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初,为解决大城市鸡蛋供应紧缺问题,北京市于1974年3月召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养鸡工作会议,1975年9月,中央《关于大力发展养猪业的通知》提出:大城市要尽快办一些机械化养猪场、养鸡场和奶牛场,中央文件精神极大地促进了大城市机械化养鸡场的建设和现代养鸡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全国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重要变化,在城市规模扩张、城市人口增长以及商品市场基本放开、农副产品供应偏紧的大背景下,各地政府加大资金扶持和政策支持,加强“菜篮子”生产能力建设,鸡蛋作为市民生活的必需品之一,其保供问题倍受重视。此时,我国蛋鸡行业开始蓬勃发展,国家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城市郊区建立了一批大型国有养殖企业,大力发展工厂化养鸡生产,以解决城市居民的需求问题。我国现代蛋鸡业主要发端于北方,以北京、石家庄、沈阳、哈尔滨等地的牧工商、农场、农垦等国企为引领,南方则以上海、杭州等地为代表。国内蛋鸡业的起步以引进品种和自主育种同时进行,自主育种以北京市种禽公司为行业翘楚。
江苏省机械化养鸡业发端于改革开放前后:1977—1978年,南京市率先试办起5个大规模的机械化、半机械化蛋鸡场,养殖规模均在5万~10万只;1978年,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在位于江都县邵伯镇的实验场内建成一座机械化高床蛋鸡实验鸡舍并投产试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南京、无锡、苏州、徐州以及江苏省农垦系统三河农场(盱眙县境内)、东辛农场(连云港市境内)等地陆续新建了一批大规模的机械化、半机械化蛋鸡场,饲养规模进一步扩大,至1987年,江苏省大规模的机械化、半机械化蛋鸡场已经发展到8个,从此开创了江苏省现代化、集约化蛋鸡养殖业的新局面。
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市场经济逐步推进的大背景下,农村政策逐渐放开,国家鼓励农民发展家庭副业,一大批有胆有识的农民开始把养鸡作为家庭副业。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农村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以商品生产为目的、具有一定饲养规模的养鸡专业户大批涌现,带动了农村由传统的养鸡生产逐步向现代的商品化养鸡生产转变,鸡蛋产量大幅度上升,城乡鸡蛋销售市场活跃,蛋鸡养殖场迅速开花结果,从1985年开始,我国鸡蛋产量就位居全球第一。
这一时期,南京试办的机械化、半机械化蛋鸡场已得到巩固和发展,在其示范带动和影响下,各地在新建和扩建种鸡场、商品鸡场以及广大养鸡专业户养鸡时纷纷效仿蛋鸡笼养方式,自制或购买多种形式的笼养设备,有一层或三四层重叠式木制、竹制鸡笼,也有三四层三角铁板架式铁丝鸡笼,并从蛋鸡笼养扩大到肉鸡笼养。继南京市创建机械化养鸡场之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无锡、苏州、徐州市及江苏省农垦系统重点国营农场又新建了一批机械化、半机械化蛋鸡场和肉鸡场,采用先进的养鸡设备和科学饲养管理技术方法,实行大规模集约化养鸡。至20世纪80年代末,江苏省已有50%的农户养鸡实行“圈养”,各大中小型蛋鸡场、肉鸡场、种鸡场及养鸡专业大户基本实行了“笼养”和“平养”,开始应用推广各式现代化设备,使传统蛋鸡养殖业逐步向现代化迈进,蛋鸡的饲料和饮用水从最初的人工添加不断改进为自动添加,生产效率明显提升。
1981年,为贯彻中央提出的“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江苏省各地进一步放宽发展农村多种经营的政策,鼓励广大社员群众发展养禽业,特别是大力扶持养禽专业户发展。1984年9月1日起,江苏省取消鲜蛋、活禽派购,实行议购议销,这项禽蛋购销经营重要改革措施的出台,为发展商品禽、蛋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1985年,江苏省农林厅提出“稳定生猪,提高家禽,发展牛羊兔”的畜牧生产指导方针,把养禽业提高到仅次于养猪业的重要地位。1986年,由于经营体制改革过程中配套措施未跟上,中间流通环节多,渠道不畅,市场调节积蓄能力差,江苏省一度出现“卖蛋难”问题,广大农户、专业户和养禽场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养禽业发生波动。1987年,针对养禽生产经营中流通不畅的问题,江苏省进一步改革国营商业(食品)部门的经营体制,积极改进和扩大禽、蛋购销,实行多渠道经营,一大批禽、蛋运销个体户应运而生,江苏省养禽业迅即出现产销两旺的好形势。
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各地“菜篮子”品种丰富、货源充足、质量提高、价格平稳,成为最受老百姓欢迎的“民心工程”之一,彰显了计划经济的重要性。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各地蛋鸡场建设红红火火,鸡蛋基本上由农民自销和个体商贩经营,食品公司收购量显著下降,而销售市场却一片旺盛。
1981年底,江苏省委领导对江苏省农业工作会议的一份简报《省家禽所把科研成果尽快转变生产力》中所反映的杂交蛋鸡提高产蛋量的情况,作了“应积极的大力推广”的批示。1982年春,江苏省农林厅及时对江苏省开展良种杂交蛋鸡推广工作进行部署,提出了“行政、科研、生产单位相结合”“杂交组合与繁育体系相结合”“行政措施与经济合同相结合”“良种繁育与推广配合饲料、防疫灭病相结合”的一整套推广措施,首先在扬州试点开展推广工作,此后,随着大面积推广良种蛋鸡优化品种结构,饲料配制技术在饲料工业兴起后出现突破性变化,按科学配方生产的鸡配合饲料在养鸡生产中逐渐推广应用,采用阶梯式蛋鸡笼、“V”字形常流饮水槽、链条式送料机、牵引式清粪机及人工捡蛋等配套的工艺设备,并按育雏鸡、青年鸡、产蛋鸡三段式进行饲养管理,江苏省养鸡业生产力和整体经济效益得到较大提高。
作为江苏省家禽产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科技力量,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蛋鸡配套系选育和市场推广、蛋鸡养殖模式和技术改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82年,农业部委托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举办全国家禽人工授精技术师资培训班,随后家禽人工授精新技术在省内和国内开始逐步推广,使家禽繁殖不再全部依靠公母禽自然交配的方法。1987年,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总结传统的“看胎施温”技术经验基础上,形成了“看胎施温孵禽技术和电孵机不加水控制温度技术”的孵禽法,这项按照仿生抱窝孵化和禽胎发育规律,采用先进孵化设备和科学操作程序的新技术,再次改进和提高了传统的家禽人工孵化技术水平。
1985年,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与南京农业大学联合设计、南京实验仪器厂试制的拼装式金属结构9JF(P)—10752型电孵机和9JF(G)—9670型出雏机通过省级鉴定,随即投产并推广应用。南京市各机械化、半机械化蛋鸡场在实施“30万只笼养蛋鸡综合配套技术开发”的国家“星火计划”项目中,采用计算机技术科学配制饲料、先进的光照程序、人工授精技术、强制换羽技术以及综合性防疫制度、免疫程序、抗体测定等技术措施,把现代化养鸡的生产与管理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除此之外,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农林厅等行业主管部门也专门设立了一系列科研项目,支持蛋鸡行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