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洪广祥医案

医案一

患者,男,68岁。

初诊: 2009年4月14日。主诉:反复咳嗽20年,气喘3年,加重2周。病史:

患者2周前开始出现咳嗽、胸闷气喘,在当地医院治疗后症状缓解。为进一步治疗,求治于中医。刻下症见:咳吐白色黏痰,日5~6口,不易咳出,动则胸闷气喘,呼吸费力,气短不足以息,休息后稍缓解,神疲易累,怯寒肢冷,口苦,纳减,夜寐可,二便平。听诊:双肺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舌脉:舌质黯夹紫,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滑。

诊断: 中医:肺胀;

西医:慢阻肺稳定期。

辨证: 气阳虚弱,痰瘀伏肺。

治法: 温阳益气,涤痰行瘀。

处方: 补元汤合千缗汤、桂枝茯苓汤加减。

生黄芪30g 党参30g 山茱萸15g 锁阳15g

桂枝10g 白术10g 陈皮15g 当归10g

升麻10g 柴胡10g 猪牙皂6g 半夏10g

桃仁10g 牡丹皮10g 赤芍15g 茯苓15g

生姜3片 炙甘草6g。

14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二诊: 2009年4月29日。患者咳嗽、咳痰症状明显缓解,喘促减轻,手足复温,时有自汗,纳差,舌质淡,苔微白,脉细弱。更方为补中益气汤合益气护卫汤加减。

生黄芪30g 防风10g 党参30g 仙茅10g

白术10g 淫羊藿15g 炙甘草6g 桂枝10g

陈皮15g 白芍10g 生姜3片 当归10g

大枣6枚 升麻10g 神曲10g 柴胡10g

炒山楂15g 炒谷芽15g 炒麦芽15g 厚朴10g

7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 2009年5月6日。患者食欲渐复。去神曲、炒山楂、炒谷芽、炒麦芽,守方服用2个月。3个月后复查,患者诸症好转,未见复发。

【评析】本案患者慢阻肺病程长,病情易反复发作,此次发病经治疗后处于慢阻肺稳定期。其稳定期的症候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气短、乏力、肢冷为气阳虚弱之候;痰不易咳、唇舌紫黯为痰瘀伏肺之象。治疗上初诊选用补元汤固本培元,温阳益气以治疗慢阻肺本虚;合用千缗汤、桂枝茯苓汤涤痰祛瘀,以除痰瘀伏肺之标实。虚实并治,则扶正不碍邪,祛邪不伤正。二诊时患者咳嗽咳痰明显缓解,喘促减轻,自汗出,纳差,舌质淡,苔微白,脉细弱,此为肺脾两虚。选用补中益气汤补益中气以滋养宗气,益气护卫汤温补肺卫之气,二方合用,培土生金,温阳护卫,鼓舞正气,御邪于外,以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三诊时患者食欲渐复,自汗止,营卫和,未出现虚不受补和伤津耗液之象,守方服用以巩固疗效,从根本上减少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发作频率。

[4]龚年金,兰智慧.国医大师洪广祥辨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经验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3):951-954.

医案二

患者,58岁,男。

初诊: 2001年2月28日。病史:患者反复咳嗽、咳痰16年,动则气喘5年,常于冬季寒凉时病情加重而入院治疗。刻下症见:咳嗽频作,咳痰不畅,痰黏稠如胶,伴胸部憋闷,喉间吼鸣,喘息不能平卧,动则加剧,痰出后喘咳及憋闷减轻,大便不畅,口干口黏,脘腹饱胀,汗出烦热,口唇黯紫。舌脉:舌质红黯,苔白黄厚腻,脉弦滑近数,重按无力。

诊断: 中医:肺胀;

西医:慢阻肺急性加重期。

辨证: 痰浊壅肺,兼有血瘀,郁久化热,肺之肃降失常。

治法: 涤痰除壅,利气平喘。

处方: 皂荚丸、千缗汤、蠲哮汤加减。

猪牙皂6g 法半夏10g 生姜10g 葶苈子(包煎)30g

青皮15g 陈皮15g 生大黄10g 海浮石(先煎)20g

黄芩10g 桃仁10g 礞石(包煎、先煎)20g

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

二诊: 2001年3月7日。服药后患者咯出大量浊痰,大便通畅,喘咳憋闷症状显著改善,烦热汗出已除,能平卧入睡。此时原方再加桔梗30g,以加大排痰力度。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

三诊: 2001年3月14日。二次服药后患者痰热壅肺证候明显缓解,但动则仍感气喘,略有咳嗽、咳痰,伴体倦乏力、气短,胃纳差,进食后感脘腹饱胀,肢冷怯寒,面色无华,唇黯舌黯,苔微腻,脉虚弦滑,右关弦滑明显,右寸细滑。此时证属气阳亏虚,痰瘀伏肺,脾虚失运。方拟补元汤、苓桂术甘汤、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生黄芪30g 党参30g 白术15g 炙甘草10g

当归10g 陈皮15g 升麻10g 葫芦巴10g

补骨脂15g 桂枝10g 茯苓30g 木香10g

法半夏10g 川芎10g 砂仁(后下)6g

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

服药后患者阳虚气弱等症状改善,继续拟原方加减调理,病情逐渐稳定。

【评析】患者反复咳嗽、咳痰16年,动则气喘5年,病程较长,就诊时咳嗽频作,咳痰不畅,痰黏稠如胶,胸闷,咳痰后缓解,汗出烦热,舌红黯,苔白黄厚腻,脉弦滑近数,此为痰瘀壅肺,郁久化热之证。患者咳嗽频作,咳痰后胸闷缓解,故痰邪壅肺是目前较主要的矛盾,治应以涤痰除壅,利气平喘为主,故方中选用猪牙皂通窍祛痰、法半夏燥湿化痰、海浮石清肺化痰、葶苈子泄肺平喘、青皮陈皮破气理气;患者咳痰不畅,痰黏稠如胶,汗出烦热,舌脉也可见明显热象,若此时重用温药以理气涤痰,会加重热邪耗伤阴液而成难治之证,故再加生大黄、黄芩等苦寒清热之品,以保清热之疗效。虽然此时患者热象明显,但也不可过分寒凉,因为痰饮血瘀皆为阴邪,非温而不化,过用寒凉之品恐伤肺脾之阳气,不利于后续治疗,此为“温清适宜”原则。服药后患者咳出大量浊痰,喘咳憋闷症状显著改善,但考虑到患者病程长,伏痰日久,故在原方基础上加以桔梗,加大排痰力度。此时患者烦热汗出症状已除,热象较之前改善,但仍继用原方,并未减去清热药物,因痰瘀为此时主要病理矛盾,以防郁热复来,此为“随证调整”原则。患者二次服药后出现阳虚气弱症状,此时标证基本解除,本虚上升为主要矛盾,故及时予以温补之品,此为“中病即止”原则。此病例完整演绎了慢阻肺患者痰瘀郁而化热,热退邪平后本为阳虚的一个病理过程,临床处理时国医大师依据寒热症状的轻重占比、兼夹证型、患者体质等方面选定温法、清法的药物和配比,即时刻抓住疾病最主要的矛盾,及时予以针对性治疗。

[5]柯诗文,朱伟.国医大师洪广祥教授温清并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浅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5):1965-1967.

医案三

患者,男,78岁。

初诊: 2010年4月8日。病史:患者咳嗽、气喘12年,加重1周。刻下症见:咳嗽,咳白色泡沫样痰,日咳痰量120mL以上,胸满气短,动则喘甚,爬楼后伴劳累,不能平卧,无汗,微恶风寒,口淡不渴,纳差乏力,脘腹微胀,起则头眩,二便平。舌脉:舌质黯,苔白厚腻,脉浮弦滑。

诊断: 中医:肺胀;

西医诊断:慢阻肺急性加重期。

辨证: 宗气虚衰,外寒内饮。

治法: 补益宗气,温肺散寒,涤痰平喘。

处方: 补中益气汤、温肺煎合用千缗汤加减。

生黄芪30g 西党参30g 白术10g 当归10g

陈皮10g 升麻10g 柴胡10g 生麻黄10g

细辛3g 紫菀10g 款冬花10g 矮地茶20g

天浆壳15g 法半夏10g 猪牙皂6g 炙甘草10g

生姜3片

7剂,水煎温服,每日2次。

二诊: 2010年4月15日。服药后咳嗽、咳痰减少,但出现呼吸气促,腰膝酸软,神疲易呆,动则胸闷气喘,背寒肢冷,早晨精神不振,下午、夜间精神可,焦虑明显,大便不成形,每日3次,舌质黯红,苔白腻,脉弦滑。更方为补元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生黄芪30g 西党参30g 白术10g 当归10g

陈皮10g 升麻10g 炙甘草6g 柴胡10g

锁阳20g 山茱萸15g 熟附子10g 补骨脂10g

云苓30g 桂枝10g 蔓荆子20g 青皮20g

7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 2010年4月22日。患者咳嗽,咳少量白痰,量不多,易咳出,自汗,无胸闷气促,无畏寒发热,口干欲饮,胃纳可,夜寐安,舌质淡,前1/2舌苔较少,后1/2苔白黄腻,脉弦滑。听诊:双肺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方选益气护卫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生黄芪30g 西党参30g 防风15g 白术10g

仙茅10g 淫羊藿15g 桂枝10g 白芍10g

生姜3片 红枣6枚 炙甘草10g 太子参30g

茯苓15g 莲子10g 炒白扁豆10g 桔梗15g

山药15g 薏苡仁20g 陈皮15g 诃子10g

益智仁10g 金樱子15g 猪苓15g 五味子10g

麦冬10g 泽泻15g 白蔻仁6g

7剂,煎服法同前。

3周后复诊,诸症自平,未因病情加重而住院治疗。

【评析】本案患者病程长,病情迁延,久病喘咳,伤及宗气,复感外寒,形成外寒内饮之急候,初诊选用补中益气汤以补益宗气,扶正祛邪;温肺煎外散表寒,内化寒饮,兼收止咳化痰之功,合用千缗汤涤痰平喘,以祛除痰涎壅肺之标实。二诊时患者外寒已散,然邪去正虚,气虚及阳,表现为阳虚内寒的症候,在甘温补气基础上加用辛热助阳之品,选方补元汤加熟附子、补骨脂以温肾扶阳;

患者咳嗽减轻,痰量较前减少,然痰液未尽,合用苓桂术甘汤健脾化痰,以绝痰源。三诊时患者寒证已除,然自汗,选用益气护卫汤以补肺固卫。伴口干欲饮,苔白黄腻,此为气阴耗伤之象,合用参苓白术散以健脾益气,祛湿养阴。3周后复诊,患者诸症自平。本案洪教授联合运用了温散、温化、温补(补气、扶阳)之法,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在慢阻肺的治疗过程中,辨证运用温法是根治慢阻肺的有效途径,也更进一步证实了国医大师提出的“治肺不远温”学术思想的正确性。

[6]龚年金,兰智慧.国医大师洪广祥温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经验探析[J].2019,34(3):1029-1031. 2Z/+sdqxitxN5nPrKxP60vGrcszrez36cxs9ZyA8LBb+Q3rLOh9PeCer9BxaTT0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