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解题
复杂的历史变奏

本书讨论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所以分成十章,从各个角度讨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由于章节繁多,而且各章之间互相关联,无法完全切断,读者阅读时可能会产生混乱之感。这个解题,只是提出线索,帮助读者理解各章之间的关系以及整本书的总体面貌。

在前言中,我先提到冯友兰和费孝通两位先生曾经就这个题目所做的努力。冯先生写作“贞元六书”,目的是在抗战结束后的大乱之余,努力尝试建构一个中国人在现代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的工作,是以哲学家的角度处理中国的思想史,及由此延伸出来的新观念。费先生的工作,则是从社会学的田野考察,呈现中国人的社区、社群这两个结构,并思考其如何结合成一个共同体。我的尝试,则是从他们二位先生的基础上出发,希望能够厘清从传统延续到今天,一般中国人对于宇宙、人生和自然所持有的观念。这些观念,也就会影响他们安身立命、处事做人的原则。我从普通民众的角度来看这些问题,当然与哲学家、思想家、宗教家们自上而下精微细密的讨论有所不同。庶民所持的精神生活观念笼统地继承了传统,在继承到实践之间,他们会有所拣选,也有所阐释。庶民所持有的观念,与学者高头讲章的精微细密不能同日而语。但这些笼统的原则却结合成了一个整体。庶民间相互传授和解释的文化,具体而深入地影响了中国大部分老百姓,影响到他们所理解的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第一章中,我着重阐述了中国人的生活,他们在天地自然这个大时空中的生活节律,及其与我们的文化、文学等各方面的关系。这构成了理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宏观背景。

在第二章里,我提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是围绕着作为“人”的观念来展开的。中国文化传统的这一角度,的确与犹太—基督教系统的西方文化以“神”为主的取向大相径庭。从这个角度,我希望读者也同时看到,第三章的“传说”部分与第二章也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中国传说中的创世纪——盘古开天地,那是宇宙自发自成的过程,并没有一个超越其上的造物主。盘古本身的肢体化为山川河流,盘古顶开的天和地,就是苍天和大地。盘古并没有被创造,也没有在宇宙出现以后继续管理和支配宇宙。宇宙的创造者和宇宙本身是一体的,中国和西方的这一点歧异,决定了两个文化系统里处世、为人、安身立命的立足点都有所不同:中国是以“人”为主体,犹太—基督教系统则是以“神”为主体。

第二章和第三章,讨论到中国人的宇宙观。这宇宙观始于春秋时代,即所谓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将自然崇拜和祖灵崇拜结合为一,也就是将自然人生合组为一个空间系统,从上有天、地、日、月延伸到人间,然后又深入到人体内部,建构一个四个层次的大网络。在时间上,将过去和现在以及人生的生前和死后,建构为一个不断流变的过程。空间和时间配合为一巨大的系统,其中各个部分则有多元性的互动;多元的成分之间,既有结构中各个层次的互动,也有特别标出的若干因素——例如阴阳、五行等个别的变数,将广宇长宙看作一个各部分和各因素互动的秩序。

第四章讨论互动秩序中,永远在变动、由变动趋于均衡的宇宙——本体就是过程,过程也就是本体,二者无法分割。配合着第三章所说,其中许多变数,与这一章讨论的变化之中每一阶段形成的平衡状态都是一时的;变量之间,每一个项目不能过强,也不能过弱。同样,变化不断地进行,每个阶段的停格也不能停留太久。于是稳定和僵固之间,变动与活力之间,都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没有永恒存在的形态,也不能无所趋向地永远变化。第四章和第五章,其陈述的观念都直接地反映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在第四章中,我以饮食、医药等多元配合的存在作为例证。在第五章中,则以八卦、奇门、命相、风水等来解读中国人的行为——他们以这些类科学或是拟科学的思考,设法在人与自然之间取得一些“人”的主动权。

第六章和前面的第一章,都讨论到生命本身及其存在和运行的意义。第六章中的重点是将生命看作许多个体生命,从父母生我开始,直至自己身故,延伸进入另外一个世界——那个死亡后的世界,其实还是这个现实世界的延续:这是线性时间轴的意义。而在第一章讨论美学的部分,则着重于自然空间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二者彼此的契合与呼应。农业文化的生产过程必须与季节同步,也必须与自然环境相匹配。既然人与自然彼此密切相关,于是在传说方面,宇宙万物都可以有生命。山神水怪、蛇精狐仙等都是人的翻版,在吸收天地的精华后,他们都能够转化为人身。

第七章和第八章,也是互相关联的两个部分。第七章讨论的是今天中国人的社会——以我所熟悉的台湾社会作为例证,陈述常民在祭祀活动中表现出的对各种自然现象的认知。过去有功德于人间的人物,都成为密切相关的崇拜对象。第八章的主题则是厘清建制性宗教——儒、道、佛这几个思想系统,以及其中的一些个别教派——它们如何互相影响、互相调节,以及不断地吸收其他信仰因素。例如,三世的观念、救赎与启示的观念,最后则融入今天台湾和香港社会中,成为中国老百姓实践的俗世信仰的一部分。

第九章是从战前中国的传统社会切入,探讨人们如何处理社区、社群中的种种事务,俾使彼此能够互助、照应,救济不足,以保持社群的长期稳定。经由中国人共同持有的价值观,基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能够使得我们将自己的人生价值,落实到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密切、和谐的融合这一具体行为之中。

最后一章,则是从传说和美学延伸为对小说的讨论。这一章的内容,与本书所谓常民信仰的基本立场略有不同。小说是由个别作者撰写的作品,虽然这些作者未必都属于知识阶层的精英,但终究还是以他个人的角度看世界、看人生,看人间的百态。他们的观点和论述,毋宁是他们自己专有的,并不一定全部是普通民众所共有。为此,我尽量选择比较通俗的作品,如《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种种公案小说,以及已经融入戏剧和常识的一些名著。我所选的这些个例,都是已经在中国文化中长久流传的作品,读者众多。其通俗的部分,也可以当作常民文化的共同资产了。虽然这一部分与前面各章的性质略有歧异——其所理解的中国文化的特色多少属于著者个人,但终究也已是大家共有的成分了。

至于后言,我的想法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深受以西方文化为主轴的现代文明影响,却又依然置身西方文化之外。今天,欧美现代文明本身正处于剧变的前夜。他们面临的问题,例如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人与自然之间的分割……凡此种种危机,如果从源头看,西方文明本身很难有解除这些困境的资源。于是,在后言之中,总结了本书各章所陈述的现象;同时提出:中国文化以人为主体的特性,以及人与自然密切相关的依附关系,也许可以当作他山之石。将中国常民文化的特色,融入现代文明之中,或可匡救现代文明。区区管见,能否有用?然而,至少许此宏愿,犹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得失不在计较。 bKBWOOh34PIkEhjGMNC7gCqWIhe1XPeACAc7qDnRE/Jnlkv2AQhCGOHdqGy7vNP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