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方和谦医案

医案一

赵某,男,79岁。

主诉: 咳喘反复发作30年,加重伴高热2周。病史:患者有慢性咳喘史30余年,2周前因复感风寒引起发热,咳喘加重。门诊以“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急性发作,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Ⅰ级,肺功能不全”收住院。入院体检:体温38.6℃,心率88次/分,呼吸21次/分,血压16.0/10.7kPa。半卧位,精神弱,面色潮红,头灼热无汗,颈静脉怒张,桶状胸,剑突下可见心尖搏动,心律齐,心率88次/分,心音远,双肺布满哮鸣音及湿啰音,双下肢水肿。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6.2×10 9 /L,中性粒细胞比例87%,血气分析为低氧血症。入院后给予吸氧,静脉滴注抗生素及对症治疗,体温下降,第二天体温达39.2℃,心率112次/分。血气复查为呼吸衰竭。病情危重,下病危通知。由于体温不退,以冰袋物理降温,并急请方和谦会诊协助治疗。刻下症见:体温波动在38.5~39.6℃,曾用多种抗生素效果不佳,病情加重。患者半卧位,精神差,面色潮红,唇紫发绀。咳声低,喉中痰鸣,喘促气不接续,动则尤甚。口干,但不欲饮水,手足冷,身微恶寒,不痛。不恶心,无呕吐,5天来未排大便。舌脉:舌质嫩红,苔滑微腻,脉细数。

诊断: 中医:喘证;

西医: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急性发作,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Ⅰ级。

辨证: 本虚标实,气阴两虚,外感表邪不解,肺气不利。

治法: 扶正固本,益气养阴,解表宣肺化痰。

处方:

西洋参6g 北沙参10g 麦冬10g 浙贝母10g

芦根15g 白茅根15g 豆豉10g 生甘草10g

瓜蒌子15g 炒栀子5g 桑叶10g 薄荷(后下)3g

白前10g 茯苓12g

3剂。

二诊: 药后头部、身上微有汗出,咳喘、气短、心悸有好转,体温有下降趋势,精神较前明显好转,仍觉口干,咽干,咳痰不爽。听诊示两肺喘鸣音减少。脉较前有所缓和。舌质嫩微红,苔薄白润,在前方基础上加重育阴清热药物,兼以调和胃气。

处方:

西洋参6g 北沙参10g 天冬10g 麦冬10g

玉竹15g 百合15g 茯苓15g 炙甘草10g

紫苏梗6g 桔梗6g 浙贝母10g 白前10g

化橘红10g 炙枇杷叶6g 炒山药15g 海浮石(先煎)15g

3剂。

三诊: 体温已降至正常,咳喘明显减轻,能吐出少量痰液,双肺无哮鸣音。

唯食欲欠佳,仍治以扶正化痰和中。

处方:

西洋参6g 北沙参20g 麦冬10g 法半夏10g

白前10g 炙杷叶6g 化橘红6g 茯苓12g

炙甘草6g 百合15g 玉竹10g 海浮石(先煎)15g

丝瓜络6g

3剂。

四诊: 患者精神好,食欲增加,白细胞8.4×10 9 /L,血红蛋白110g/L。病情平稳,继上方西洋参易为党参,加生姜、大枣,益气养阴,和中调理巩固。

【评析】本案患者是一名年高体迈的慢性咳喘患者,机体抗病能力很差,因复感外邪、高热不退入院。经用大量抗生素药物及冰袋物理降温等方法,体温不降,以致发展为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加重,病到垂危之际。方和谦会诊后认为正虚邪实,正不胜邪,邪陷深入,而呈危候。方和谦在益气养阴又固其本的同时,兼以解表宣肺除邪,以鼓舞汗液解出,邪随汗解而体温下降,后又经调理而收功效。方和谦在分析病情时指出,类似这种扶正祛邪的方法前人早就有很好的经验,如人参败毒散、参苏饮、加减葳蕤汤等就是很好的例证。著名医家喻嘉言曾说:“伤寒病有宜用人参入药者,其辨不可不明,盖人受外感之邪,必先发汗以驱之,惟元气大旺者,外邪始乘药势而出。若元气素弱之人,药虽外行,气从中馁,轻者半出不出,留连为困,重者随元气缩入,发热无休……所以虚弱之体,必用人参三五七分,入表药中少助元气,以为驱邪之主,使邪气得药一涌而去,全非补养虚弱之意也。”先生所拟标本兼治,扶正祛邪,领邪外出之方,正是基于古人“正气不存,邪将焉去”的邪正观。致此使得正气得充,而祛邪有力,使高热已持续2周的垂危患者,得以转危为安。

[1]胡青懿.方和谦治高热验案二则[J].北京中医.1997(6):42-43.

医案二

冯某,77岁,退休工人。

病史: 患者有慢性气管炎病,病史长达20余年,咳喘反复发作,近1周加重。刻下症见:咳嗽,气喘,胸闷,喉中痰鸣,脘腹胀满,咳痰量多色白,较易咯出,夜寐欠佳,畏寒。舌脉:舌苔白腻,脉弦缓。

诊断: 中医:肺胀;

西医:慢阻肺急性加重期。

辨证: 痰浊内壅,肺气不宣。

治法: 燥湿健脾,止咳化痰。

处方: 二陈汤加味。

陈皮10g 法半夏10g 茯苓12g 炙甘草6g

杏仁10g 炒枳壳6g 紫苏梗6g 薄荷(后下)3g

太子参15g 炒白术10g 白前10g 苦桔梗6g

桂枝6g 炙紫菀6g 首乌藤15g 大枣3枚

冬瓜仁15g

服药5剂后,患者咳喘减轻,胸部舒畅,痰减少,舌洁脉平缓。继服上方5剂,咳喘基本平复,痰量不多,以香砂六君子汤调理善后,并嘱患者勿食生冷之物,注意寒暖,预防感冒,防止咳喘病证复发。

【评析】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湿犯肺,发为咳喘,治以健脾燥湿化痰、止咳平喘,方用二陈汤、苓桂术甘汤或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但此时患者已有宿根,而成病疾,易反复发作。方和谦的经验是运用治湿之法,犹如铲草除根,要除之务尽,需长期调治方可。在服药的同时还要严加纠正患者的嗜烟嗜酒或暴饮暴食或饮食生冷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免给治疗用药增加困难。

[2]胡青懿.“宣、燥、疏、补”四法治咳喘——从方和谦老师学医有得[J].北京中医杂志,1996(6):43-44.

医案三

宋某,女,41岁。

病史: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病30余年,并发肺源性心脏病,1周来病情加重。初诊患者面色紫黯,唇舌紫黯,大口喘气,咳声低微,气短不足以息,身有虚汗,喉中痰鸣,不易咯出,口舌干燥,不欲饮水,胃脘不舒,尿不畅,便先干后软,双肺听诊有干湿啰音,双下肢有凹陷性水肿。舌脉:舌质紫黯,舌嫩少苔,脉虚细数。

诊断: 中医:肺胀;

西医:慢阻肺,肺源性心脏病。

辨证: 元气大虚,气阴两伤,痰浊阻于肺络。

治法: 大补元气,益肾补阴,化痰降逆。

处方:

红参20g 麦冬10g 五味子10g 茯苓15g

炙甘草10g 山茱萸15g 紫丹参15g 代赭石(先煎)15g

紫苏子10g 厚朴10g 补骨脂15g 沉香粉(冲服)1.5g

炙紫菀10g 款冬花10g 车前子(包煎)30g

3剂后,患者精神好转,咳喘气促明显减轻,虚汗减少,纳少量稀粥,痰易咯,下肢水肿渐消,原方不变,继服5剂。三诊时病情明显好转,再服上方5剂,然后用中成药善后调理而愈。

【评析】“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凡肾虚不能固摄于下,每致肾不纳气,气浮于上,发作咳喘。治宜补肾敛气,降气平喘。肾阳不足者,则取补肾纳气归元之法,用人参生脉散、人参胡桃汤、金水六君煎等加减;属肾阴偏虚者,宜滋肾纳气,麦味地黄丸等加减,总以固本为主,标本兼顾。

[3]胡青懿.“宣、燥、疏、补”四法治咳喘——从方和谦老师学医有得[J].北京中医杂志,1996(6):43-44. Jo51JqXGUvTvk84Sun2+Uwb1tlZJVMMCFoqE/5705+ToEBj7Ae4qdl5cGpGlYQG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