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放下猜疑,选择信任

生命中不可能全是温暖,生活里也不可能全是如意,困难、挫折、疾病、情感转移等,无时无刻不在你的身边游荡。遇到困难,我们会猜疑自己的能力;遇到挫折,我们会猜疑自己的勇气;遇到疾病,我们会猜疑自己是不是还有其他疾病;遇到感情问题,我们会猜疑这世界上到底还有没有爱情。

猜疑就像一颗被遗弃的炸弹,随时都可能在身边爆炸,在炸伤自己的同时,也会炸伤别人。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事,因为猜疑,夫妻离异;因为猜疑,朋友反目;更有甚者,因为猜疑,国破家亡。

明朝第一将军袁崇焕,是明朝江山摇摇欲坠时的最后一道防线。开创清朝大业的努尔哈赤,撞在袁崇焕这块石头上,一命呜呼了;雄心勃勃的皇太极,几次要攻破京城,都被袁崇焕打得落荒而逃。

袁崇焕像磐石,挡在金兵入关的路上,坚不可摧。

为了大清的统一大业,皇太极终于想出了反间计,要借崇祯皇帝之手除去心头大患。

皇太极首先假拟了两封所谓的“密信”,让部下故意丢失在明军经常出没的地方,信中以自己的口吻约袁崇焕私下议和。此言一传开,京城中人心惶惶,谣言四起。那些平日与袁崇焕不合的大臣纷纷劝崇祯帝将袁崇焕治罪。

崇祯帝不知道该如何抉择了,此时,他突然想起满洲人围攻北京城的时候,朝廷命袁崇焕在顺义、蓟州一带将敌军击退,但袁崇焕却直接退守通州、昌平,随后才退守京城。袁崇焕为何不听指挥,难道他真的叛国了?

正在崇祯帝半信半疑之际,两名从清营中逃回来的宦官报告,他们在清军中听说袁崇焕已经和皇太极议和了,不久就会将北京城献给皇太极。崇祯帝至此深信不疑,马上传唤袁崇焕觐见,趁他不备的时候将他逮捕入狱。

袁崇焕入狱后,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其中两句是:“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辞。”

然而,疑心重、善猜忌的崇祯皇帝还是没有相信这位忠心报国的将军,一道圣旨下令将其凌迟处死,皇太极也终于如愿扫除了自己统一大业中最大的绊脚石。

袁崇焕为何含恨九泉?是因为皇太极的反间计?说到底,还是因为崇祯帝疑心太重。没费多少事,崇祯帝就轻易怀疑了袁崇焕的忠心,这倒随了皇太极的意,清军入关指日可待。

猜疑心理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据的盲目想象,陷入猜疑误区的人活得很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拓宽我们的胸怀,来增加对别人的信任,排除不良心理,敞开心扉,将心灵深处的猜测和疑虑公之于众,提高心灵透明度,求得彼此之间的了解沟通,增进相互信任,消除隔阂。

其实,猜疑之火往往是在“长舌人”的煽动下越烧越旺,进而导致我们失去理智,酿成恶果。任何事,我们都应该自己去追根究底,寻找答案,而不是在“长舌人”的流言蜚语中竖起一道心墙,让自己离真实越来越远。

古代有一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他的邻居偷了。他有心观察,觉得邻居走路、说话、神态都像是偷了他的斧子,他肯定邻居就是小偷。不久,他在自家地里找到了斧子,再观察邻居,觉得他说话、走路、神态竟全然不像小偷的样子。

这位丢斧者为什么会对同一个人做出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判断?这正说明猜疑是一种主观的想象和推测,不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其实,人很多时候的猜忌都是假的,都只是人们庸人自扰的想法罢了。

人有疑心,无可厚非,良好心态的猜疑使我们保持高贵的理智,但不可无端生疑,因为它会使你丧失信心和斗志,搞不好,还害人害己。

有些猜疑源于相互的误解。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就应该通过适当的方式,两人坐下来交流。通过谈心,使各自的想法被对方所了解,消除误会,避免因误解而产生冲突。

何必为一些事而长夜难眠,何必为一些人而伤透脑筋?世界本是透明的,为什么要让猜疑在你的天空布满灰色的阴霾?把猜疑的心窗打开,让黎明的阳光照射进来,在阳光的照耀之下,所有的疑惑、焦虑、烦恼都会烟消云散。 651iljr1lei6OB8osrK6zEOOrSWO+doVbfKNf7cKppi/M2O4Y16AZA9ZhdGU8Zh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