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全国蛋鸡产业概况

1 我国蛋鸡产业发展变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到改革开放前,由于可以作为饲料的富余粮食有限,我国蛋鸡养殖是作为农民的家庭副业分散经营,蛋鸡养殖总量和鸡蛋产量都很低。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发展面貌焕然一新,蛋鸡养殖一跃从家庭副业经营进入了国营、集体、农户多元主体经营阶段。从1985年开始至今,我国一直是蛋鸡养殖和鸡蛋消费第一大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国营和集体养鸡场大量退出,蛋鸡养殖进入了市场化、产业化运营时期,实现了总量快速增长,不但可以满足人民生活所需的蛋白质产品供应,而且已经成为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农村就业、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2004年禽流感疫情暴发,使蛋鸡产业由量的增长进入质的提高阶段,蛋鸡产业生态发生变化,养殖总量动态稳定,基本维持在11亿~13亿只,占世界蛋鸡存栏量的30%左右。目前我国鸡蛋生产完全可以满足国内消费需求,蛋鸡行业基本完成了良种化、专业化、设施化、现代化和市场化,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内部分工体系,正在向“适度规模化、管理家庭化、模式农场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品牌化”等方向发展。

1.1 养殖主体变化

在四十多年发展过程中,我国蛋鸡养殖主体经历了个体养殖户、国营和集体农场、城郊副食品公司、专业化企业的转变,经过多次市场洗礼,目前养殖主体以规模化企业和中小农场为主。规模化企业经营层次不一,既有存栏量千万只以上的集团化公司,也有若干存栏量百万只级别的规模场,但是存栏量10万~30万只的规模场为市场主流,中小农场养殖规模从3000只到10万只不等,以2万只左右为主,蛋鸡存栏量3000只以下的养殖户正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在我国蛋鸡产业进程中,由大量农户养鸡形成的小规模大群体格局存在多年,有很深的时代烙印。农民利用闲置房舍或土地饲养几千只鸡,同时经营自己的农田,生活有保障,曾经是一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如今这一群体正逐渐被规范化的规模饲养场、养殖小区、各种合作组织所取代。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疫病的困扰,原有的饲养模式条件简陋、管理粗放、技术落后,极易受到疾病的侵袭,一旦发生疫情往往是整村整乡整区域发病,很少有幸免的,养殖户损失巨大;二是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农民就业面广,创收渠道多,从事养鸡业风险大,不如出去打工或从事其他工作收入稳定,这一趋势今后将更加明显;三是随着蛋鸡养殖进入微利时期,养殖户要维持正常运转,必须从生产中要效益,被迫对鸡舍进行改造升级,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小规模养殖户资金有限又缺少融资渠道,无奈之下只能选择退出。

1.2 经营模式变化

我国蛋鸡产业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改革开放、产业升级、经济转型为蛋鸡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蛋鸡养殖模式升级促进了养殖水平的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前,各地蛋鸡饲养基本是传统的农户散养模式,因为农户没有多少余粮养殖大量畜禽,农户散养也是为了养鸡生蛋食用和补贴家用,所以养鸡一直是农家的一项副业,也是农民的一条创收渠道,同时为满足城乡居民蛋白质需求做出了相应的贡献。

我国蛋鸡行业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与国营和集体农场机械化养殖模式的推广和辐射带动作用关系重大。1965年上海红旗机械化鸡场的建成,开启了我国家禽养殖业现代化进程。在1972年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上,农林部科教局召开现场会,号召大家发展机械化养鸡,广州、北京、南京、沈阳等城市相继着手筹建机械化养鸡场,以解决城市居民的菜篮子需求,此后国家拨专款支持各省筹建机械化鸡场。1975年广州江高镇江村养殖场(广州江丰实业有限公司前身)成立,1977年4月农林部和第一机械工业部在上海召开机械化养鸡座谈会,同年11月农林部委托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北京市畜牧局和上海市农业局在江苏扬州联合召开机械化养鸡协作会议,加速了国营和集体机械化养鸡模式的进程,北方地区以北京、石家庄、沈阳、哈尔滨等地的牧工商公司、国有农场、农垦集团等国企为引领,南方则以上海、杭州等地为代表。蛋鸡业的起步是引进品种和自主育种同时推进,自主育种以北京市种禽公司为行业翘楚。在国企带动下,蛋鸡养殖业迅速开花结果,到1985年我国鸡蛋产量已经位居全球第一。

改革开放后蛋鸡行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科技支撑起到了重要作用。1980年国家开始实施“六五”科技攻关计划,针对国民经济需要解决各行业重大技术问题,促使科技能够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六五”科技攻关计划共涉及38个项目,排在第一位的是农畜育种技术及繁育体系,被列为对国民经济全局关系重大的7个重中之重项目之一。1980年2月农业部畜牧总局在北京召开“六五”家禽科研攻关会议,确定蛋鸡攻关课题由北京市畜牧局主持,中国农科院畜牧所、东北农学院、上海市农科院畜牧所共同承担,为后续国产蛋鸡品种培育和配套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打开了全新的局面。

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营和集体农场大量退出,民营企业快速成长,企业专业化经营模式成为市场主流,目前国内知名的蛋鸡龙头企业如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大连韩伟集团、华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沈阳华美畜禽有限公司、青岛田瑞科技集团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快速走上专业化经营道路,从而不断发展壮大,直至今天仍然是蛋鸡行业的佼佼者。

2010年以后,蛋鸡产业化趋势更加明显,蛋鸡养殖真正走上了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道路,但是与美国的产业化程度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作为全球第二大鸡蛋生产国,目前美国存栏量低于10万只的规模化蛋鸡场数量不足200个,大规模养殖公司主导了美国蛋鸡产业发展,实现饲料生产、蛋鸡养殖、鸡蛋加工与销售一体化经营。目前美国的蛋鸡养殖主要以大型蛋品企业为主,在全球前十名的顶尖蛋品企业中,有5家美国企业,而且这5家蛋品企业的鸡蛋产量已经超过美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这些大型蛋品企业通过垂直一体化和兼并重组的方式继续扩张,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美国蛋鸡企业垂直整合、一体化运作模式,为我国蛋鸡产业未来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借鉴。

1.3 主要产区变化

在农户养鸡占据市场主流时期,蛋鸡养殖相对分散,主产区的划分和界定并不明显。在专业化养鸡公司出现早期,企业大多集中在大城市郊区,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环境保护要求的升级,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逐渐淡化畜禽养殖业,养殖主体开始向农村转移。在我国蛋鸡养殖的地域分布上,华北、东北和华东地区是蛋鸡养殖主产区,因为这些地区有较明显的养殖优势。首先,这些地区包括我国粮食主产区,饲料价格有优势,鸡蛋生产成本低,而且毗邻北京、上海等大都市,交通便利,有利于鸡蛋的运输和销售;其次,这些地区气候条件适合养鸡。近年来,受到市场价格波动加剧、运输成本增加以及流感疫情的影响,东北地区的蛋鸡存栏量减少很多,华东地区由于养殖设施改善、养殖技术提升、进口饲料价格低等原因,蛋鸡存栏量迅速增加。

此前我国蛋鸡主产省集中在长江以北,主产省山东、河南、河北、辽宁、湖北、江苏蛋鸡存栏量占全国60%左右。如今非传统主产区总量和规模都在大幅提高,尤其是四川、湖南、广东、贵州等地增幅明显,养殖量50万只以上的规模场在全国很普遍。从总体上来说,我国蛋鸡养殖区域不断扩大,鸡蛋产量呈递增趋势,为我国蛋品流通和贸易的持续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底。目前在河北、江苏、辽宁等省都出现了以蛋鸡养殖为支柱产业的养殖大县,如江苏省东台市、湖北省浠水县、山西省稷山县、山东省巨野县、河北省馆陶县、辽宁省黑山县,这些地区围绕鸡蛋产销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产业集聚效应逐渐显现。

1.4 功能定位变化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蛋鸡产业的功能定位也在发生变化。在生活物资匮乏、生产资料短缺的改革开放之前,蛋鸡养殖是农民的自发行为,因此只能作为农业的副产业,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改革开放初期,各地方政府高度重视蔬菜、肉类、禽蛋等市民生活必需品供应工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蔬菜基地建设,发展肉类禽蛋生产,保障城市居民肉蛋菜等基本生活资料供应。该时期“菜篮子”工程的商品生产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模式,蔬菜、猪肉、禽蛋等品种单一,市民需凭票购买。因此,以计划调剂为主线,大力发展“菜篮子”工程的商品生产,尽快缓解市场供需矛盾,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一时期蛋鸡业扮演了重要角色,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蛋鸡业生产主要是国有企业主导的城市“菜篮子”工程,一般是由国营食品公司或禽蛋公司负责蛋鸡养殖和鸡蛋供销,在稳产保供、保障民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营蛋鸡场渐渐淡出市场,蛋鸡业真正开始市场化运作,成为专业户和民营企业主导的富民工程,实现了总量的快速增长,很多养殖户通过养鸡致富,蛋鸡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4年禽流感疫情的暴发,对蛋鸡产业影响深远,企业和养殖户更加重视疫病防控和食品安全,产业开始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2005年以后蛋鸡养殖业的角色定位发生了明显变化,变成了企业主导的食品工程。直至今天,企业都把蛋鸡养殖业和食品工业视为同等重要,质量安全意识不断提高,这也是我国蛋鸡产业开始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1.5 发展重心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蛋鸡养殖业基本形成定势,养殖规模告别了高速发展时代,蛋鸡存栏量稳定在2.8亿~3.0亿只,蛋鸡产业进入平稳发展期,养殖模式和技术相对成熟,成套技术体系没有大的迭代和升级,只是在个别环节微调,使之更加精细化和精准化,产品的销售渠道和消费方式也相对固定。如今,我国蛋鸡产业告别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红利和政策红利,走过了产业规模总量快速增长期,开始进入相对平稳发展阶段。由于高产品种的持续引进,以及高产和特色蛋鸡品种的自主培育,种源问题已不再成为现代化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养殖模式和设备配套、营养需要与饲料配制技术、疫病防控与生物安全技术、环境控制与智能养殖技术也实现了与国际接轨,完全可以满足人们对鸡蛋产品的消费需求,很好地解决了民生问题。目前我国蛋鸡产业已经实现了品种优良化、饲料全价化、饲养规模化、设备自动化、环控智能化,产业发展重心开始向布局合理化、产品品牌化、市场高端化、产业高效化方向转变,企业运营更加专业化,企业管理注重精细化,养殖技术趋向精准化,养殖环境追求生态化。

1.6 种源供给变化

种源是蛋鸡产业发展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主要是从国外引入专用型蛋鸡品种进行生产,国内蛋鸡育种工作开展不多,也不系统,主要是兼用型品种选育。从“六五”科技攻关开始专业化品种选育之后,经过40多年的不断努力,我国蛋鸡业已经摆脱了对引进品种的依赖,实现了种源自主可控,而且良种扩繁推广成效显著,有效支撑了蛋鸡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1.6.1 兼用型品种选育

我国鸡的近代育种阶段一般认为是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70年代。20世纪20—30年代,我国相继从国外引入多个优良鸡种,其中以白来航鸡为主。随着一些留学欧美和日本的有志之士回国带回了近代养禽和育种知识,国内开始模仿国外开展纯系育种,但进展缓慢。1959年12月7—10日,中央农业、农垦两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家畜家禽育种工作会议,会议指出:畜牧业大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优良种畜种禽,加速推进育种工作是加快畜牧生产发展的一项极为重要任务;会议确定了全国家畜家禽育种应贯彻“本品种选育和杂交育种并举,全面开展家畜家禽育种工作”的方针,要求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时间内把我国畜禽品种的生产性能大大提高一步,并且培育出大量产品率高、适应性强、遗传性稳定的家畜家禽新品种,以适应我国畜牧业高速发展的需要;会议确定家禽的育种方向是培育蛋肉兼用或肉蛋兼用品种,部分地区培育蛋用和肉用品种,会议初步提出,在本品种选育方面,全国8~10年(即1960—1969年)选育出200个左右地方良种。这次育种工作会议开启了我国蛋鸡育种工作篇章,这一时期蛋鸡育种代表性工作是新狼山鸡选育和大骨鸡杂交改良。

1.6.2 专门化品种选育

我国蛋鸡专业化品种选育工作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国家把蛋鸡育种列为“六五”科技攻关计划之后正式开始,是利用从国外引进的高产蛋鸡育种素材(如白来航、洛岛红、洛岛白等品种)和我国地方品种资源,培育具有突出优点的专业化品系,采用二系或三系配套模式高效开展新品种培育工作。1977年,我国建成北京市原种鸡场,标志着蛋鸡育种由科研向产业化转变,20世纪90年代初期育成了北京白鸡、北京红鸡、京白904、京白938、京白939等多个优秀蛋鸡配套系,曾经一度占据国内7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中“京白939”是由北京市种禽公司于1993年培育成功的粉壳蛋鸡配套系,也是我国最早培育的蛋鸡配套系。此后,由于持续投入不足及育种主体的体制机制等多方面原因,大规模的蛋鸡育种工作进展缓慢,逐渐拉大了与国外的差距,其间仅育成新杨褐壳蛋鸡配套系、农大3号小型蛋鸡配套系等,而且市场推广量不大,海兰、罗曼、伊莎等国外蛋鸡品种很长一段时期内占据我国90%左右的市场份额。

进入21世纪以来,行业主管部门和育种单位开始重视蛋鸡育种工作,育种主体多元化,资金和人才投入增加,尤其是2012年《全国蛋鸡遗传改良计划(2012—2020)》的发布实施,推进了“产、学、研、推”育种协作机制创新,大力支持培育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蛋鸡新品种。在国家政策鼓励和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下,蛋鸡育种专家和企业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大家纷纷利用从国外引进的高产蛋鸡育种素材和我国地方品种资源,开展国产蛋鸡新品种培育工作,自主培育的蛋种鸡在市场上竞争力逐步增强,蛋鸡品种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联合育种体系开始建立。在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先后培育成功“京红1号”和“京粉1号”蛋鸡配套系后,为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上海家禽育种有限公司、保定兴芮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广东粤禽种业有限公司、北京中农榜样蛋鸡育种有限责任公司、荣达禽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欣华生态畜禽开发有限公司、壹号食品有限公司等育种企业,以地方鸡种为素材育成了多个地方特色蛋鸡新品种,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等科研单位,也相继培育成功特色蛋鸡配套系并顺利推向市场。截至2023年底,我国自主培育的蛋鸡配套系共有25个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其中高产蛋鸡配套系有14个(表1-1),以粉壳与褐壳蛋鸡为主,生产性能已达到或接近国外同类品种水平;地方特色蛋鸡配套系有11个(表1-2),以粉壳与绿壳蛋鸡为主,蛋品质较好,可以满足多元化市场的消费需求,但是有些品种的生产性能需要持续提高。

表1-1 自主培育的高产蛋鸡配套系

表1-2 自主培育的特色蛋鸡配套系

1.6.3 实现种源自主可控

高产蛋鸡品种是我国蛋鸡产业高效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在产祖代蛋种鸡年均存栏量在2009—2014年经历大幅波动后,一直维持在60万套左右,2022年达到创新高的68.14万套(图1-1),在产父母代蛋种鸡年均存栏量常年维持在1500万套左右,确保了市场上商品鸡苗的稳定供应。在祖代蛋种鸡市场供应稳定的同时,我国高产蛋鸡品种国产化进程不断加快,目前国产化率达到50%以上,关键时刻能够保障我国蛋鸡产业对优质种源的需求,提高了蛋鸡产业核心竞争力。2023年6月15日,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自主培育的1.55万只“京红1号”高产蛋鸡顺利出口到坦桑尼亚,标志着我国自主培育的蛋种鸡首次走出国门,表明我国不仅实现了蛋鸡种源自主可控,而且走向了国际市场。未来我们将以提高国产蛋鸡品种质量和市场占有率为主攻方向,坚持走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道路,力争到2035年,国产蛋鸡育种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产品种商品代蛋鸡市场占有率超过70%,摆脱对国外蛋鸡品种的依赖,国产品种和育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图1-1 2008—2023年在产祖代蛋种鸡年均存栏量
数据来源:中国畜牧业协会。

1.6.4 良种扩繁推广力度大

为全面提升我国蛋鸡种业发展水平,促进蛋鸡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国家采取“产、学、研、推”的育种协作创新机制,整合利用产业资源,健全完善以核心育种场为龙头的包括良种选育、扩繁推广和育种技术支撑在内的蛋鸡良种繁育体系。农业部从2014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国家蛋鸡核心育种场和蛋鸡良种扩繁推广基地,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育繁推一体化”蛋种鸡企业,核心育种场主要承担新品种培育和已育成品种的选育提高等工作,良种扩繁推广基地主要是保证蛋鸡品种遗传品质的稳定传递,提高市场供种能力,满足蛋鸡产业对优质商品雏鸡的需要。蛋鸡良种繁育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有效促进了蛋鸡良种扩繁和市场推广,有利于全面提高蛋鸡品种的生产性能。

第一批国家蛋鸡核心育种场名单:

北京市华都峪口家禽育种有限公司

扬州翔龙禽业发展有限公司

安徽荣达禽业开发有限公司

北京中农榜样蛋鸡育种有限责任公司

保定兴芮农牧发展有限公司

第一批国家蛋鸡良种扩繁推广基地名单:

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父母代种鸡场

山东峪口禽业有限公司

扬州翔龙禽业发展有限公司

黄山德青源种禽有限公司

四川省正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湖北峪口禽业有限公司(原荆州市峪口禽业有限公司)

河北华裕家禽育种有限公司高岳养殖示范基地

四川圣迪乐村生态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宁夏晓鸣农牧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省惠民禽业有限公司

第二批国家蛋鸡良种扩繁推广基地名单:

保定兴芮农牧发展有限公司

沈阳华美畜禽有限公司

宁夏九三零生态农牧有限公司

曲周县北农大禽业有限公司

江西华裕家禽育种有限公司

云南云岭广大峪口禽业有限公司

1.6.5 种鸡企业服务能力强

从目前市场竞争格局来看,国内蛋鸡制种企业可分为全国市场覆盖型、区域市场覆盖型以及本地市场供种型,目前实现全国市场覆盖的企业仅有北京峪口、晓鸣股份和华裕农科等。全国市场覆盖的企业拥有众多的养殖和孵化生产基地,同时建立了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在行业中影响力大,市场竞争优势明显,对下游企业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对于规模化商品蛋鸡企业而言,在规模持续扩张和产能不断扩大时,能够稳定获得高品质鸡苗供给,为企业更好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扩大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目前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山东、河北、湖北建有分公司,华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重庆建有分公司,宁夏晓鸣股份有限公司在河南和湖南建有分公司。2021年6月29日,晓鸣股份南方种业中心项目落户常德西洞庭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这是公司立足中南、辐射全国、面向全球、打造我国蛋鸡“种业硅谷”的重要战略举措。未来晓鸣股份将以南方种业中心项目为依托,进一步加速构建国际化、市场化的联合育种机制,健全良种扩繁推广科研体系,做长做深蛋鸡种业关联产业,推动现代化蛋鸡产业高质量发展。 SQ/7FHEy94F95Gm3EPiB+rGPtOZ3pVOL5sfEsvcP77s+hhSGvkhm2zqz/g+LOr3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