛋白<100g/L;平均红细胞体积<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26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0.31;红细胞形态可有明显低色素表现。②有明显的缺铁病因和临床表现。③血清(血浆)铁<10.7μmol/L(60μg/dL),总铁结合力>64.4μmol/L(360μg/dL)。④运铁蛋白饱和度<0.15。⑤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15%。⑥红细胞游离原卟啉>0.9μmol/L(50μg/dL)(全血),或血液锌原卟啉>0.9μmol/L(60μg/dL)(全血),或红细胞游离原卟啉血红蛋白>4.5μg/g血红蛋白。⑦血清铁蛋白<14μg/L。⑧铁剂治疗有效。符合第①条和②~⑧条中任何两条以上者可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的西医治疗如下。①查明病因,治疗原发病:去除引起缺铁的病因,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根本。虽然补充铁剂可能使血常规暂时恢复,临床症状得到缓解,但不能使贫血得到彻底治疗。②改变不合理的饮食结构:鼓励多吃肉类等吸收率较高的富铁食物或铁强化食物,婴幼儿要及时添加辅食;女性月经期,尤其是妊娠期妇女可考虑进行预防性铁剂补充。③补充铁剂治疗:口服铁剂方便、安全,是治疗本病首选的方法。

缺铁性贫血,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当属于中医学“虚劳”“虚损”“血虚”“萎黄”“黄肿”“黄胖”等范畴。

传统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主要有后天喂养不当或饮食偏嗜、虫积、失血、妊娠失养、七情内伤、慢性脾胃病等。由于饮食不节(洁)损伤脾胃,或平素脾胃虚弱,或胃病日久,或七情所伤,郁怒伤肝,忧思伤脾,而使脾胃功能减退,胃不能腐熟,脾不能运化、吸收,导致水谷精微不足,化血无源,出现血虚;或由于崩漏、吐血、便血、月经过多等导致血液流失、血少气衰,出现血虚;或肾脏素虚,或其他脏腑病变,不能将精气输送至肾脏而藏之,则精不能化血,而致血虚;或由于虫栖肠中,大量吸收精微物质,导致精微物质缺乏而引起血虚。

因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故贫血的病机与脾、肝、肾的功能失调,脏腑虚损密切相关,其中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乏源是本病发生的基本病机。治疗上也应以健脾、益气生血、养肝、补肾填精为主要治疗原则。

一、钟新林医案——心脾两虚案

刘某,女,34岁。2019年6月3日初诊。

主诉: 反复头晕伴乏力5年,再发加重2天。病史:患者诉5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头晕,无目眩,伴全身乏力,易疲劳,未行特殊医治,反复发作。2天前出现头晕伴乏力加重,精神欠佳。刻下症见:头晕,无明显目眩,乏力,易疲劳,精神欠佳,月经量多,纳差,寐欠佳,多梦易醒,小便一般,大便溏。神清,体重正常,睑结膜苍白,面色少华。舌脉: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血常规:白细胞7.1×10 9 /L,血红蛋白64g/L。血清铁:3.2μmol/L。

西医诊断: 缺铁性贫血。

中医诊断: 虚劳。

中医辨证: 心脾两虚。

治法: 健脾益气,养心补血。

方药: 归脾汤加减。

党参30g 白术15g 黄芪30g 当归15g

茯神9g 远志10g 龙眼肉10g 酸枣仁10g

焦山楂9g 熟地黄20g 阿胶(烊化)10g 炒麦芽10g

川芎10g 炙甘草6g

14剂,每日1剂,水煎前加入4粒大枣和2片生姜,早晚分服。

2019年6月17日二诊: 患者诉头晕较前明显减轻,乏力改善,精神好转,月经量较前减少,纳可,夜间睡眠好转,二便一般。原方去山楂、麦芽,继续服用14剂,煎服方法同前。

2019年7月1日三诊: 患者诉无明显头晕,乏力明显改善,精神可,月经量正常,纳可,夜间入睡可,二便可。查血常规:白细胞8.2×10 9 /L,血红蛋白100g/L。患者贫血明显改善,为加强治疗效果,改服归脾丸半月。

【评析】患者中年女性,平素饮食不洁,损伤脾胃,致使脾胃亏虚,气血生化无源,无以濡心,致使心脾两虚。脾气亏虚,气不摄血,致使月经量多,进而加重血虚;气血亏虚,无以上荣于脑,血不养神,致使头晕,体倦乏力,寐差;脾虚则运化失职,大便溏,纳差;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均为气血亏虚之象。该病中医辨证:心脾两虚型。初诊时加用山楂、麦芽,开胃醒脾,增强患者进食;加用熟地黄、阿胶,以加强补血的功效,加用川芎行气活血,使全方补而不滞。二诊时患者胃口正常,则去山楂、麦芽,继续服用。三诊时,患者症状基本改善,贫血改善,则改服归脾丸继续巩固疗效。钟新林在临床上,对于心脾两虚型贫血的患者,若患者纳差,常加入山楂、麦芽开胃,改善胃口,增加进食,以益气血生化。若患者血虚较甚,常加入熟地黄、阿胶,熟地黄益精填髓补血,精血同源,精足则血盛;阿胶为血肉之品,补血要药,可以加强机体血液的补充。

[1]吴鹏飞,钟新林.钟新林教授治疗心脾两虚型缺铁性贫血经验[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3):87-88.

二、孙伟正医案——心脾两虚案

患者,女,35岁。2018年10月16日初诊。

主诉: 乏力、气短7年,加重1周。病史:患者自诉7年前无明显诱因乏力、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头晕,于哈尔滨市某医院就诊,经相关检查诊断为“缺铁性贫血”,予静脉输注铁剂(具体用药及剂量不详),症状好转后出院。出院后医生建议继续口服铁剂及叶酸等药物治疗,但患者因服用铁剂后自觉胃部不适自行停药。1周前自觉上述症状加重。刻下症见:神志清楚,精神疲乏,乏力,活动后尤重,头晕,心悸,气短,胸闷,自汗,腰膝酸软,皮肤干燥,无口干眼干,无脱发,饮食尚可,睡眠一般,多梦,二便正常。舌脉:舌淡苔薄白,脉细。既往史:否认消化性溃疡病史,否认妇科相关疾病病史,否认痔疮病史,怀孕2次,流产1次,育有1女,剖腹产史。月经量正常,月经周期及经期正常,自诉妇科检查未见异常。血常规:白细胞计数2.75×10 9 /L,红细胞计数4.19×10 12 /L,血红蛋白69g/L,红细胞压积26.2%,平均红细胞体积62.5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16.5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263g/L,血小板计数436×10 9 /L。贫血三项:铁蛋白1.9ng/mL,维生素B 12 468.7pg/mL,叶酸15.87ng/mL。血清铁:4.1μmol/L。

西医诊断: 缺铁性贫血。

中医诊断: 萎黄。

中医辨证: 心脾两虚。

治法: 补气生血,健脾养心。

方药: 陶壶饮加减。

黄芪50g 当归15g 熟地黄15g 白芍15g

川芎15g 太子参15g 茯苓15g 白术15g

炙甘草15g 大枣10g 麦冬15g 枸杞子20g

龙眼肉15g 山药15g 酸枣仁15g 覆盆子15g

五味子15g 乌梅15g 阿胶(烊化)10g 浮小麦20g

糯稻根20g 杜仲炭15g 怀牛膝15g 石斛15g

玉竹1g 合欢花15g 首乌藤15g

14剂,每日1剂,水煎300mL,早晚温服。

2018年11月6日二诊: 患者自诉乏力、头晕明显减轻,腰膝酸软,自汗,畏热,手足心热,口干眼干,偶有心悸,纳差,没有食欲,睡眠正常,大便溏,小便正常,舌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

方药: 上方去合欢花、首乌藤,加苍术15g,炒薏苡仁30g。

7剂,每日1剂,水煎300mL,早晚温服。

2018年11月21日三诊: 患者自诉乏力症状消失,无心悸,皮肤干燥,鼻干,膝部疼痛,无自汗,饮食正常,睡眠正常,二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脉细。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3.8×10 9 /L,血红蛋白112g/L,平均红细胞体积78.1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22.9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263g/L。

方药: 上方去浮小麦、糯稻根、地骨皮、银柴胡、苍术、炒薏苡仁,加桂枝15g,怀牛膝15g。

7剂,每日1剂,水煎300mL,早晚温服。

【评析】该患者确诊为缺铁性贫血,因不能耐受口服铁剂,欲求中医治疗,于我院就诊。首诊患者心悸、自汗症状严重,“汗为心之液”,汗出过多,耗伤心液,孙教授在陶壶饮基础上加浮小麦、糯稻根,固表敛阴止汗。患者腰膝酸软,予怀牛膝强壮筋骨,引药下行。合欢花、首乌藤养血安神,是孙教授治疗夜寐不安常用药对。二诊针对患者便溏症状,辨证加入苍术、炒薏苡仁,燥湿运脾,利水渗湿,“利小便以实大便”。

[2]王金环,张丽琴,雍彦礼,等.孙伟正教授应用“补脾益肾,酸甘化血”法治疗缺铁性贫血经验[J].中医药学报,2020,48(10):56-59.

三、孙伟正医案——气血两虚案

患者,女,29岁。2018年5月28日初诊。

主诉: 胸闷、干呕3天。病史:患者3天前无明显诱因胸闷、干呕,无心前区疼痛,于当地医院查血常规:血红蛋白计数偏低(具体不详),为求中西医结合诊治,遂来我院门诊。刻下症见:患者畏寒,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胸闷,干呕,偶头晕,口干眼干,腰膝酸软,脱发,皮肤干燥,无舌痛,无指甲软脆,无手指麻木,否认消化性溃疡病史,否认妇科相关疾病病史,否认痔疮病史。月经量多,月经周期提前10天左右。睡眠正常,饮食正常,无偏嗜,小便正常,大便溏。舌脉:舌淡紫,苔薄白,脉细。血常规:白细胞计数4.33×10 9 /L,红细胞计数3.71×10 12 /L,血红蛋白73g/L,红细胞压积25.3%,平均红细胞体积68.2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19.7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289g/L,血小板计数379×10 9 /L。贫血三项:铁蛋白4.45ng/mL,维生素B 12 301.4pg/mL,叶酸16.71ng/mL。血清铁:4.4μmol/L。

西医诊断: 缺铁性贫血。

中医诊断: 萎黄。

中医辨证: 气血两虚。

方药: 陶壶饮加减。

黄芪50g 当归15g 熟地黄15g 白芍15g

川芎15g 太子参15g 茯苓15g 白术15g

炙甘草15g 大枣10g 麦冬15g 枸杞子20g

龙眼肉15g 山药15g 酸枣仁15g 覆盆子15g

五味子15g 乌梅15g 石斛15g 阿胶(烊化)10g

玉竹15g 升麻15g 柴胡15g 杜仲炭15g

怀牛膝15g

14剂,每日1剂,水煎300mL,早晚温服。

配合右旋糖酐铁片口服。

2018年6月11日二诊: 患者干呕、头晕症状减轻,仅于情绪激动时发作,畏寒,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胸闷,口干,腰膝酸软,脱发,皮肤干燥,寐可,纳可,二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脉滑。

方药: 上方加三七粉(冲服)10g。21剂,每日1剂,水煎300mL,早晚温服。配合右旋糖酐铁片口服。

2018年7月19日三诊: 患者乏力、胸闷、干呕症状消失,偶有头晕,脱发,皮肤干燥,寐可,纳可,二便正常。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4.86×10 9 /L,红细胞计数4.59×10 12 /L,血红蛋白114g/L,红细胞压积37.4%,平均红细胞体积81.5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24.8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05g/L,血小板计数318×10 9 /L。

方药: 上方去杜仲炭、怀牛膝、三七粉。

14剂,每日1剂,水煎300mL,早晚温服。

配合右旋糖酐铁片口服。

【评析】孙教授认为该患者虽因“胸闷、干呕3天”就诊,并非心血管及胃肠道疾病,主要矛盾仍为贫血,多为心前区及胃肠道失于血液的濡养所致。患者月经量多,且经期提前,孙教授并未用大量收敛止血药物,在自拟陶壶饮基础上加升麻、柴胡两味轻清升提之药,以收益气固脱,升陷止血之功。二诊患者症状明显改善,予三七粉,活血止血,加强止血作用。三诊患者血常规升高明显,仅予陶壶饮基础方巩固治疗。

[3]王金环,张丽琴,雍彦礼,等.孙伟正教授应用“补脾益肾,酸甘化血”法治疗缺铁性贫血经验[J].中医药学报,2020,48(10):56-59.

四、周郁鸿医案——脾胃失健,气血两虚案

陈某,男,46岁。

主诉: 头晕乏力1年,加重半月。病史: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乏力,心悸气短,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缺铁性贫血”,予以红源达2片/天口服,疗效不佳。半个月前,头晕乏力症状加重,稍活动后心悸、气促,且偶感上腹部隐痛,于2015年1月20日就诊于我院。详细询问病史,患者自诉无创伤出血、痔疮等急慢性失血史。平时喜饮酒,有饮酒史26年,平时偶感胃脘部不适,服用铁剂后加重。行胃镜检查,报告示:胃角、胃窦充血,胃窦近幽门口处变形,后壁可见多个溃疡,最大者约0.8cm×1.0cm,于溃疡周边取活检6块送病理,病理诊断为“胃窦多发性溃疡”。刻下症见:患者神清,精神差,形体瘦削,面色萎黄,心悸气促,倦怠乏力,不思饮食,胸胁满闷,夜寐欠安,大便稀薄,小便调。舌脉: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血常规:白细胞5.6×10 9 /L,红细胞3.40×10 12 /L,血红蛋白62g/L,红细胞压积29%,平均红细胞体积65.5fL,血小板160×10 9 /L。血清铁蛋白13μg/L,血清铁8.5μmol/L,不饱和铁结合力62.1μmol/L,总铁结合力70.6μmol/L。骨髓常规涂片:红系、粒系、巨核系增生明显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各阶段红细胞均可见,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其体积小,中心浅染,铁幼粒细胞7%。铁染色阴性。

西医诊断: 胃溃疡合并缺铁性贫血。

中医辨证: 脾胃失健,气血两虚。

治法: 健脾益胃,补气养血。

方药: 八珍汤加减。

炙黄芪30g 炒当归15g 茯苓15g 炒谷芽15g

炒麦芽15g 炒白术12g 炒白芍12g 熟地黄12g

川芎10g 人参6g 炙甘草6g 三七粉(冲服)3g

28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120mL,早晚各服1次,用生姜及大枣煎汤送服。

同时联合口服红源达(2片/次,1次/天)、维生素C片(2片/次,3次/天),并嘱其饭后服用,以减少胃肠不良反应,忌饮酒。

二诊: 患者仍面色萎黄,头晕乏力,余症有所减轻,但时感心烦口苦,脉左关稍弦细。复查血常规:白细胞5.8×10 9 /L,红细胞3.62×10 12 /L,血红蛋白76g/L,红细胞压积32%,平均红细胞体积76fL,血小板156×10 9 /L。

中医辨证: 脾土虚弱,肝木气盛,肝乘脾土。

方药: 在前方基础上加柴胡9g,海螵蛸15g,佛手6g。

嘱其继续服用铁剂及中药。

三诊: 1个月后患者诸症减轻,复查血常规:白细胞5.0×10 9 /L,红细胞4.0×10 12 /L,血红蛋白90g/L,红细胞压积32%,红细胞平均体积81.2fL,血小板154×10 9 /L。周教授认为脾气渐复,仍守前方。

方药: 炙黄芪30g,炒当归、薏苡仁、茯苓各15g,川芎、怀山药、肉豆蔻各9g,炒白芍、熟地黄、党参、炒白术各12g,炙甘草6g。

28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120mL,早晚各服1次。

继续服用铁剂加维生素C片。

四诊: 患者服上方4周后,查血常规正常,无明显不适,饮食、睡眠及大小便正常。周教授嘱其铁剂改为每日1片,维生素C片每日3次,每次1片及前中药方不变,巩固治疗2~3个月,再复查血常规。

2015年7月患者告知复查血常规正常,周教授嘱其停药,注意饮食营养搭配,不可嗜酒,定期复检。

【评析】患者胃溃疡合并缺铁性贫血,胃镜示胃窦多发性溃疡,铁吸收不良为其缺铁性贫血主因,有无溃疡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尚未明确,中医辨证为脾胃失健,气血两虚,处方以八珍汤加减,二诊已见成效。但患者心烦口苦,脉左关稍弦细。周教授考虑为脾土虚弱,肝木气盛,肝乘脾土,故而加疏肝之药,实乃见微知著,故而效佳。中医诊疗疾病,正应如此,方能辨证准确,效如桴鼓。

[4]徐玲珑,王紫齐,吴迪炯,等.周郁鸿中西医结合诊治缺铁性贫血学术经验[J].浙江中医杂志,2016,51(7):477-478.

五、李应存医案——气不摄血,冲任不调,心脾两虚,肝肾不足案

患者,女,37岁。2013年5月12日初诊。

主诉: 月经量多伴头昏、疲乏2年余。病史:患者平素月经淋沥不尽,经期8~10天,多则20天不尽,体虚易感,腰困肢冷,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食欲不振。舌脉:舌淡苔白,脉细弱。贫血三项:叶酸11.4μg/L,维生素B 12 220ng/L。铁蛋白:5.81μg/L。血常规:血红蛋白73g/L,红细胞3.2×10 12 /L,平均红细胞体积77fL,平均血红蛋白含量22.8pg,平均血红蛋白浓度296g/L,均低于正常范围。

西医诊断: 缺铁性贫血。

中医辨证: 气不摄血,冲任不调,心脾两虚,肝肾不足。

治法: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补益肝肾。

方药: 敦煌疗风虚瘦弱方加减。

黄芪20g 当归6g 熟地黄20g 桂枝12g

川芎6g 白术10g 墨旱莲30g 女贞子30g

地榆30g 仙鹤草30g 醋香附15g 六神曲30g

焦山楂30g 焦麦芽20g 炙甘草20g 桑葚30g

12剂,水煎,每日1剂,早、晚饭后1小时口服。

嘱其注意休息,劳逸结合,加强营养,预防感冒。

二诊: 患者自述月经规律,经量较前减少,疲乏症状减轻,纳食较前增加,月经淋沥改善,时有自汗,手心热。复查贫血三项:叶酸11.4μg/L,维生素B 12 220ng/L,铁蛋白98μg/L,血常规检查示:血红蛋白、红细胞、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均达到正常范围。

方药: 在前方基础上,加牡丹皮6g、浮小麦30g以滋阴敛汗。6剂。

三诊: 患者月经已明显改善,精神转佳,汗出明显减少。

方药: 前方当归加至10g,另加白芍12g、血余炭15g、防风6g,桂枝加至15g,以加强养血摄血、固表之功,墨旱莲、女贞子加至40g,以增强补益肝肾之功。

四诊: 患者自述月经规律,经量较前减少,神疲乏力症状进一步减轻,食欲明显好转,月经淋沥明显改善,劳累后仍有心悸气短。

方药: 前方去焦山楂、血余炭,加炙甘草至30g、川芎6g,以增强调中益气养血之功。

五诊: 患者自述月经规律,经量较前明显减少,疲乏症状缓解,仍时有汗出,月经淋沥已止。

方药: 上方加黄芪至30g、煅牡蛎(先煎)30g,以加强益气固表敛汗之力。

【评析】本案贫血系气不摄血,冲任不调,心脾两虚,肝肾不足,治法:益气补血、健脾养心、滋养肝肾。方中黄芪、当归、白芍、桑葚合用益气补血;熟地黄、墨旱莲、女贞子补益肝肾;白术、焦山楂、神曲、焦麦芽合用以健脾助运,使气血生化有源;炙甘草、桂枝、川芎益气通阳养心;醋香附调气调血;仙鹤草、地榆、血余炭敛血止血以治其标。

[5]梁丽娟,孙超.李应存教授运用敦煌疗风瘦弱方治疗贫血经验[J].中医研究,2014,27(11):32-34.

六、杨淑莲医案——肝郁乘脾,气不摄血案

许某,女,72岁。2012年6月16日初诊。

主诉: 间断面色萎黄、乏力10年,加重伴胁肋胀痛、黑便7个月。病史:患者10年前曾出现面色萎黄,自觉乏力,胃脘部间断性疼痛,烧灼感,无恶心呕吐,偶有心悸气短,就诊于某医院,诊断为胃、十二指肠溃疡,缺铁性贫血。给予奥美拉唑(具体用药及剂量不详)、铁剂(具体药物不详)等口服,因服铁剂后胃痛加重放弃治疗。近年胃脘疼痛、泛酸间断发作,曾服汤剂及补血中药治疗未能有效控制,面色萎黄、乏力严重时曾输血治疗。7个月前因家庭纠纷,情志失调后出现右侧胁肋胀痛,时伴刺痛,自右肋下向背部放射,黑色软便,每日2次,就诊于某医院,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缺铁性贫血。给予泮托拉唑、法莫替丁等输注及输血治疗,症状好转后出院,出院后继续口服奥美拉唑等(具体用药及剂量不详)抑酸药物,面黄、乏力症状进行性加重,间断黑便,为求进一步治疗就诊于我院。刻下症见:面色萎黄,乏力,晨起口苦,略干,活动后心悸、气短,胁肋胀痛,易惊,无发热,无咳嗽、咯痰,无腹痛,自汗,盗汗,手足心热,纳差,夜寐不佳,小便黄,黑色软便。舌脉:舌质淡,苔白,脉弦细数。既往史:吸烟史40余年,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10年,原发性高血压病史10余年,冠心病病史6年,冠状动脉支架术后1年。外周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1.47×10 9 /L,红细胞计数2.56×10 12 /L,血红蛋白65g/L,血小板计数564×10 9 /L,平均红细胞体积6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21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22%。血清铁测定:4.53μmol/L;血清铁蛋白:6μg/L。上消化道造影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腹部超声:慢性胆囊炎,肝、胰、脾、肾未见异常。大便常规:褐色软便,潜血(+++)。心电图:窦性心律,ST段压低。

西医诊断: 缺铁性贫血,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上消化道出血。

中医诊断: 虚劳。

中医辨证: 肝郁乘脾,气不摄血。

治法: 收敛止血。

方药: 四味止血散藕粉调服。

蒲黄炭10g 白及粉10g 阿胶珠15g 三七粉6g

5剂。上药研粉混匀,每次10g,纯藕粉10~20g热水调服,每日4次。

乌梅消食颗粒(院内制剂,批准文号:Z20090669)10g,每日3次口服。

2012年6月21日二诊: 患者诉食欲好转,大便呈褐色成形便,胃脘疼痛明显减轻,偶泛酸,胁肋胀痛同前,仍乏力、心悸等,舌质淡,苔白,脉弦细数。大便常规:褐色便,潜血(+-)。思其便血基本消失。

中医辨证: 肝气不舒,肝胃不和。

方药: 柴胡疏肝散加减。

陈皮10g 柴胡10g 川芎10g 枳壳6g

白芍10g 炙甘草6g 香附4.5g 瓦楞子(先煎)15g

延胡索10g 海螵蛸15g 川楝子10g 阿胶珠(烊化)15g

白及10g 蒲黄炭10g 三七粉(冲服)3g

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早、晚2次服。

上方加减服用21剂,胁肋胀痛、胃脘烧灼、反酸均消失,饮食增加,乏力心悸好转,后以归脾汤加减调治2月余痊愈。

【评析】本例以胃脘疼痛、烧灼感、纳差、乏力、心悸等为主症起病,病史较长,虚实夹杂,虚证为主,可诊为虚劳。平素饮食不节,加之多年吸烟史,湿热之邪侵袭,蕴聚于胃,耗伤胃阴,损伤胃膜,瘀阻胃络,肉腐血败而成溃疡。日久脾胃虚弱,健运失常,气血生化失司,故面黄、乏力;血不养心故心悸气短,易惊;加之情志失调,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气滞血瘀则胁肋胀痛、刺痛;肝气乘克脾土,脾胃更伤,则黑便不断。急则治其标,故初诊先以蒲黄炭、白及粉、阿胶珠、三七粉(自拟四味止血散)藕粉调服,以收敛、凉血、止血而不留瘀,且阿胶珠、藕粉冲调后呈黏稠膏状,服用后可敷布于胃肠黏膜,既有利于药物缓慢排空,更好地发挥疗效,又可保护黏膜创面,利于止血;配以乌梅消食颗粒健脾理气,消食导滞,重在调理脾胃,促进饮食,增其化源。二诊便血已止,以肝气不舒、肝胃不和为主,故予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并于方中继予四味止血散以防便血复发。其后针对其气血两虚以归脾汤加减,一是心脾同治,重点在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二是气血并补,但重用补气,意在生血。使气旺则血自生,血足则心有所养。

由本例治疗可以看出,患者虽为一缺铁性贫血病例,绝非简单补铁可愈,病机繁复,尤要注意标本之缓急,治疗更宜潜心辨证,审证求因,止血、疏肝、行气、益气、养血诸治法先后有序,但重在顾护后天,调理脾胃。

[6]李君,王茂生.杨淑莲教授诊治缺铁性贫血经验[J].河北中医,2014,36(5):650-652.

七、孙伯扬医案——脾肾两虚,胃气失和案

施某,女,28岁。2010年8月11日初诊。

主诉: 头晕、乏力、心悸。病史:贫血病史,平时血红蛋白60~90g/L,曾经诊断为缺铁性贫血。未行骨髓穿刺检查,不耐受口服铁剂治疗。刻下症见:活动后头晕乏力,心悸自汗,腰酸腿软,不思饮食,便秘,颜面痤疮痒痛,月经周期尚准,适逢行经,12天未净,经量不多,小腹喜按,面色白。舌脉:舌淡黯、苔白,舌下紫黯,脉沉细。

中医辨证: 脾肾两虚,胃气失和。

治法: 调补脾肾,和胃。

方药:

山茱萸15g 茯苓15g 炒麦芽15g 炒谷芽15g

熟地黄20g 肉苁蓉30g 炒神曲10g 白术10g

续断10g 土茯苓10g 白鲜皮10g 鸡内金10g

大黄炭10g 砂仁(后下)5g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 药后知饥欲食,大便通畅,腰酸腿软减轻,月经已净,颜面痤疮已不痒痛;两侧下腹疼痛缓解。

方药: 前方加制何首乌15g,阿胶(烊化)10g养血善后。

【评析】本案显然是血虚证,虚则用补,人皆能为。然孙伯扬戒之曰:“久病宜缓图”;“调胃为先,务使滞热得降”。究其原因,在于患者痤疮、便秘,胃肠原有滞热,滞热不去,补药难以见功。再者细究患者纳差表现,是“不欲食”而非“食不化”。不欲食者病在胃,食不化者病在脾;在胃宜和降调胃,在脾宜温运健脾。故而本病属虚中夹实,证虽虚而不能骤补。二诊患者知饥欲食,排便通畅,是滞热得降,胃气恢复之佳兆,乃增入制何首乌、阿胶养血。设若辨证未精细至此,先以地、胶、归、芍等药相投,腻胃碍膈,在所难免,何谈补养。又经血淋沥,难免不以益气收涩为治,则芪、参之属,又在常选,然则痤疮、便秘,与药抵牾。反思本案,论治关键首先是胃失和降,“调胃”一语,实在是直中肯綮。

[7]张海滨,张云云,段昱方.孙伯扬调脾肾治疗内科杂病验案3则[J].新中医,2012,44(10):165-166.

八、王占玺医案——心脾两虚案

刘某,女性,40岁。1974年6月6日初诊。

病史: 1968年做输卵管结扎术时发现贫血,血红蛋白波动于48~55g/L,红细胞2.50×10 12 /L,红细胞压积29%,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14%,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27.6pg,诊断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而来门诊。经仔细询问,患者月经来潮时间,自1968年输卵管结扎术后,由原3天增至7天,继之每10~20天来潮一次,伴随着贫血进展而月经量也相继增加。心跳、失眠、善太息,面色白。舌脉:舌苔薄白质淡,脉象虚大。

中医辨证: 心脾两虚。

治法: 补益心脾。

方药:

党参30g 白术9g 黄芪15g 当归6g

茯神12g 远志3g 合欢皮18g 赤石脂(先煎)12g

炒酸枣仁18g 生姜9g 大枣(去核)3枚

平时每日服l剂,每服6剂停药1日,于月经来潮时,则于上方中加黑豆30g、艾叶炭9g、棕榈炭9g以补肾暖胞止血,共服90剂。

9月3日复诊: :月经自开始服药后第2个月,月经周期转为正常,由10余天一潮转为28天一潮,但每潮时间仍长,可达10天之久,无血块而色淡。

服至第3个月,月经来潮时间缩短为7天,量也较前减少,周期间隔正常。面色好转,脉象虚大好转,复查红细胞4.06×10 12 /L,血红蛋白90g/L。

方药: 上方3剂加菟丝子60g、淫羊藿60g、鹿角霜(先煎)60g、五味子60g,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g。

早晚各服1丸,兼固其肾,缓图其本,为善后返里。

1977年11月21日访,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均正常,且已恢复工作年余。

【评析】本例缺铁性贫血,审察其病因,为慢性失血(经漏)引起。“血为气之母”,患者由于经漏日久,气也会随之耗失;且血能养气,血虚则气亦衰,故出现气血两虚。“血无气领,血不归经”,气虚不能摄血,更加重出血,故患者月经周期缩短、来潮时间过长;气血两虚,不能养心,则有心悸、失眠、面白、脉虚大,属脾气虚心血不足的两虚证,故用归脾汤双补心脾为治。方中党参、黄芪补气;白术、赤石脂、生姜、大枣健脾助运化;当归、茯神、远志、炒酸枣仁、合欢皮益气养心安神。全方配伍具有补益心脾之功效。本例重用黄芪,以扶气统血归经;去木香之香散,加赤石脂,取其味甘、酸、涩,性温入心肾二经,以扶气制漏,赤石脂为矿石中硅酸类的含铁陶土,对低铁性贫血颇有补益之功。心脾两虚,病久及肾,乙癸同源,肝肾同属下焦,肝主胞宫,于月经来潮时加黑豆、艾叶炭、棕榈炭,在双补气血基础上,以补肾助脾,暖胞止血。如此标本兼固,证因兼施,使其于经漏减轻的同时,贫血相继好转。

[8]王占玺,临床验集[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九、龚志贤医案——气阴两亏,精、气、神俱虚案

钟某,女,36岁。1981年3月2日初诊。

病史: 失眠、头晕10年以上,稍有事或其他刺激即通宵失眠。头晕伴头部空虚,心悸约五六年,说话气不接续,走路不稳,上楼气喘甚。1978年曾因宫外孕做手术并行输卵管结扎术,月经提前,经来腹痛,已服中药百余剂,效不佳,特来求治。刻下症见:平素坐、卧即觉舒适,动则累甚,极易疲倦,懒言懒动,面色苍黄晦黯,形体瘦削,体重70余斤,不能上班已经1年多。月经每次提前4~7日,有日益提前之势。经来量少,色紫有瘀块,经来小腹痛,经行七八日乃至十一二日。近半年来脱发甚剧,以至畏惧梳头。两胁胀痛拒按,胸闷,叹气则舒。睡则汗出,眼皮重,喜闭目,极度烦躁,无故恼怒,甚至毁物骂人,过街看不得汽车,听不得噪声,否则即眩晕呕吐、倒仆。记忆力差,手足心灼热,恶梦纷纭。检查除有轻度贫血外,肝、胆、胰、胃正常,心电图、脑电图、脑血流图正常,已排除梅尼埃病。舌脉:舌质淡白,脉沉弱结代,两尺重按即无。

中医辨证: 气阴两亏,精、气、神俱虚。

治法: 益气养阴,养血安神。

方药:

黄芪60g 当归12g 生地黄30g 熟地黄20g

黄芩10g 黄连60g 黄柏10g 酸枣仁18g

知母10g 北沙参30g 地骨皮30g 牡丹皮15g

川芎5g 丹参30g 炙甘草5g

4剂,水煎服。

3月16日二诊: 服上方4剂后觉效果较好,又服4剂,盗汗大减,精神好转,疲倦乏力、眼皮沉重、手足心热减轻。

方药: 按上方加北沙参60g、生龙骨(先煎)30g、生牡蛎(先煎)30g、玄参30g、鳖甲(先煎)15g,10剂。

3月26日四诊: 盗汗止,手足心热大减,恐惧感消失,大便基本正常,梦似有减少,睡眠似有好转,但精神好转。头晕、头空也有减轻,脉沉弱结代,两尺弱甚,舌质渐红润,脸色晦黯之气渐退。

方药: 人参养荣汤、归脾汤、青蒿鳖甲汤加减。

黄芪90g 太子参60g 山药30g 茯苓15g

当归15g 银柴胡18g 白芍30g 生地黄30g

玄参30g 酸枣仁25g 知母12g 丹参30g

鸡血藤30g 牡丹皮18g 地骨皮30g 青蒿(后下)10g

麦冬30g 炙甘草5g

10剂,水煎服。

4月30日四诊: 上方连服20剂后盗汗止未再作,手足心热止。月经在3月27日来潮只提前了5天,4月24日来潮只提前3天,已无瘀块,腹痛也消失。恐惧消失,心悸明显减轻,头晕、头空明显减轻,脱发也明显减轻。诊脉沉弱但已有神,结代脉尚存,两尺尚不盛指。睡眠较前为好,但仍有梦,心烦易怒大减。改用丸剂以图善后。

方药:

黄芪100g 红参100g 当归30g 丹参60g

白芍60g 生地黄60g 玄参30g 鸡血藤60g

川芎20g 山药60g 茯苓30g 酸枣仁60g

柴胡30g 佛手30g 知母30g 天冬30g

肉苁蓉50g 菟丝子60g 远志30g 车前子(包煎)30g

枸杞子60g 女贞子30g 合欢皮30g 龙眼肉30g

沙苑子30g 桑葚30g 阿胶30g 焦山楂30g

鸡内金30g 五味子50g 神曲30g 麦冬30g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g,每日早晚各服l丸。

1985年遇于街头,自言1981年10月即已上班工作,诸症悉愈,形体己丰,体重已增加到51.5kg。

【评析】患者脉沉弱结代,两尺脉重按即无,是为气阴(血、津液)两亏之脉,舌质淡白无华,懒言懒动,坐卧即舒,动则累甚,面色苍黄晦黯,眼皮重喜闭目是为气阴两亏之症。气阴两虚,不能上荣于脑故头晕而空;不能濡养于发,故脱发甚剧;不能养心,故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心虚则神不守舍,故多梦纷纭,神志不宁;不能养肝,则肝失其柔和条达之性,遂至烦躁易怒;肝藏魂,《金匮要略》说:“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折;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故恐惧而多梦。肾藏精为人体生命活动源泉,《类经附翼》说:“五脏之附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病者两尺重按即无,可知其肾精亦虚;汗为心之液,肾主五液,气阴两虚,心肾之液不能敛藏,则随阳气(虚阳)外泄,则盗汗之症作矣。

气与血乃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而脏腑则赖之以滋,神魂赖之以安,颜色赖之以润,营卫赖之以充,津液赖之以通行,二阴赖之以调畅,人之一身外而皮毛肌肉筋骨,内而五脏六腑,凡形质所在,皆气血之用也。气血亏虚,则使气主煦之、血主濡之的作用减退,当调补气血。所以补精、气、神,首用当归六黄汤合酸枣仁汤益气养阴、止盗汗以收耗散之津液,盗汗止后又以人参养荣汤、归脾汤、青蒿鳖甲汤加减,加强了益气养阴之力。阴虚甚则出现手足心热,即所谓五心烦热,20剂后,五心烦热止。月经量有所增加,经期渐趋对月,此不调经而自调,不治之治也。气虚则血瘀,故经来有块,气足则血行,故瘀块消失,瘀块消失,腹痛亦止,随着气血恢复,头晕、心悸、失眠、恐惧、脱发、健忘等皆随之而治,最后以丸药巩固和发展疗效,以为善后之计。信哉!治病必求其本也。

是例龚志贤按语从脉案分析,丝缕分明,诚吾辈后学之人学习之榜样。

[9]龚志贤.龚志贤临床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 n80mTVxzruRbtMYjNvu9cq2p6HFhsPIui631OXvv5peKyfwBM5SNHmJz1Af6B4X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