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洪广祥医案

医案一

胡某,女,63岁。

初诊: 2019年2月11日。主诉:咳嗽1月余。病史:咳嗽1月余,遇寒或闻及特殊刺激性气味易诱发咳嗽。刻下症见:咳嗽,鼻塞无涕,咽红咽痒,口干不苦,夜间咳甚,盗汗,痰多(每天吐痰10余次)、色白,平素怯寒,易感冒,寐欠佳,纳可,二便平。舌脉:舌红、苔薄白,脉浮。

诊断: 中医:咳嗽;

西医:急性支气管炎。

辨证: 风寒犯肺。

治法: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处方: 冬菀止咳汤加减。

射干15g 麻黄10g 法半夏10g 辛夷(包煎)10g

款冬花10g 紫菀10g 蝉蜕10g 桔梗10g

细辛3g 生姜3g 苍耳子6g 生甘草6g

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

二诊: 2019年2月20日。患者述咳嗽减半,痰量减少,近2天痰中带血,口干,无发热,夜间盗汗,二便平,舌红、苔薄白,脉浮。查体:咽稍红。治疗守上方,去生姜,加芦根1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

三诊: 2019年3月16日。患者述用药后症状明显好转,但仍稍有咳嗽,咽痒即咳,闻及刺激性气味咳甚,有痰滞感,不易咯出,咽不痛,口干不苦,稍鼻塞无流涕,有时感心烦及胸部隐痛,纳可,寐一般,二便平,舌红、苔白,脉浮。予首诊方治疗,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

四诊: 2019年3月23日。稍咳,无痰,闻及异味可诱发,夜间咳甚,有时胸闷,二便平,舌红、苔薄白,脉浮。守上方,加紫苏叶1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

【评析】《景岳全书》云:“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程钟龄《医学心悟》指出:“咳嗽之因,属风寒者,十居其九。”中医学认为,肺开窍于鼻,鼻为肺之门户,风寒袭肺,鼻先受之。据此理论,洪教授自拟冬菀止咳汤,以达祛风散寒、宣肺止咳、肺鼻同治之效。本案患者遇寒易诱发咳嗽,易感冒,鼻塞,夜间咳甚,痰白,舌红、苔薄白,脉浮,显然因风寒侵袭肺卫,肺气郁闭,宣降失常所致。痰饮、风寒均为阴邪,痰饮宜温,风寒宜散,病位在肺,肺气郁闭是其标实。患者平素怯寒,气阳虚弱是其本虚。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故先疏风散寒,以宣肺止咳。冬菀止咳汤中麻黄、细辛温肺散寒解表,法半夏、生姜燥湿化痰、和胃降逆,辛夷、苍耳子散寒解表、宣通鼻窍,款冬花、紫菀润肺下气、止咳化痰。患者咽红咽痒,予桔梗、蝉蜕、射干宣肺利咽消痰,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全方体现了洪教授“治肺不远温”的学术思想。患者二诊时咳嗽减半,因其痰中带血、口干、盗汗,考虑有内热,去辛温之生姜加甘寒之芦根以清热。三诊时诸症明显减轻,继予首方7剂服用。四诊时稍咳、胸闷,为气机阻滞,遂加用紫苏叶解表散寒兼理气舒郁。可见“有是证用是药”,辨证准确,用药方可无误。

医案二

张某,女,55岁。

初诊: 2018年11月26日。病史:自述咳嗽1月余,咳白痰(每天吐痰10余次),不易咯出,咽中有异物感,右侧胸背部胀痛,纳呆,寐差,二便平。舌脉:舌淡红、苔白腻微黄,脉细滑。查体:外院CT提示右下肺感染(磨玻璃影)。

诊断: 中医:咳嗽;

西医:急性支气管炎。

辨证: 痰凝气滞。

治法: 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处方: 半夏厚朴汤加减。

法半夏15g 紫苏叶15g 丝瓜络15g 珍珠母(先煎)15g

桔梗10g 厚朴10g 白芍10g 白术10g

柴胡10g 生姜3g 大枣6g 炙甘草6g

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

二诊: 2018年12月7日。患者述咳嗽,咳白痰(每天吐痰10余次),较易咯出,咽中异物感较前好转,活动后胸闷乏力,右背胀痛半年余,口干口黏,手心足心发热,无出汗,夜寐不安,喜静,常心烦,纳呆,大便不规律,舌淡、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细滑。一诊方厚朴减为6g,加茯苓、青皮、旋覆花(包煎)各15g,苍术10g,薄荷(后下)12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

三诊: 2018年12月14日。患者述用药后咳嗽、胸背痛减轻,咳白色黏液痰、量少,无鼻塞流涕,有鼻后滴漏感,无咽痒痛,口干,乏力,纳可,二便平,舌淡黯、苔白腻、舌边有齿痕,脉细滑。效不更方,继服14剂。

【评析】《金匮要略》云:“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此句论述痰滞于咽中的证治,即后世所说的梅核气。本病多因情志不遂,导致肝气郁结,气郁痰生,痰气交阻,上逆咽喉。洪教授认为,痰气交阻易导致梅核气,多见于妇女,男子亦可见。半夏厚朴汤除治疗梅核气外,还可用于痰凝气滞所致的精神病、咳喘、胃脘痛、呕吐及胸痹等病。本案患者情绪敏感,胸闷、背部胀痛,为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所致。肝气郁结则气机升降失常,肺胃宣降失和,津液输布不利,聚而生痰,故可见咳嗽、咳痰、咽中异物感、纳呆;气机不畅,气血失于调达,则心神失养,夜寐不安,易心烦;气机不畅,津液失于输布,故见口干;口黏为痰滞所致;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细滑,皆为气滞痰凝所致。故拟半夏厚朴汤加减,治以降逆化痰,行气散结。方中法半夏入肺胃,化痰散结,降逆和胃;厚朴下气除满,两者并用,化痰结,降逆气,痰气并治。生姜和胃止呕,且可制法半夏之毒;紫苏叶理肺疏肝,助厚朴行气宽胸、宣畅气郁;桔梗宣肺止咳;白芍酸敛养血以涵其肝体,配柴胡辛散以顺肝之性,一敛一散,有疏肝和血止痛之功;珍珠母平肝潜阳,镇心安神;丝瓜络祛风通络;白术健脾益气;炙甘草、大枣补益脾胃,和缓药性。患者二诊时咽中异物感较前好转,仍拟半夏厚朴汤加减,因恐厚朴辛苦温燥,耗气伤津,故10g减为6g;患者大便不规律,手足心热,舌边有齿痕,为气滞湿阻所致,加茯苓配伍白术健脾利湿,脾健则湿去,湿去则痰无由生,苍术燥湿健脾,薄荷、青皮疏肝行气,旋覆花降气消痰。三诊时诸症已有好转,效不更方。本病案以半夏厚朴汤为主方,全方辛苦合用,辛以行气散结,苦以燥湿降逆,气顺则痰消结散,痰化则气行郁开。

医案三

郭某,男,79岁。

初诊: 2019年5月29日。主诉:咳嗽1周。病史:患者自述咳嗽1周,夜咳甚,干咳为主,无鼻塞流涕,有咽痒,胸闷,口干口黏,二便平。舌脉:舌红、苔花剥黄腻,脉濡数。查体:咽红,充血。双肺呼吸音清。

诊断: 中医:咳嗽;

西医:急性支气管炎。

辨证: 湿热郁肺。

治法: 清化湿热,宣畅肺气。

处方: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连翘15g 赤小豆15g 桑白皮15g 枇杷叶15g

薄荷(后下)12g 炙麻黄10g 蝉蜕10g 苦杏仁(后下)10g

桔梗10g 甘草6g

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

复诊: 2019年6月3日。患者述咳嗽已明显好转,仍咽痒,口干口黏,无鼻塞流涕,无胸闷。效不更方。服药尽剂,病愈。

【评析】明·许宏《金镜内台方议》记载:“……以此八味之剂,专治表邪不尽,瘀热在里,遍身发黄者之用也。”清·尤在泾《伤寒贯珠集》提及“麻黄、杏仁、生姜之辛温,以发越其表,赤小豆、连翘、梓白皮之苦寒甘以清热于里……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是散热之剂也”。以上医籍皆说明使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关键在于祛瘀热,瘀热在里,是言湿热蕴郁在里而发身黄,当见心烦懊恼、小便不利、身黄如橘子色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中麻黄、生姜、苦杏仁辛温解表散邪,可开提肺气以利水湿之邪;连翘、赤小豆、桑白皮辛凉而苦,清热利湿以退黄。甘草、大枣甘温,健脾和胃。诸药合用,使内外宣通,湿热泄越,其病则愈。本方外可清热解表,内可清热利湿解毒,兼具开鬼门、洁净府之功效。本案患者湿热内郁,外邪侵袭,内外相侵,闭阻于肺,引发咳嗽。故拟本方以内清湿热,外散寒邪。湿热在上,偏于清泄;在中,佐以理气;在下,重于利导。洪教授擅长运用此方加减治疗慢性干咳湿热郁肺证,认为该方既能外散表邪,又能内清瘀热,是一个表里双解,治疗慢性干咳湿热郁肺的良方。此方还常用于治疗湿热蕴郁所致的荨麻疹、皮肤瘙痒症,以及治疗肾炎初起、头面水肿、小便不利而兼表证者。

[5]聂旺平,兰智慧.运用国医大师洪广祥学术思想辨治咳嗽医案4则[J].新中医,2021,53(3):4.

医案四

时某,女,51岁。

初诊: 2008年12月22日。主诉:咳嗽6周。病史:6周前始见发热恶寒、体温高达38.5℃,伴鼻塞、头痛等,在当地医务所行静脉滴注抗生素等治疗,3天热退,但始见咳嗽不止,多处诊治无效。刻下症见:咳嗽夜甚,咽痒则作,遇风寒则咳嗽加剧,闻及刺激性异味如油烟味、煤气等也易诱发,咳少许白黏痰,痰滞咽中,难以咳出,胸闷,晨起鼻塞,口稍干,纳食尚可,大便不干结。舌脉:

舌质略红、苔白腻稍黄厚,脉细弦滑,双寸脉浮。

诊断: 中医:咳嗽;

西医:急性支气管炎。

辨证: 寒邪滞肺。

治法: 温散肺寒,宣肺止咳。

处方: 温肺煎加减。

麻黄10g 干姜10g 细辛3g 紫菀10g

款冬花10g 矮地茶15g 天浆壳15g 法半夏10g

陈皮10g 黄芩6g 云苓15g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 咳嗽明显改善,胸闷消除,现夜能安卧,咳痰通畅。原方再服7剂。

三诊: 咳嗽基本消除,浮脉已去,但自诉平素怯寒易感冒,喜汗出。拟改用益气温阳护卫汤调理。

生黄芪30g 防风10g 炒白术10g 补骨脂10g

淫羊藿15g 桂枝10g 白芍10g 生姜10g

红枣6枚 炙甘草6g 凤凰衣10g 浮小麦30g

煅牡蛎(先煎)30g

7剂,水煎服。

【评析】风寒犯肺所致的咳嗽,治宜温散,风去寒除,肺气上逆之证自可迎刃而解,不止咳而咳自止。但此时如用寒凉遏肺之品,如抗生素、清热解毒中药、润喉片等药;或贪凉饮冷、反复受凉;或静脉滴注输液,将会使肺气更加郁闭,非但不能止咳,反会使咳嗽迁延,客邪留恋,遂成“久咳”“顽咳”。温肺煎为洪广祥专为寒邪滞肺型咳嗽而设,由麻黄、法半夏、细辛、紫菀、款冬花、矮地茶、天浆壳、生姜组成,具有很强的温宣、温散作用,临床疗效确切。本病例稍夹湿浊,故加二陈汤燥湿化痰;兼见郁热,少加黄芩治标。临证时兼见鼻塞流涕明显者,可加辛夷、苍耳子、白芷宣通鼻窍;兼见咽痒、鼻痒、对刺激性气味反应敏感者‚加枳实、地肤子、白鲜皮、乌梅、柴苏叶等抗敏止痒。

[6]张元兵,王丽华.洪广祥“治肺不远温”理论及临证验案[J].江西中医药,2009,40(11):14-16. 4750Cy8Nt3vQhdDOJG8QvmO/33cAWyZhB9EQ/bkSdmwdyMPPxxSp5z/s//Mnq8S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