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大禹为了察看中原的水情,来到了淮河源头桐柏山,在一口井里发现一个怪物。那怪物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它的颈脖子一伸有十来丈长,它的力气比九头象的力气还大,并且能窜会跳,走起来比飞还快。这就是淮涡水怪,名叫巫支祈
,当地人们都说它是惯于兴风作浪、翻江倒海的蛟龙。巫支祈见禹王来到,就使尽平生的本事,头一摆,尾巴一摇,从井底“噗”的一声喷出一股黑水,满山遍野尽是洪水。禹王却不害怕,他迎着洪水手持耒锸,向巫支祈猛冲过去。
巫支祈见黑水喷不住禹王,便又吐出了一口黄水,一刹那惊风走雷,石号木鸣,使禹王不能前进一步。幸好有防风氏从侧旁进击,挡住了黄水,才没喷倒禹王。
接着,巫支祈又吐出了第三口红水。禹王面对大水,心不怯,胆不寒,带领防风氏和众百姓等直冲上前。巫支祈三口怪水吐罢,已经筋疲力尽,招架不住了,就向井外一蹿,跃入滔滔的洪水之中,并顺着水流的方向,向东逃去。后又向北折行,钻入一座无名的大山之下。
禹王带领民夫们来到了这里,他看了看山势,又察了察水情,用规矩左右前后丈量完毕说:“这座山挡住了水的去路,必须把它挖掉,将洪水引入东海,那水怪自然会被捉住了。”于是带领众人,每天挖山不止。
水怪巫支祈很凶恶,它把民夫们白天凿下来的石头,晚上一口一口地吞入嘴中,经过细嚼之后,再吐出来,喷到白天开凿的方塘里,那顽石便依然如原来一样,甚至比原来的还要坚硬。
禹王怒不可遏,乘云驾雾,来到天宫,向二郎神借来了赶山鞭,运足了力气,挥起长鞭,向山头猛甩一鞭,只听“咔嚓”一声巨响,这座无名大山被劈为两半,成为一个峭石陡立的峡石口,这就是淮河进入平原后的第一个峡山口——凤台峡山口。人们为了纪念大禹劈山引水的功劳,便把河西的那座山称作禹王山,把河东边的那座山称作伯王山(伯就是崇伯,也就是禹王的父亲鲧)。
水怪巫支祈无法藏身,便又顺流而下向东窜逃,来到了荆涂山,又钻入山底洞里。那荆涂山本是二郎神担山撵太阳时,把太阳压在山下留下来的,东西并排着十一个山头。
为了开凿荆涂山,禹王在这个山下大会诸侯,各部落首领四岳、后稷、皋陶、伯益等都按照约定的时间到齐,商定在第五个山头和第六个山头之间开凿此山。
巫支祈听说禹王要开凿荆涂山,便在水下作起怪来。他呼风唤雨,推涛作浪,一刹那天昏地暗,狂风怒号,大雨倾盆,雷声隆隆,大雨下了三天三夜,滚滚的洪水漫到半山腰间,使开山的工程不得进行。这天夜里,三更已过,禹王还未安眠,忽然听到门外风声作响,一位老人推门进来,禹王连忙说:“请坐,敢问老伯尊姓大名?”老人说:“禹王不必客气,我是淮河龙王。我看水妖作怪,黎民百姓深受其害,到此特来相助。”
说着,从腰间掏出一个蚌壳,掀开蚌壳,里面横卧一把斧头,放出刺眼的光芒。龙王从蚌壳内取出斧子,放在掌心,说声“长!”那斧头便迎风而长,数丈有余。大禹可真太高兴了。连忙拜谢龙王相助之情。龙王说了些关照的话,便起身辞退。
次日黎明,禹王手提神斧来到山前,对准荆涂山的五、六两个山头之间猛劈一斧,只听得天崩地裂的一声轰鸣,刹那间山石飞溅,尘土冲天,荆涂山被劈为两片,洪水自山峡内急流向下,泄入东海。从此以后,荆山在西,涂山在东,永远不在一起了。这就是淮河进入平原后的第二个峡口——荆山峡。人们为了感谢禹王治水的恩情,把一位最贤德、最美貌的姑娘名叫涂山氏的嫁给了他,大禹愉快地接受了此桩婚事。
禹王劈开了荆山峡之后,巫支祈在水底再也藏不住了,就又顺着洪水,向东跑去。禹王率领民夫们一直追到洪泽湖畔,巫支祈已钻入甘泉、圣人两山之间的圣人湖水底石缝中。禹王在这里开山凿石,开挖了河,并拓宽了峡面,终于捉住了水怪巫支祈。
禹王把巫支祈锁在洪泽湖畔龟山脚下的一口水井里,使它永远不得再出来危害人民。这口井,后人就称作支祈井。
唐元海、王玉佩讲述,茆文斗搜集整理。流传于淮河流域。选自《民间文学》198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