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从小就被父母精心培养,学钢琴、学声乐、学口才、学游泳、学篮球,等等,参加各种比赛、表演。他最开心的事就是在表演或者比赛结束后看到妈妈满意的笑容。在学习上,他也从不让父母操心,每次都能考得高分,给妈妈“长脸”。
初二以前,小李在妈妈的精心培养下,毫不意外地成为伙伴中最耀眼的一个,各种比赛奖项拿到手软,获得省、市级各种荣誉,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每每听到别人的夸赞,李妈妈都很享受,那时她每天神采飞扬,以为儿子会这样一直发展下去,永远是被人艳羡的“天之骄子”。
心理专家话你知
有很多孩子都是这样的,早年非常优秀,上初中以后逐渐出现“潜在差生”的特质。事实上,如果父母总是想通过孩子来实现自己的梦想,那么孩子出现“潜在差生”的特质几乎是必然的。不是孩子不愿意为了父母而努力,而是人类正常的奋斗规律不是这么谱写的。
从小李上初一开始,因为爷爷奶奶身体不好,不能再专门给他做午饭,父母便把他送到了学校附近的“小饭桌”。虽然李妈妈心里有点不安,但她认为儿子可以让她放心,毕竟他一直是个懂事、上进的孩子,应该能管好自己。
但是自此,小李开始发生变化,每天中午都要从“小饭桌”出去,美其名曰去图书馆看书。晚上回来,也会给父母表现一番,讲一些书里的内容,但晚上做作业时总是游离,有时睡一会儿才勉强起来做作业,看起来很是疲惫。
李妈妈的内心闪过些许不安,但是很快这些念头就滑过了,她觉得自己培养的儿子是上进的、积极的,他只不过是累了、困了。
不久,期末考试,小李的成绩一落千丈,这让李妈妈大跌眼镜。
整个暑假,李妈妈严格管控儿子,监督他学习,想当然地认为学习成绩下降是在“小饭桌”吃饭没人管控导致的,却没有注意到儿子对成绩毫不在意,只是嘴上说要努力,却不见付诸行动。
最先察觉到儿子问题的是李爸爸。有一天,李爸爸在工作间隙回到家里,听到儿子在和一个女同学打电话,感觉他们关系很亲密,询问得知是小学时一直很喜欢他的那个女孩。
李妈妈得知此事后生气地冲回家里,指责儿子竟然和一个处处不如自己的女孩子交往,冲动之下把儿子的手机摔碎了。
李妈妈气愤的并不是儿子早恋,而是儿子和一个不如自己的、不优秀的女孩交往。可以看出,李妈妈当时的心态并未摆正。
这个女孩从小学起就喜欢小李,以前经常送他小卡片、小礼物。小李以前一直不以为然,只当她是普通朋友。但是此时他说,在这个女孩子身上,他重新体会到小学时期被人追捧、仰望的感觉,很是受用。
而当时气急败坏的李妈妈根本没有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没有询问他身上发生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为什么会有如此想法、为何有如此的情感需求、这段时间他到底经历了什么……这些她想都没想,只是看到儿子退步了,只是将儿子的退步归因于这个女孩,归结于“小饭桌”,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教育已经出了问题。
在李妈妈的干涉下,这段所谓的“早恋”不了了之。
初三开学后,李妈妈本以为经过暑期的强化管理,儿子的成绩会提升,会回到从前。但事实上,他的成绩根本没有起色,与以前相去甚远。
初三两次月考后,小李的成绩依然没有明显回升。回家路上,一位女同学安慰了他几句,让他倍感温馨,回来后一直跟妈妈念叨。而李妈妈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女孩对当时的儿子来说,是温暖,是支持,是光亮,更没有思考儿子此时为何需要这种温暖,也没有给予疏导。
后来,小李一直向这个女孩子示好,想紧紧抓住这束自认为的光亮,直到被父母发现,多次做工作开导他,才回到正轨。
心理专家话你知
有人说过:“我们不需要知道电子游戏是什么东西,它会不会导致近视,它会不会上瘾,我们只需要一个背锅侠,一个可以掩盖家庭教育失败的东西,现在它叫游戏,15年前它是早恋,30年前它是偶像,35年前它是中国香港电影,40年前它是武侠小说。”现在将这句话送给大家。
其实很多时候,如果孩子能够真正被父母支持,他是不需要过早去寻求外面的支持与安慰的。如果他明知道某种东西是不被允许的,却没法摆脱,一定存在父母所不知道的某种心理诉求。
但这些并没有引起李妈妈的警觉,她没有思考儿子为什么会这样,只是盯着他学习。
小李做作业依旧心不在焉,晚上状态也不好,看起来萎靡不振,昏昏沉沉,明显是厌学的状态。但当时李妈妈根本不愿相信,确切地说是不敢相信。
有一天早上,李爸爸跟随儿子去学校,发现儿子在校门口瑟瑟发抖地等着开门。那时他对家是一种逃离状态,宁愿在寒风中挨冻,也不想待在家里。而李妈妈根本看不到这些,心里还侥幸地认为他很努力。
春节后,小李依旧是老样子,看起来每天都在起早贪黑地学习,但只是坐在书桌前,状态游离,作业完成效率很低,每天都需要用咖啡来提神。
看到儿子离自己希望的样子越来越远,李妈妈越来越焦虑,害怕儿子真的彻底退步,回不到从前。绝望之下,她报名参加了我们的线下工作坊,从未出过远门的李妈妈为了改变现状第一次来到广东。
在课堂上,我引导李妈妈看到了自己潜在的对出人头地的渴望,以及她的儿子小李一直以来只是为了妈妈的面子而努力。
这样的发现,让妈妈恍然大悟。回家后,李妈妈一改往日的方式,每天不再责骂儿子,不再管儿子,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儿子小李的状态似乎好了很多,每天能认真做作业,成绩也逐渐回升。那时,李妈妈觉得一切又将回到从前,儿子还是那个闪闪发光、能给自己争面子的孩子。
心理专家话你知
很多家长都产生过这种幻觉,以为知道了就能改变,但事实上,从知道到改变,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李妈妈意识到这点后便开始认真做功课,这是她后期进步飞快的重要原因。
但事与愿违,小李的好状态仅维持了两个月便再次回落,厌学状态又出现了。
对此,李妈妈选择了逃避,每天看一些小视频转移注意力,觉得眼不见心不烦,总是祈求奇迹出现,一切会重新开始。但现实永远是现实,中考很快来临,不出所料小李没考好,虽然考入了全市最好的高中,但是没能进入最好的实验班,因6分之差与火箭班失之交臂,最终只进入了普通班。李妈妈感觉天都要塌了。
那段时间,李妈妈不想见任何人,在单位除工作事务以外尽量避开同事,所有朋友的电话一律不接,出门也尽量不和别人交流。
李妈妈没有直面现实,没有分析为什么会这样,而是寻求心理安慰,找到了当地的一个心理机构,参加了一些疗愈课程,释放了一些情绪,以为这样儿子就会好起来,一切都会回到从前。而且,为了尽快改变现状,李妈妈开始刻意改变以往的教育方式,从以前的时常责骂变成了事事鼓励。
家庭关系看起来和谐了许多,儿子看起来也积极了不少,中考后的整个假期似乎都在努力学习,李妈妈又开始沉湎于自己编织的幻想中,觉得儿子很快就会回到从前,还是那个众人羡慕的、积极上进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