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非常熟悉这个场景:
某个晚上,你看了一个激励你进步的视频,顿时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你下定决心好好规划自己的生活,并相信这一次一定能坚持下去!
然后你拿出了一张纸,开始认真罗列第二天的计划:
6:00起床
6:00—6:30跑步30分钟
6:30—7:30读书1小时
7:30—8:00做早餐+吃早餐
……
20:00—22:00学习2小时
22:30睡觉
看着满满当当的一页纸,你感到非常满足,把它端正地摆放在桌面上,然后就定好早起的闹钟,洗漱睡觉了。
但到了第二天早上,那张计划表的魔力却消失了,一切仿佛又被打回了原形。
6:00闹铃准时响了,但你快速地按掉了它。
8:00你猛然清醒,哎呀,快迟到了,赶快出门。
……
20:00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回到家里,精疲力竭的你扑倒在沙发上,什么也不想做,只想刷刷轻松不费脑的短视频。
1:00不知不觉到了凌晨一点,你感到颈椎僵硬,眼睛酸涩,头也沉甸甸的,这才放下手机,疲惫地睡去。
更可怕的是,这样的循环,可能每隔几天就会重新上演。屡战屡败让你对自己逐渐失去信心,觉得自己糟糕透了,一点自控力都没有,根本无法做到自律。
回顾整个过程,你是否也会奇怪,为什么自己在做计划的时候动力十足,但到了执行的时候却像变了一个人呢?
其实,在我刚开始尝试时间管理时,也有很长一段时间陷在“计划—失败—计划—失败”的死循环里,对自己无比失望。后来我发现,要想打破这个无止境的循环,必须先走出做时间管理时常见的三大误区。
做时间管理,常见的第一个误区是,认为“时间管理”顾名思义,就是管理好时间。
但我们认真思考一下,时间真的能被管理吗?我们从出生开始,就坐上了时间的列车,一刻不停地奔向死亡的终点站。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能管理时间。唯一能做的事,是管理好自己。
所以时间管理的真正含义是,通过管理自己,更合理地利用时间,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
这也是单纯地列计划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只是列出来,并不能管理时间,真正要做到,还是要调动和管理自己的行为。
所谓时间管理大师,就是那些通过管理好自己,充分利用时间,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精彩人生的人。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利用好自己的时间,就能帮助我们在社会竞争中取得极大的优势。
为什么看似完美的计划往往行不通?底层原因是惯性的力量牵引着我们。
研究发现,一个人一天当中,只有5%的行为是非惯性的,其他95%的行为都来自惯性。
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高效能人士所谓的自律,只是行为的表象,实际是他们早已经习惯这么做了。他们早起后锻炼就和我们闹钟响了之后还要睡懒觉一样,都是习惯。只是不同的习惯,日积月累会造成不同的结果。
直接从完美计划开始,就意味着我们妄想用一天,就形成别人花了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养成的习惯。
想清楚了这一点,就不难推导出,如果我们一天当中95%以上的行为都是惯性的,而我们每天24小时已处于用满状态,那改变的路径有且只有一个——逐步优化自己当前阶段的时间分配。
其实,这也是那些长期高效自律的人,真正在使用的办法。
之前网络上有一张“清华学霸作息时间表”,被大家疯狂地传来传去。其创作者马冬晗就读清华期间连续3年绩点班级第一,所有功课中最低分是95分。还拿到了每年全校只有5个名额的“特等奖学金”,被保送硕博连读。
马冬晗的这张表,从周一到周日,从早上6点到晚上1点,写满了密密麻麻的事项。不论是谁,第一眼看过去,都会以为这是一张计划表。
但不久之后,马冬晗出来澄清说:“这不是作息时间表!”实际上这是马冬晗的一张日程记录表,一天结束后,她会把所有的事情填到里面去,就像写日记一样。马冬晗自己也强调:“如果那是一张计划表,几乎不可能有人完成。”
这个方法叫作时间统计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奇特的一生》的主人公柳比歇夫,他是苏联著名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也是一位通过时间管理取得惊人成就的高效能人士。
他一生做了哪些事呢?他撰写了70多部专著、12500页论文,自学了3门外语,收集了13000只地蚤标本,其数量是动物研究所的5倍,并留下了大量的通信和回忆录。关键是,柳比歇夫一生都保持着一天睡10小时的习惯,作息规律,身体健康。
我想你看到这里,会忍不住惊讶,这是如何做到的?
其实柳比歇夫用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完全依据实际情况,把自己做每件事的时间记录下来,并且不断复盘调整。并且,从26岁开始,他一天也没间断过,整整记录了56年,直到他82岁去世。
对比一下普通人和时间管理高手们的时间管理方法,就可以看出,普通人习惯先计划再执行,但因为缺乏记录和反馈,没做几天就把计划抛诸脑后了。
但高手们会先记录自己真实的时间使用情况,从中找出可以优化的部分,再设定计划并执行。同时,他们还会把自己的执行情况再次记录下来,继续优化、执行,如此反复,逐步提升自己的时间使用效率。
所以,从记录开始,通过记录发现自己时间管理的状况,再逐步优化自己的时间分配,才是进行时间管理的正确方法。
要想更好地理解这一点,可以把人生想象成一条河流。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它就开始一刻不停地奔腾。当我们想要改变的时候,没有人能够把长江直接变成黄河。
可行的做法是先知道自己当前在哪里,再沿着自己期望的方向,耐心地修建新的河道。
所以,忘掉那些不靠谱的计划,正确且能长期践行的时间管理,要从记录和复盘开始。
现在各种各样的打卡活动非常流行,而众多打卡比较一致的特征就是“一天都不能落”“每天都要坚持”。所以在大家眼中,高手就是那些每天都坚持锻炼、坚持读书的人。但有的人经常“三分钟热度”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于是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失败者、一个不自律的人。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抛开滤镜,任何牛人高手也只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也会遇到突发紧急的事,也会有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我们不否认,这世界上也许真的有极少数人,能够排除万难做到每天坚持做一件事。但我们更要承认,大部分人其实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和能力。
当我们因为觉没睡好、孩子生病、家里下水道堵了而感到焦头烂额、十分挫败时,我们确实没有更多精力再去坚持阅读一小时或者跑步五公里。
所以,高手和普通人的生活都会有突发情况,真正的区别在于普通人辛辛苦苦坚持了七天,第八天因为一些事情没能坚持,就马上产生了极其强烈的愧疚和自责,然后就放弃了。但一个高手遇到这样的问题,会先坦然地面对现实,然后第二天继续行动起来。
身边的人都知道我有阅读的习惯,然而,我并不是每天都“坚持”阅读,而是有的时候一天读完一两本,有时候忙起来一个月也读不完一本书。即使是这样,我也常年保持着每年50~60本的阅读量。如果让我每天必须读一小时的书,那我可能早就放弃了。
从长远来看,断断续续的积累远好于短期冲刺式的坚持。
要想更生动地理解这个概念,我们可以这样想象:行动一次,就会获得一次的成果,这就相当于往家里搬了一块金砖。即使第二天你没做,前一天搬回家的金砖也不会消失。这就象征着我们每一次的努力都不会白费,它们会沉淀下来,成为只属于我们自己的财富。
所以中断了很正常,更重要的是有继续开始的勇气和行动。
明白了这一点,就不要再执拗于连续打卡了,做好时间管理,积累比连续更重要。
绕开这些误区,按照记录—复盘—计划—执行的方式,你就能愉快地开启时间管理之旅了。
这里我们先来讲讲如何用极简的方式做记录和复盘,让你能够轻松启动,持续实践。
作为一个忙碌的职场人,我们需要高效的记录工具。我搜寻了市面上的所有软件,最后找到了一款叫作“块时间”的App。
这款软件设计的核心思路,是将每小时划分为两块(或更多)来记录事件,帮助用户快速记录每天的时间分配。图2-1就是它的使用界面。在使用时,我们先在右侧栏当中,列出我们常做的事件分类。然后选中左边的色块,轻轻点一下即可完成记录,平均每天记录耗时约10分钟。
图2-1 “块时间”App的时间记录和时间统计页面
这里要引入一个时间管理中常用的概念:时间颗粒度,指的是一个人管理时间的基本单位。常见的时间度量单位包括年、月、周、日、半天、小时、30分钟、5分钟、1分钟、1秒钟等,这些不同的度量单位就是不同的“时间颗粒度”。
一开始,建议大家选择30分钟的颗粒度,然后逐步过渡到更精确的15分钟颗粒度。
看到这里,你可能疑惑这也太事无巨细了吧!而且如果根本不记得自己这一天干了什么,该怎么办呢?
那我们就需要搭配第二个工具了,这个工具人人都有,就是手机里的闹钟。
10年前我第一次做时间记录的时候,发现自己总是想不起来记,于是一狠心给自己每半小时就定一个闹钟,强制自己停下来做记录。结果半个月后,我发现我的时间敏感度大大提升了,甚至可以做到在不看表的情况下,精准判断现在是几点,误差不超过15分钟。
如今,在我所带的训练营中,我也常带着大家玩这个游戏。我们会让学员们从起床后开始,每整点定一个闹钟,一直定到晚上睡觉之前。
这听起来真的很疯狂,没错,这个游戏就叫作“疯狂的闹钟”,每小时都提醒自己一次。
在一天的“疯狂的闹钟”体验日后,我们就能知道自己每小时都干了什么,提升我们对时间的敏感度,同时矫正我们对时间流逝的主观感知。
有趣的是,由于每小时都会被“中断”一下,很多同学反映,这个方法对手机上瘾也有奇效,因为行为被外界提醒了,就多了一次重新做选择的机会:我是要继续玩手机,还是要去做手上最重要的工作。
这样通过“块时间”搭配“疯狂的闹钟”,我们就可以轻松地记录自己一天的时间使用情况了。
因为“疯狂的闹钟”会有点儿干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所以大家只需要在工作日使用一天就好了。“块时间”App建议大家以周为单位,至少记录一周的时间使用情况。
这样一周下来,我们每一件事具体花了多长时间,一些原定的任务到底为什么没完成,浪费的时间都到哪里去了,就一目了然了。
这时我们会发现,一天的时间真的比我们想象的要不经用。但当我们用心去管理和安排的时候,又会远远超出当前的时间使用效率,这就是时间管理的神奇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