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眼科录要

陈杰干

(一)心脏病症

夫心为七情之主,最难治者也,先宜清心静养,又当审其火之虚实。如大眦赤者,心之实火,宜服决明丸、泻心汤。小眦赤者,心之虚火,宜服补心丸。若大小眦紫赤凝滞者,宜服活血汤。又有大小眦紫血泡结成块者,是心血凝成也,亦宜用活血汤,加犀角在内更妙。

(二)肝脏病症

夫肝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若肝血亏欠,则肝火炽盛,而目之害不浅也。如黑珠红痛,服决明丸、清肝汤。如有星翳,服清翳饮、四神丸,兼点八宝膏。黑珠凸起胀痛,服泻肝汤、通利丸,二服。又云:黑珠红赤,肝火也。黑珠累起,肝气盛也。红赤肿胀,风热盛也。肝经火盛,白珠亦红赤,肿痛甚者,先用围药散之,随服通利丸,兼服芍药清肝汤,次服决明丸。如不甚痛者,单服决明丸,不必服通利丸,用玄明膏点之亦可。然必痛势回,方可用点,如黑珠有白翳,服枸杞丸。

(三)脾脏病症

夫胃司受纳,脾司运化,故人以脾胃为主,若脾胃失职,则胃病、脾病,气亦痛焉。此目所以有疾,如眼珠不红不痛,而上下眼皮肿胀,须服通利丸一二服,次日服决明丸,兼服清肝汤。如眼皮湿烂,是脾胃湿热所致,先用洗药,随服决明丸、泻湿汤,愈后脾胃常调,服理脾丸,依法治。或湿烂不止,微微艾灸鱼尾三四壮,即将膏药贴之。又云:上下发肿,而眼珠不红者,风入脾胃二经,因肉腠不固,所以皮毛不密,又加七情内移,而为胃气惫之源,故目之上下左右俱病,当服驱风汤,如白珠亦红赤肿胀,即以前后肝肺治之。

(四)肺脏病症

夫肺为华盖,主一身之气,若外感五贼(风、寒、暑、湿、燥也),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也),或多食膏粱炙煿等物,则肺热而目生鸱泪红痛矣。如白珠红痛壅起,服泻肺饮,通利丸二三服,次服决明丸。如白珠淡红色,羞明怕日,七情饥饱,房劳所须,伤服清肺饮、益肾丸,兼点玄明膏,必久治而愈也。又云:加白珠红起,肺经之火也,当服清肺饮。若白珠累起肿胀,火邪盛之故也,宜服通利丸一服,次日服决明丸以清之。

(五)肾脏病症

夫肾水为一身之根,能节房事,则五贼不能外攘,七情不能内伤,脏腑安和,虽遇所感,而无害也。倘肾水亏欠,则五火炽盛,日久不能治矣。先要清心寡欲,兼点药服药,积久有效,如取效太速,或服寒冷之剂,其目必坏,可不戒哉。故凡昏昧若蒙蔽者,宜服养荣汤、益肾丸。又云:瞳人散大,或青红绿白者,俱为不治之症,如初发黑花,瞳人或淡绿白色者,急服《千金》磁珠丸,夜间兼服在斛夜光丸,服此丸药,必静养节欲,方如法医治妙,先服养荣汤十数剂,后即服丸药。

(六)头风

头风有数种,雷头风、偏头风、厥阴血虚头风、痰厥头痛是也。雷头风是风寒入于顶颠之上,所以满头作痛。患此者,屡多害目,轻则损一,重则双盲。急投柴胡稿 本饮,用葱白灸,或用药条熏,偏头风是或左或右,分气血治之,左痛服养荣汤,右痛服调气汤,痰厥头痛服清痰饮。

(七)瞳人散大

瞳人属肾,若肾水坚固,则人之气聚而不散,肾水不固,则相火炽盛而神水散大,变而青红绿白矣。此症有四:一因多食辛辣炙煿等物所致,服调气清火汤、益肾丸。一因头风所致,随前头风等症用药,数症若神水初变,淡绿淡白者,犹可医;若纯绿纯白者,终为废疾矣。又有一种散大与黑睛,一统者,不治。大抵内障、房劳之所致最多。

(八)瞳人细小

夫阴阳无偏胜,苟阴平阳常,则无细小之病,若火强搏水,则水实而目收其患,按神水紧小,积渐之至,竟如芥子许,此乃阳搏阴之症,肾火旺而肾水衰也。初起时急服抑阳散、清肾益阴丸以治之。又云:目如针者,乃强阳搏实阴之症也,盖人房劳太过,积渐竟如芥子,治法当抑阳缓阴,勿宜助之,宜服抑阳酒连散、缓阴丸,此症中年尚可治,五十以外,但可使之不失明耳,然亦难效,必静养服药,则庶几焉。

(九)白翳掩睛

凡人两目白翳掩睛,皆血为邪朦,凝而不行之病也。如白翳兼红赤,先治其红,后治其翳,当用前肝经之剂,禁不用寒药。如但有白翳而不红赤,当用拨云汤,兼服四神枸杞丸,又用牛黄八宝膏点之。

(十)眼皮湿烂

上睑属脾,下睑属胃,眼皮湿燥者,是脾胃之气不调,湿热之邪上攻眼目所致。初时轻者,用清热泻湿汤,兼服决明丸。久而重者,用前脾藏泻湿汤、消湿理脾丸,必用小艾火灸五七次方愈,灸二日后,用膏药贴之。

(十一)眼睑红赤

凡眼皮翻转红色,此阳明胃经之火,乃平日饮酒过多,而好食辛辣之物所致也。宜服清胃汤,兼服平胃散。

(十二)眼珠腐烂

凡人火眼,或珠腐烂者,是平日好食炙煿等物,饮酒过多所致也。已烂者不治,若初烂者,急服清热解毒汤,随服解毒清火丸。又有小儿眼支上下翻红腐烂,脓水不止,亦平日多食炙煿湿热之物,以致脾胃不调,当先治其湿热,后理其脾胃,用除湿清胃汤,后用理脾养胃散。若湿重者,宜灸中脘五七壮,兼灸鱼尾三四壮。或又患疮毒湿烂者,即以疮法治之,当用解毒散。

(十三)眼皮生瘤

凡目上下睑生一核,是瘤也,此脾胃痰气所致。上睑属脾,下睑属胃,若结小核,红而自破,不必服药而愈,若坚白不破,久则如杯盏如升许之大,成为瘤矣。先用细艾火灸三四次,将膏药贴之,随服消痰饮。瘤有三种,有血瘤,有痰瘤,有痰气瘤,白而硬可灸,血瘤色红紫不可灸。又云:按目上睫生瘤者,手少阴心脉,足厥阴肝气,混结而驰发也。初起时,如豆许,有气血不足,遂止不复长,亦有久止而复长,或用刀法治之。愚用灸法无失,将艾如半粒曲大,置患处,灸三次,作膏药贴之,脓出即愈,兼投防风散结汤。大则不可灸矣,慎之慎之。若生下睫者,手太阳、小肠受邪也,加藁本、蔓荆子。灸时要仔细,先令病人紧紧闭目,将粟大艾壮,置上灸之,又不可多灸。或有一种不红不痛,惟目珠胀突之甚,此肝气不足,火旺使然,平日饮酒多,而食炙煿之物故也。用平肝清火汤,兼服清痰泻火丸。

(十四)扳睛胬肉

大小眦有红筋者,扳睛也;白珠生瘀肉者,胬肉也。此二症各有来源。扳睛病发自心,或劳心过度,或食辛辣炙煿等物所致,用泻心汤、决明丸、玄胡粉膏子。此症发于大眦多而小眦少者,盖枝蔓所传少而正受必多也。胬肉症发自肺,其肉高起而色白,此辛辣炙煿之气,结聚于肺,用泻肺饮、保肺丸。又云:按大小眦生黄赤脂,横侵黑睛,渐蚀神水,俗名扳睛,此邪客于足阳明之脉也。或兼锐眦病者,此邪客于手太阳小肠之脉也。小眦必轻于内眦,宜用清火去翳药。又有白珠上生瘀肉者,此肺经实毒,用清肺饮以治之。

(十五)目昏

凡人两目瞳人不损而昏,眊不见者,此由平日酒色过度,或生剔症而多服伤血之药,以致精血不足、阴气下陷也,宜用升阳养荣汤,或加减益肾丸。

(十六)雀盲

按人雀盲,昼视通明,夜视罔见,虽有月色火光,终为不能睹物者,此阳衰不能抗阴之病也。盖脾胃肝肾,因七情受伤,则阳气下陷,而脏腑阴气独盛,故阳不能胜阴也。宜服养荣汤、益肾丸、决明夜灵散,并镇阴升阳之药以佐之。又有能远视而不能近视,能近视而不能远视,皆生禀使然,亦难治之症,定志丸、地黄丸服之。

(十七)拳毛倒刺

此因眼皮宽纵,拳毛倒入,以致内生翳膜,外多眵泪,先用夹去眼皮,然后施药,如不用夹,竟钳去拳毛,后用点药煎剂。若火重翳轻,先清其火,清火汤。若翳重无火,竟服去翳药,消翳汤。及点药,并将前五脏参用之。又云:拳毛倒刺者,是心、肝、小肠三经受邪,则阳火内盛,肺金为火克,受其克者,必衰。一则阳气外行,故目之上下睫宽纵而不收也,或以钳去毛,或以竹板夹去眼皮。若生翳在内,当先钳夹,方用煎药、点药、丸药,而兼治也。夹法用竹板如骨簪大,劈开,一头先扎紧,夹上方,扎后,一头看眼皮宽急以合,得眼为度,夹用在夏秋日烂速,用在冬日烂迟,倘肉烂去少少带些,将剪刀去之亦可。

(十八)漏睛

大眦有一孔,如针,出脓血不止者,此小肠湿热,邪气积久逆行之故,服泻湿汤、燥湿丸。又云:是症有一目独病,有二目俱病,目属肝,内眦属膀胱,湿热积久,故有此病,服泻经汤、解毒丸。

(十九)损伤

凡人目被损伤,若大小眦紫泡凝滞者,服活血汤。瞳人伤者,急服镇肾丸,兼服活血汤。

(二十)伤寒后目疾

凡伤寒愈后,两目昏花不见者,盖因阳气下降,而不能上升故也。禁服寒剂及发散药,宜服补中益气汤,兼服参芪固本丸。

[干卿按]伤寒愈后,或有目复火病者,以其清阳之气不升,而余邪上走空窍也。如瘾涩赤胀生翳者,皆以前法治之,如但昏而不见者,用人参补阳汤、加减地黄丸主之,最忌者苦寒通利之剂。

(二十一)小儿斑疹后目疾

夫斑属风热挟痰而作,自里而发于外,理当散之,切不可下。但疹属热与痰在于肺间,宜清肺火,降痰浊,或解散出汗,亦有可下者。瘾疹多属脾,隐隐然在皮肤之间也,若发则多痒,此因余毒不解,所以上次眼目,宜服消毒化斑汤以清之。又云:发斑留热在胃中,或服热药过多,胃热焦烂所致。发斑切不可发表,与诊不同,若汗之重令开泄,增斑烂也,如赤斑五死一生,而黑斑十死一生。又云:小儿斑疹后,余毒不解,上攻眼目,闭久不开,眵泪俱多,轻者生翳与风热之病稍同而异,宜消毒化斑汤主之。此非专于目,治斑亦妙。但五六岁以上,可用点药,五六岁以下,难以施药,重者服消毒饮,轻者照大人生翳治之。

(二十二)小儿疳症害目

小儿疳症,皆由饮食失节,饥饱失调,以致面黄肌瘦,重则死,轻则害目,患此勿治。其目竟有盲者,是宜急服消疳丸,后服理脾丸,须忌鱼腥、油面、炙煿等物。又云:当先泻其积滞,后理脾胃。又云:小儿每以疳为患者,盖饥饱失时,日远不治,遂生目疾,为阳气下走,阴气返上也。当进升阳降气之品,茯苓泻湿汤、升麻龙胆饮主之。又云:小儿疳症,如身体瘦弱者,取蟾酥,以朱砂、麝香为丸,如麻子火,每空心下一丸,以去其疳气也。

[附五疳头诀]五藏停积生五疳,五疳之形不一般,五疳之名又各别,惊风气急积多端。

心疳名惊其面赤,壮热憎寒形体瘦,四肢不仁口鼻干,泻痢无时黑青色。

肝疳名风其面青,白膜掩睛泪出频,面合地卧揉口鼻,发穗毛焦癣遍身。

脾疳各积其面黄,肚大青筋嗽不常,饮食不消吃泥土,痢下频频兼脱肛。

肺疳名气其面白,口鼻生疮时气逆,浑身燥热饮食少,吐血吐痰犹喘息。

肾疳名急其面黑,手足如水兼吐逆,背脊如锯齿牙断,泻痢蛔虫兼米出。

(二十三)小儿闭目

凡小儿闭目,日久不赤不痛者,有二种:一种由饮食伤脾,而脾气下陷,不能上升,宜服升麻葛根汤;一种出痘时闭目不开,此余毒不散,上攻眼目也,宜服犀角消毒汤。

(二十四)男妇白赤

凡男妇两目不赤,惟泪出涔涔,羞明怕日,此固血虚之故,不可用泻火之剂,以养血为主,宜服养荣汤为是。

(二十五)孕妇眼痛

此治孕妇害目者,不必拘泥其红痛翳膜,当先安胎为主,而略带清火之剂,切不可用通利丸,并决明丸等药。惟宜安胎清火汤以安之也。

(二十六)治眼心法

夫治眼勿轻投寒剂,固是要法,亦当审其致病之源以治之,如喜酒者,徐徐戒其酒;好色者,缓缓戒其色;暴怒者,戒其和平,否则勿治。

凡医家治目,不审其何脏所发一概用药,倘药味乱投,而不识病源,未有不致祸者也。宜察其一脏所发,重于他藏,必先以其重者治之。若心藏受病,而投以肺经之药,虽服百剂,于心何与哉。

凡目翳膜未净,切不可用刀割,目得血而能视,刀割则伤血,亦不可用火灸,翳膜生自肝火,以火灸之,是以火攻,火不异火上加油,为害岂微哉。宜服药于先,点药于后,则其病渐退,其根渐除,而不复发矣。

每日点药,须在午后点起,盖人身阴阳,与天地同,子时一阳生,午时一阴生,上半日阳升之际,火亦升焉。若用点药犯之,其势难遏,午后属阴,方宜点药,点时须坐定,闭目稍久为妙,又不可妄想多言。

(二十七)用药心法

凡目赤痛热壅者,当活血去风,带凉药四五剂,或十帖而已,不可早用龙胆草、黄连等味,先宜黄柏、黄芩等清火,防风、薄荷、荆芥、当归等散血,后用肉苁蓉、白术、茯苓、麦冬、甘草等补虚之品,以安藏府,加以点药,病根除而不复发也。若不安藏府,虽有一时之效,病根在内,而必复发矣。且额不爽时,切莫点药,爽时即点,病渐去而赤不生。此用药之心法也。睡时服药点药,火不升而病去速,若不服煎药,火即升热愈炽矣。

(二十八)复发心法

或翳膜未净,因怒气击伤而发者有之,皆用煎药点药,以补虚为最要,切莫用刀针挑割,以伤精血,又切莫艾灸于翳膜未治之先。

(二十九)忌养心法

凡大蒜胡椒、炙煿辛辣煎炒等物,一切宜戒。日则优游坦然,夜则高卧凉枕,无饥寒疾苦,无酒色恼怒。心不动矣,心不动则服药有效,而目自明矣。

(《中医杂志》1924年6月) g8ZfRMm8xsoK1LV6zzfAVzXrdKTc44CSlwGfBlYt8n/6mlTR/KVDPbNxM1VL8Xq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