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蛋鸡产业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与国家畜牧产业政策的宏观引导和有力推动作用直接相关。从20世纪70年代农林部号召发展机械化养鸡以解决城市居民的菜篮子需求开始,产业政策在调整中不断优化,推动蛋鸡养殖业快速实现了规模化进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家以专项贷款形式扶持养殖规模5000~30000只的专业户,大城市近郊开始出现蛋鸡养殖万元户。
从2010年开始,农业部启动了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决定在全国生猪、奶牛、蛋鸡、肉鸡、肉牛和肉羊优势区域(含农场)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力争到2015年,通过创建活动的示范带动,全国主要畜禽规模养殖比重在原有基础上提高10%~15%,达到标准化的规模养殖场占规模养殖场总量的50%,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排泄物基本实现达标排放或资源化利用,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31号)》提出: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化养殖,引导养殖场(户)改造提升基础设施条件,扩大养殖规模,提升标准化养殖水平,完善畜禽标准化饲养管理规程,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加强对中小养殖户的指导帮扶,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中小养殖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中小养殖户专业化生产,提升市场竞争力。以上这些政策的出台,提高了蛋鸡养殖业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蛋鸡行业发展进步,使蛋鸡标准化生产与规范化经营再上新台阶。
与其他行业相比,蛋鸡行业市场竞争程度并不高,还有一定的成长空间,而且由于蛋鸡生产性能明显提升,企业生产效益相对稳定,因此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进入蛋鸡养殖行业,市场上的种种迹象表明,蛋鸡行业正在从农村副业变成资本风口。在蛋鸡育种和扩繁方面,雄厚的资金投入成为种鸡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后盾。在商品蛋鸡养殖层面,资本的大量进入催生单体商品蛋鸡场规模越来越大,存栏50万只的鸡场随处可见,单场存栏上百万只、总存栏千万只的庞大企业集团陆续出现,主要原因是大家普遍看好蛋鸡规模养殖的市场前景。除了外部资本进入外,近年来蛋鸡养殖业内部的资本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主要源于市场需求的变化、设备和管理模式升级以及土地资源紧缺。首先,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品质优先”的消费趋势对蛋鸡养殖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对饲料供给、环境调控和预防保健等进行更精细化的管理,进而提高蛋品品质和营养价值,这要建立在必要的资金投入基础上;其次,为了顺应行业发展趋势,企业和养殖户要不断升级养殖设备和管理模式,现代化养殖设备和管理系统需要高额的投资和专业的维护,对于单个企业和养殖户来说难以承受,大规模资本介入可以更好地发挥技术优势,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此外,随着养殖用地越发紧张,企业只有建立现代化养殖基地,通过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管理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此可见,资本化已经成为蛋鸡养殖业的一个必然趋势。资本化可以推动养殖业向规模化、现代化和品质化方向发展,削减成本,提高效益,也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健康、优质的蛋制品。在行业快速变化的发展机遇期,国外资本也乘势大量进入蛋鸡养殖领域,先有正大集团和伊势农业看好我国蛋鸡市场进行独资经营,后有益海嘉里集团和湖北晨科农牧集团合作投资,在重庆、广东和广西建设超大规模蛋鸡项目。国内国外资本共同发力,有效助推了我国蛋鸡行业进步,加剧了行业竞争。
鸡蛋是我国居民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摄食量大的动物蛋白食品之一,鸡蛋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蛋鸡养殖业是民生产业,后端直接与食品工业相连,产品质量安全是企业的命脉。近些年,三聚氰胺、苏丹红等食品安全事件的出现,对家禽养殖业的影响和冲击很大,个别企业因为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不够,危机应对措施不当,遭遇到很大的生存危机。从总体情况来看,鸡蛋的质量安全水平在食用农产品中相对较高,而且逐年改善。2023年4—5月,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了2023年第一次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在抽检的畜禽产品中,禽蛋的合格率为99%。但是,从鸡蛋中检出氟苯尼考、恩诺沙星等产蛋期不得使用兽药的情况仍有发生,应该引起蛋鸡养殖企业足够的重视。2022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食用农产品鲜蛋类不合格信息共118项,涉及不合格鸡蛋的共105项,其中土鸡蛋和乌鸡蛋占不合格鸡蛋总量的19.05%。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随着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各地环保和污染治理要求也不断提高,给规模化蛋鸡业生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生态环境部2010年发布的《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10〕151号)》指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应遵循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农业与资源化综合利用的总体发展战略,促进畜禽养殖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重视畜禽养殖的温室气体减排,逐步提高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水平,因地制宜开展综合整治。
2015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定点屠宰企业等的选址、建设和管理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从事畜禽养殖和屠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措施,对畜禽粪便、尸体和污水等废弃物进行科学处置,防止污染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对环境保护提出指标管理,要求更加细化、具体。正因如此,蛋鸡企业必须在鸡粪和污水处理、臭气治理上加以重视,通过设备升级和相关投入品使用来增加污染物处理能力,降低环境风险,这会给一些资金实力不强的企业带来生产成本压力。
目前蛋鸡养殖业正在由小规模大群体逐步转向适度规模发展,中等和超大规模养殖场占比越来越高,但是商品蛋鸡存栏量1万~5万只的养殖场户仍然群体庞大,这些经营主体大部分是职业养鸡者,他们在行业内摸爬滚打十余载或更长时间,经历各种血雨腥风才得以站稳脚跟。由于养殖周期长,鸡舍设备设施老旧,生产成绩并不理想,而更换标准化养殖设施设备需要一大笔资金投入,生产经营资金压力很大。另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如今基层养殖者年龄普遍较大,有经验和能力、能胜任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十分匮乏,企业普遍遇到招工难题,不得不通过设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来缓解工人短缺问题。除了设备投资压力大以外,蛋鸡生产的其他要素也发生了变化,工人工资、饲料、疫苗、兽药、水电费等连年上涨,不断压缩终端养殖户利润,虽然蛋鸡生产的综合成本持续上涨,但是鸡蛋价格近十多年一直比较稳定,导致蛋鸡养殖的投入产出比下降,企业经营难度增加,蛋鸡行业进入一个微利甚至负盈利时代。
随着养殖用地紧张和养殖用工短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单体蛋鸡场饲养规模扩大是大趋势,养殖密度大也增加了疫病防控的压力,这就对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蛋鸡规模化养殖进程中,蛋鸡疫病日趋复杂,病原体不断变异进化,细菌感染和寄生虫病不断出现,混合感染多发,容易引起免疫抑制,增加了疫病防控难度。同时,全球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持续多发、多种病毒共存,境外禽流感疫病传入风险较大。当前我国蛋鸡养殖场(舍)布局建设弊端较多,尤其是中小规模家庭农场、青年鸡场等养殖主体,在进鸡、用料、废弃物处理、免疫程序等方面缺乏统一标准,防疫体系不健全,综合保健意识不强,很难从根本上避免疫病发生,疫病因素时刻威胁着企业生产。虽然我国在禽流感防控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疫苗种类和质量稳步提高,防疫体系也更加完善,但是,禽流感疫病仍然是影响我国蛋鸡产业可持续发展和效益提高的主要因素,禽流感疫情局部发生的风险仍然存在,疫情防控的神经一刻不能放松。
蛋鸡养殖效益增加主要来源于产量增加、成本降低、产品售价高三个方面。通过多年品种改良、环境改善、技术改进、管理升级,我国高产蛋鸡综合生产水平目前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实现进一步增产面临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蛋鸡养殖环境控制难,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异常天气逐年增多,对鸡群造成的冷热应激不但影响蛋鸡生产性能,还是引起疾病的重要根源,很多养殖场都存在空气质量问题,难以做到高产稳产;二是蛋鸡营养保障难,饲料营养技术参数与不同品种蛋鸡、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生长环境、不同产品方向、不同鸡蛋品质不匹配的问题短期内难以转变;三是很多企业为了降低饲料成本而采取自配料方式,饲料加工方式落后,饲料质量安全和营养品质得不到充分保障,制约了蛋鸡生产潜力的发挥。
在增效方面,近年来蛋鸡生产成本的增加让很多企业和养殖户不堪重负。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022年蛋鸡饲养成本为169.18元/只,同比增长14.49%,虽然鸡苗成本降低18.88%,但是饲料成本却增长16.27%,人工成本增加的趋势也很明显。与生产成本增加不相符的是,市场占有率高的普通褐壳鸡蛋价格近十多年一直比较稳定,企业赢利空间逐渐被压缩,为了提高鸡蛋产品的溢价能力,一些企业转向生产可生食鸡蛋、无菌蛋、绿壳鸡蛋等能够满足多样化饮食需求的特色鸡蛋,一些企业在品牌塑造和经营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求通过品牌发展战略、品牌经营理念以及品牌化产品得到市场认可,还有一些企业探索拓展蛋品销售渠道,从传统的线下销售模式逐步向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社群直销等新型销售模式转变。这些新渠道和方法有利于提高鸡蛋的市场溢价能力,但是前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投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要求很高,很多企业并不敢轻易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