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心脏病简介

在过去几十年中,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全球单一的最大死亡原因。高收入、中等收入及低收入国家的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正以惊人的速度增加。心血管疾病对社会、家庭及个体的损耗和痛苦无法计算,然而,致力于心脏病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的研究也进展迅速。本章节将会介绍心血管疾病的概念及预防理念。

1 什么是心血管疾病、心脏病?两者的关系如何?

心血管系统包括心脏、动脉系统、静脉系统、毛细血管网、淋巴管系统以及调节心血管系统的相关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组织。通常说的心血管病是指心脏、动静脉血管的疾病,常见的心血管病包括:发育异常导致的各种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的供血血管(冠状动脉)狭窄、堵塞、炎症导致的冠心病;高血压及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炎症、损伤导致的瓣膜性心脏病;表现为心脏跳动过快、过慢、停止或节律紊乱的各种心律失常;心肌细胞损伤、炎症、坏死导致的各型心肌病;多种原因导致的心脏功能异常、心力衰竭;动脉炎症、扩张、夹层等引起的动脉瘤等;静脉血栓形成导致的肺栓塞等。由此可见,心血管病范围比较广泛,包括心脏、动静脉疾病;而心脏病主要局限于累及心脏组织的疾病,心脏病包括在心血管疾病之中。

2 心血管系统的健康理念

心血管健康是指心脏和动静脉、淋巴、毛细血管系统保持良好的功能状态,能适应机体需要,维持充足的血液循环及内分泌功能。具体表现为血压正常、心律正常、心功能(心脏供血、运输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正常、对全身其他系统及组织保障充足的物质供应,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

3 常见的心血管病有哪些?

尽管心血管疾病形形色色,种类繁多,临床常见的有:冠心病(包括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高血压病(包括高血压性心脏病)、急性及慢性心力衰竭、各种心律失常(早搏、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四联症等)、动脉瘤等,这些疾病都需要看心血管科医生。

4 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症状与疾病的对应关系

常见的心脏病发作表现如下。

(1)胸痛、心痛: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包炎、主动脉夹层、急性心肌炎可能。

(2)胸闷、气促:可能为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左心力衰竭、肺栓塞、心包炎。

(3)晕厥、昏倒:常见于病窦综合征、严重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扑动、高血压脑病、低血压、肺栓塞、血管迷走神经晕厥。

(4)夜间咳嗽、不能平卧、腹胀、下肢水肿:常见于各种心肌病、瓣膜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全心力衰竭、左心力衰竭)

(5)头晕、眼前发黑:严重高血压、各种心动过缓(病窦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等)、低血压、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性晕厥、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等。

(6)心动过速、出冷汗:各种心动过速(窦性、房性、交界区性、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低血压、休克。

(7)头痛、头胀、心慌:高血压、主动脉狭窄、肥厚型心肌病等。

(8)上腹部不适、呕吐、出汗: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腹主动脉瘤、心脏压塞、急性心包积液、肠系膜动脉栓塞等。

5 心脏病有病因吗?危险因素与病因是一回事吗?

所谓病因就是必然引起某种疾病的某种因素。部分心脏病是有病因的,例如柯萨奇病毒导致病毒性心肌炎、乙型链球菌感染导致风湿性心脏病、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感染性心内膜炎等,把这些致病菌去除了,这部分心血管病就治愈了。但是,大部分心血管病没有明确的病因。一些致病条件容易诱发疾病,但这些条件不一定导致疾病发生,这就是危险因素的概念。用学术语言来说: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是指当人群有某种异常的生物学或社会心理学因素时,个体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或者概率明显增加;改变或去除该因素后,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或概率明显减少或消失。由此可见,病因与危险因素还是有明显区别的,病因一定是危险因素,但危险因素不一定致病。公认的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有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A型性格、不运动、熬夜等。

6 心脏病可以预防吗?

答案是肯定的!美国马萨诸塞州有一个3万人左右的小镇叫弗莱明翰(Framingham),1948年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资助,一群心血管医生在那里开展了长期的心血管病研究,称为弗莱明翰心脏病研究(FHS),旨在提高对美国冠心病流行病学的了解。因为该地区人口流动少,绝大部分居民的生老病死资料都得以保留及延续下来。经过几代医生的努力,该研究成为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心血管流行病学研究,这项研究的重大贡献是提出了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概念,在识别冠心病和卒中的危险因素及制订冠心病风险评分方面获得了广泛认可。在21世纪则开启了以遗传和组学技术为核心的“分子流行病学”新时代,为后续的研究及指南提供数据和理论基础。另外一项重大贡献是,发现主要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是可以预防的、可人为干预而降低发病率,也就是大部分心血管病可防可治,只要积极控制危险因素,推进个性化的治疗方法,就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

7 心脏病防治的主要方法

预防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慢性心血管疾病,要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减少不良生活习惯对心脏的影响。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劳逸结合、不劳累、不熬夜、不吸烟、少喝酒、多适度运动、控制体重等,具体措施如下。

(1)控制胆固醇水平:现已明确,血胆固醇水平越高,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越高;胆固醇堆积在动脉壁内形成斑块,阻塞血管,引起冠心病、缺血性卒中等疾病。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标识,临床研究已经证明,LDL—C在3.12 mmol/L以上时容易发生冠心病,2.60 mmol/L以下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生长缓慢,1.80 mmol/L以下时斑块开始消退、缩小;1.40 mmol/L以下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明显消退。所以,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控制高脂血症、控制胆固醇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2)控制血压:血压与心脏病的关系是一个U形曲线,血压在100 ~ 130/70 ~ 80 mmHg的范围内心脏病发病率最低。当血压过低,在90/60 mmHg以下时,会出现晕倒、头晕、乏力等。血压在135 ~ 139/85 ~ 89 mmHg时称为正常血压高值,此时就应该注意控制血压。少吃盐、减重、充分休息、不焦虑紧张是控制血压的常用非药物手段。血压在140/90 mmHg以上称为高血压,血压越高,对人体的损害越大。当患者出现高血压时,除了改变生活习惯外,药物治疗最关键,无论何种药物,只要把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上下,就能最大程度获益。

(3)戒烟:心血管临床流行病研究已经肯定,吸烟会损害动脉内皮,吸烟量越大,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重,冠心病越严重,有时患者可能没有感觉不适,血管就已经明显狭窄了,因为吸烟、糖尿病等降低患者对心肌缺血的敏感度,所以会发生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研究还发现,即使以前吸烟,已经发生了冠心病,以后只要戒烟,患者仍然继续获益。所以,不吸烟是保养心脏的重要方法。

(4)控制血糖水平,积极治疗糖尿病:正常人的空腹血糖水平在6.1 mmol/L以下,餐后2小时在11.1 mmol/L以下,超过这个水平就大致可以诊断为糖尿病了。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糖尿病患者绝大多数最后都死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糖尿病等同于冠心病,即一旦确诊糖尿病,要按照冠心病来治疗。其实糖尿病也是可以预防的,减肥、少吃油腻高糖的食物是预防糖尿病的基本方法。糖尿病患者必须把空腹血糖控制在6.1 mmol/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 mmol/L以下,对于部分肥胖、血糖水平轻度异常,但还没有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患者(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异常)应该及时采用二甲双胍、司美格鲁肽、达格列净等药物干预。临床研究证明,良好的血糖水平是心血管健康的根本条件之一。

(5)控制体重: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使用体重指数(BMI)对肥胖进行分型。BMI=体重(kg)/身高(m) 2 ,是目前国际通用的衡量人体胖瘦指标,正常体重指数为18.5 ~ 23.9 kg/m 2 。BMI值<18.5 kg/m 2 为过轻体重,需要增加营养;18.5 ~ 23.9 kg/m 2 为标准体重,需要保持; 24 ~ 28.0 kg/m 2 为超重,需要控制体重;>28 kg/m 2 为肥胖,需要减肥。肥胖常合并血糖异常、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者心血管系统大概率不健康。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减少进食量、增加运动等手段可以部分达到减肥目的。对病理性肥胖的患者,有时还需要使用药物、进行减重手术等方法控制体重,达到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6)适度运动。

(7)保持愉快、乐观向上的心情,克服负面情绪。A型性格,容易激动、性格暴躁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加强心理素质建设、提高人文修养、控制情绪是保持心血管健康的手段之一。同样,长期的抑郁、牢骚、悲观失望的心理也会损害心血管的自主神经调节,造成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发生心律失常、早搏等心血管疾病。

(8)定期体格检查,有病早防早治。心血管疾病是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增高的一类疾病,随着年龄的增加,有时难免会发生心脏病,而且早期不一定有症状,因此定期体检、筛查就非常重要。早期发现问题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防治心血管问题进一步恶化。通常40岁以上的成人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心血管体检,50岁以上至少半年一次体检。对有冠心病家族史的人群还要有针对性地增加体检项目,例如定期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及时发现血管狭窄。对于已经发生心脏病的患者,要每3 ~ 6个月复查相关指标,有变化及时调整药物方案,正确处置,延长寿命。所以,早防早治心血管病是减少猝死等并发症的有效手段。

预防先天性心脏病,重点要防治孕期病毒感染,进行羊水染色体筛查,及时发现先天性心脏病胎儿。

预防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与感染相关的心血管疾病,要增强体质,避免疲劳、受凉等诱因,防治病原微生物感染,及时抗生素治疗。 mQudQSXWVxK5moMhllw3H+MIGXjvmQa/Kcy5VqPSOPYYNPgVJKn/O65gx7v1LPt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