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眼科学,发达甚晚,汉以前未闻以眼科专门名世者。《扁鹊列传》仅有耳目痹医之说而已。《巢氏病原》,作于隋代,其中始有目病一门,唐制教授诸生有耳目齿一门,是眼科终唐之世未获独立,宋立医学九科,眼科实居其一。其后元明设医学十三科,清设十一科,皆有眼科,故眼科学之独立,自宋代起始。
中国眼科学发达既甚晚,故《素问》上所记的眼症状,只有目盲、目黄、目赤、目瞑(羞明)、戴眼(目上视)、目动等。关于眼的生理,《金匮真言论》曾说:“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灵枢·大惑论》很重视眼,所以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此种说法即后来五轮八廓之起源,总之《内经》论眼病之处极少。
张机《金匮要略》除《内经》所记目赤、目瞑、目晕黄外,更有目黯(因营养不良所致之目无光)、目眩、目泣、目不识人、直视目如脱、目瞳等。
隋《巢氏病源》有目赤痛、目中风肿、青盲、雀目、目肤翳、息肉、目风泪出等。
唐孙思邈《千金方》内有目病一卷,其中已记载青盲、雀目(夜盲)、目痛、目暗、目瞥翳等甚详。
王筹
《外台秘要》第二十一卷为《天竺经论眼》,谓陇上道人撰,道人俗姓谢,住齐州,于西国胡僧处授,其叙眼生起云:“夫眼者六神之主也,身者四大所成也,地水火风,阴阳气候,以成人身,八尺之体,骨肉肌肤块然而处,是地大也。血泪、膏涕、津润之处是水大也,生气温暖是火大也,举动行来,届伸俛仰,喘息视瞑是风大也……其眼根寻无物,直是水耳,轻膜裹水,圆满精微,皎洁明净,状如宝珠,称曰眼珠,实无别珠也。”此书搜集唐以前所有著作,故记载眼病极为详尽,除前述各眼病外,更有脑流青盲手术法(白内障)、缘翳青盲、绿内盲、倒睫毛等,共总论九首,眼病十九类。
《银海精微》,此书题孙思邈撰,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考据,是宋以后假托之作,大概可信,如就其五轮八廓学说论,大概为元明时代作品。
唐宋《艺文志》皆不著录,思邈本传亦不言有是书,其曰“银海”者,盖取“目为银海”之义,考苏轼《雪诗》有“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句,《瀛奎律髓》引王安石之说,谓“道书以肩为玉楼,目为银海”,银海为目,仅见于此。然迄今无人能举安石所引出何道书者,则安石以前绝无此说,其为宋以后明矣。
据毕华德医师研究其中记载眼病约八十一种,大约每病皆绘一图,然以画工拙劣,无补于后人之研究,大约所记载较详之病有虹膜脱(prolapse of iris)、虹膜睫状体炎(iridocyclitis)、间质性角膜炎(interstitial heratitis)及绿内障(glaucoma)。
宋杨士瀛《直指方》有眼属五脏之说,约本于《灵枢·大惑论》,兹记如下:
首尾赤皆属心,满眼白睛属肺,其乌睛圆大属肝,其上下肉胞属脾,中间黑瞳属肾,其后严用和《济生方》遂有五轮之说。
金刘完素《六书》眼论则以两眼比明,是以眼通五脏,气贯五轮,外应肝候,但对于眼病所知仍甚少。
元李杲《十书》记载之眼症状有瞳子散大、青白翳、倒睫、能近视不能远视、能远视不能近视等。
危亦林《得效方》,记述眼病颇详,有五轮八廓,内障二十三证,外障四十五证。
其后楼英《医学纲目》谓八廓之说无义无据,删之不入,颇有见地,李梴《医学入门》等对于眼病虽亦有论列。
倪仲贤著《元机启微》,阐明眼科病理虽近穿凿,亦有足多者。
明徐春甫《古今医统》有八廓辨,谓“八廓之说乃后世龙木禅师论五行八卦配合之义,于义不切,传误既久,俗习一辞”。更有七十二证歌,以便习学。
王肯堂《证治准绳》,记述症状极详。虽非眼科专书,但其搜罗之广,记载证候之详细,实过于他书,共记一百七十余证,称之为“中医眼科大全”,毫无愧色。
《眼科龙木论》,为葆光道人著,刻于万历三年(1575),共十卷四册。
《眼科大全》,又名《审视瑶函》,为傅仁宇著(1644),共六册,第二册总论,第三册以下记载106种病及治法,详述各种学说,此书皆本《原机启微》及《证治准绳》,无大发明。
《眼科百问》,为王叔宝撰于顺治年(1644—1662)出版,共问答一百十一条。
清《眼科心法要诀》两卷,为官修之书。于乾隆七年(1742)修成,总修官为吴谦及刘裕铎,先论五轮八廓,次论内障二十四证,外障四十八证,更有补遗,记述远视、近视、瞳神缩小、散大等。每证皆编为歌词以便记诵。
《目科正宗》,邓贤夫撰嘉庆十六年(1811),共十六卷。
《眼科大成》,又名《银海指南》,嘉庆庚午(1810)出版,共二卷。第一卷总论五轮八廓,第二卷论眼病与各种全身病之关系,第三、四记载多数药方。总之,此书所记十分之八皆与眼科无关。
《眼科六要》于道光元年(1821)印行。陈原西撰,记述眼病四十八种及多种方药。
按多元胤编之《医籍考》,中日文眼科书籍多至五十种,尚未包括《眼科大成》《眼科百问》诸书,可见著作之多。惟千篇一律,彼此抄袭。今日视之,仅有医学史之价值而已。
中国医学对于眼之解剖极为粗略,仅知有白眼(白睛)、黑眼(黑睛)、瞳人(瞳神)、上下胞、大眦、小眦、脾(睑)、神膏、神水、神光等。后来更按部位分为五轮八廓,五轮(表1-1)本于五行,便是将眼球区分为五圆圈,八廓(表1-2)本于八卦,便是将眼球划外为八部分,从解剖观点轮
,五轮、八廓本极普通,而中医学偏用以附会身体各脏器,所以误入歧途。
表1-1 五 轮
表1-2 八 廓
《素问》说肝的精气开窍于目,所以说目病是肝病的一种症状,《灵枢》上说五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所以说五藏六腑之病目为之候,总之汉以前目病仅是他病的症状,自然无有病原可说,至唐孙思邈《千金方》始指出目病的病原有十六种,大约不出饮食及器械的刺激。
“生食五辛,按热饮食,热餐而食,饮酒不已,房室无节,极目远视,数看日月,夜视星火,夜读细书,日下看书,抄写多年,雕镂细作,博弈不休,久处烟火,泣泪过多,刺头出血多。”
宋陈言撰《三因方》,于是中国病理学说统一,因之《证治准绳》及《眼科心法》诸书对于眼病都说有三因。其说如下:
1.内因 内障之病皆因七情过伤,七情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伤则精气不上注于目,故初病内障,久成五风(乌、绿、黑、黄、青风),其证不红不肿,瞳人色变而失明。
2.外用 外障之病皆因六淫所惑,六淫者即风、寒、暑、湿、燥、火,如有人内热外蒸,腠理不密,外邪乘虚而入,上头入脑中而为患于目,其证赤痛、肿、涩、目多泪,翳膜遮睛。
3.不内外因 因饮食不节,伤饱失饥,起居不慎,劳役过度,或遭击振,或被刺损,或成内障或外障不等。
中国眼科学,将所有眼病按症状加以分类,故记述证候特详,《千金方》所记尚少,《外台》已达十九种,《银海精微》竟分为八十一种,徐春甫则分为七十二证,王肯堂《证治准绳》记述最详,约可分为十九大类,每类分述一二十症共计达一百七十一条,其描写之精细,实出吾人意料之外。中医学记述眼症,虽因书不同,然皆不出本书所记之范围,兹将其症状列表如下:
目痛13、发热4、目赤5、目青1、肿胀9、目痒1、昏花5、运动障碍7、流泪6、漏睛8、瞳孔变化3、睑缘及结膜症11、视觉变化8、盲3、外障39、内障26、疮疣9、外伤6、目病与全身病6,共170。
中医学将眼病总分为内障及外障。
所谓内障者概指白内障及绿内障而言,外障概指角膜溃疡及其他眼病而言,兹就《证治准绳》所记诸病分别表列如下,其中所注释诸病,皆由张式溥医师一一厘定,想无大误。
表1-3 眼睑之病
表1-4 泪器之病
表1-5 结膜之病
表1-6 角膜之病
续表
表1-7 巩膜之病
表1-8 虹膜之病
表1-9 睫状体之病
表1-10 脉络膜之病
表1-11 网膜病
(1)按颜色分类:青风内障,绿风内障,绿映瞳神,黄映瞳神,黑映瞳神。
(2)继发性内障:五风变成内障,左右偏头风,卒脑风,巅顶风,邪风,阴邪风。
(1)按形状分类:偃月内障,仰月内障,丝风内障,圆翳,冰翳,散翳,银风内障。
(2)按色泽分类:如银内障,滑翳(如水银,微黄),涩翳(微赤如凝脂)。
(3)按浅深分类:浮翳(上如冰光白色),沉翳(向日细看方见其白)。
(4)按原因分类:惊振内障,触伤真气,圆翳内障,须金针拨之内障。
(1)无显然改变之视力病:视赤如白,色盲,青盲,黑矇,雀盲,夜盲,如金内障,猫眼视有色,色视病。
(2)调节肌反常:能远视不能近视,调节肌麻痹,目闭不开,调节肌痉痹。
(3)屈光不正:能近视不能远视,近视。
(4)眼之运动障碍:神球将反,麻痹性斜视,双目睛通,机能性斜视,瞳视反背,内斜视,直视,眼肌全麻痹,上视,压抑性麻痹,辘轳转开,眼球震颤,视一为二,复视,脾轮振,睑颤搐。
(5)异物:飞丝入目,物偶入睛。
(6)眼病与他病:妊娠,产后,因风痘疹余毒,因毒火胀大头,赤痛如邪,气眼,大小雷头风。
中医学诊断疾病,首曰望色,而望色之中,目部证实居其一。《灵枢经》曾有“五脏六腑目为之候”的说法。《华佗中藏经》遂有“察目色以辨死候”,王叔和《秘诀》更有“察目色以辨病之生死歌”。然皆兼面部证而言。后来王肯堂《证治准绳》中有察目一段,便是专说由目部诊断吉凶了!
“凡目睛明能见者可治,睛昏不识人或反目上视,或瞪目直视,或目睛正圆,或戴眼反折,或眼胞陷下者,皆不能治也。凡开目而欲见人者阳证也,闭目而不欲见人者阴证也。凡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热甚于内也。凡疼痛者属阳明之热,目赤者亦热甚也。目瞑者必将衄血也。白睛黄者将发身黄也。凡病欲愈,目眦黄,鼻准明,山根亮也。”
察目不但能断病,有时尚藉眼之畸形及目病以相人。例如孟子曰“观其眸子,人焉瘦哉”!现在相士多利用目态以相人。可见中国社会上对于眼的重视了!
俗语有云“眼不医不瞎”。由此可见中医眼科治疗毫无成绩可言。晋范宁尝苦目病,就张湛求方。湛戏之曰:“省读书一,减思虑二,专视内三,简外观四,早起晚五,夜早眠六。凡六物熬以神火,下以气节,蕴于胸中七日,然后纳诸方寸,修之一时,近能数其目睫,远能视棰之余,长服不已,非但明目,且亦延年。”由此可知中国眼科治疗在晋时尚未发达,仅有修养之法而已。其后孙思邈著《千金方》对于眼病治疗亦多采荒诞不经之谈,如谓人年四十,当须目瞑目勿顾,甚至须闭目二年以治肝痨,此外复载治雀目咒……及针灸法等。逮王焘著《外台秘要》,所收录之方已达一百五十首,可见中国眼科治疗至唐代大进步。宋元以后,方剂日多,但所用药品,仍不出唐代之范围,不过略有改易而已,兹分述如次:
1.内服药
此类药极多,除一般内科用药如人参、茺蔚子、防风、车前子、细辛、五味子等极为常用外,眼科特用药中植物类有决明子、秦皮、密蒙花、谷精草、青箱
子等;矿物类有石决明、炉甘石、真珠、寒水石等;脏器类有肝、胆,等。
2.点药 就A.pillai氏分析北平通用眼药十种,得知其中主要药品为炉甘石、冰片、黄连等,其次为各种鸟粪如白丁香(家雀)、夜明砂(蝙蝠)、左盘龙(鸽)、五灵脂(飞狐)等,且证明其对于眼病,有害无益。
中医学更好利用动物胆汁(猪、牛、羊、鱼、熊)以点眼,如五胆膏、熊胆膏、琼液膏、灵飞散等。按:胆汁能杀灭寻常细菌,惟伤寒菌能滋生其中。以之应用于眼科是否有杀菌效力似值得吾人注意。
此外现代所用之铜绿、硼酸(硼砂)、明矾等,亦早知利用。
3.敷药 此类药主要为黄连、薄荷、大黄、乳香、没药等,大概目的在消炎及镇痛。
4.洗药 乃将多种药品制为丸等,用时将其溶于水内。所用药品与点敷之药相似。
5.吹药 此乃将药末吹于鼻内,刺激鼻黏膜使其流泪流涕之意。所用药主要者为踯躅花、香白芷、薄荷等。
(1)钩:便是钩起胬肉等。
(2)割:便是用刀割,亦适应证为翼状胬肉。
(3)针:用针拨瞳神,其适应证为内障。《张氏医通》记述金针拨障之法甚详。
(4)烙:只用于残风溃眩、疮烂久不愈者。割除翼状胬肉后,亦行烙法。
(5)夹法:用竹筒夹险也,其适应证为倒睫拳毛症。
7.针灸 乃是用针或烧艾团以治病。中国古时极盛行。兹按眼病名及针灸部位列表如下(表1-12):
表1-12 眼病名及针灸部位
①瞎明:疑作“睛明”。
(《医学杂志》193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