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修订版自序

2004 年退休以后,一直想做一点自己感兴趣、而在上班期间没有时间做的事;也希望自己在退休之后还能对社会有点贡献。比较切实可行的是为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写一些有关脑科学的科普读物。

回忆我之所以走上科学之路,中学时代读科普书是最大动因,尤其是别莱利曼的《趣味物理学》《趣味力学》《趣味天文学》《趣味代数学》《趣味几何学》等既十分有趣,又有硬核科学内容的书使我如痴似醉。所以当我想写科普书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希望自己也能写出一本类似于别莱利曼作品那样的兼具科学性和趣味性,还希望能与时俱进,兼具前沿性的趣味脑科学科普书。这对我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在我的科学生涯中,以往写东西时多只注意科学性,有时适当注意一下可读性,几乎完全没有考虑过趣味性。虽有别莱利曼的楷模在前,但是如何做到这一点,是否能为一般公众,特别是青年学生写出满足上述所有要求的书,心中并无多少把握。但是,正是这种挑战给我带来欢乐。由于我以前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过一本译作,所以当我把这些想法和出版社的同仁谈了之后,承蒙他们的支持,觉得可以一试。这样我们就把这本书的读者群定位在具有中学文化程度以上对脑感兴趣的一般公众,目的是要引起公众,特别是青年学生对脑科学的兴趣,以讲故事的形式向他们介绍脑科学的基本知识。

在目标确定以后,我就把这件事当作科研一样来做,首先是搜集和筛选尽可能多的材料,当然标准是科学性、趣味性和前沿性。我大量翻阅了复旦大学本部图书馆里有关脑和心智的藏书,对其中有些书读了又读,并把精彩的地方随时记录下来。我又在网上搜索了六七百位国外科学家的网页和有关脑科学的科普网页,从中找到了不少好材料。我也多次和国内外同行讲到我的这一新目标,得到了他们的鼓励和支持,其中一些朋友还给我介绍了好些有趣的材料。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加上我 40 多年的工作积累,经过 4 年多的辛苦,终于搭起了一个架子,写出了一个草稿。对这个草稿我前后修改了 8 遍,尽管还不很满意,觉得还需要补充和润色,但是也不能久拖不决,无限期地修改下去,总得有个阶段性的结果。因此终于下决心,在 2011 年出版了本书的第一版。

令笔者感到欣慰的是,初版出版以后得到了读者的认可,并获得了 2015 年第十一届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成果奖(图书类)二等奖和 2016 年上海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虽然如此,从初版出版到今天已经过去了十几年,脑科学又有了许多新的发展,特别是在脑科学和信息科学技术的交叉领域(本书的最后一章),这种发展更为迅速,需要更新和补充,甚至近乎重写。另外,因为初版是笔者科普写作的第二本书,无论从对脑科学本身的理解还是写作技巧方面都还很不成熟,因此,在目标不变的大前提下,是出版一本修订版的时候了。笔者的这一愿望得到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包惠芳主任的大力支持。好在这十几年来,笔者一直没有停止过学习,以及对材料的搜集和阅读,还不至于“愚夫难为无米之炊”;不过反过来说,材料太多,而全书的篇幅又不能增加太大,如何选择倒成了不大不小的难题。

笔者自问在修订本书时已经尽力而为了,除了重写的部分之外,对全书也前后修改了 5 遍,不过由于水平所限,一定还有许多缺点,甚至可能有错误,希望读者不吝指正。

顾凡及
2024 年元旦序于复旦大学 g8udWNqiv0+zEOuJkfz+0MSkBvJG2COAupqx/+zZt00UESkowI5jFsnCLIHLhIb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