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座不周山,原是一根顶天柱子,上端顶住天河。不周山一倒,天塌了个窟窿,天河里的水便哗啦啦流到地面上来,造成世上大雨倾盆,滔滔的洪水,到处泛滥成灾。大水淹没了土地和世人居住的洞穴,人们遭遇了极大的危难和灾害。
那时,在中原一带,居住着一个淮夷部落,这部落的首领便是伏羲氏。伏羲氏的妻子名叫女娲,她不仅长得聪明俊秀,而且也非常能干,什么活儿都会,有人说她是天上下凡的女神。女娲想,天塌了个窟窿,如果不补上,天上的水还会不断流到地上来,怎么办呢?她从江河湖海里捞了许多五色石子,用火烧炼,一直烧了九天九夜,把石子烧黏糊了。女娲伸手抓起这炼好的石糊糊,一块一块地将天上的窟窿补上,天一补好,大水便立即停止。太阳出来,天上出现了五色彩霞,这些彩霞就是五色石子炼成的。
女娲补了天,又领着本部落的人去治理地上的洪水。她每天拿着矩尺,测量洪水的高低位置。她叫人们把高地上的洪水引向洼地,洼地的洪水引向河道,河道的洪水引入东海。从此,中原地带便出现了一条大河,这条河由于是淮夷部落的人们开的,人们就把它叫作淮河。
洪水过后,世上一片荒凉,人们没有饭吃,饿死了很多。女娲教人们用绳子结网,用网去围猎,比光用石头去砸野物要强得多了。她还发明了弓箭,不论是平地上的走兽或是天上的飞鸟,用箭一射,便可射杀,这也比光用木棒来打强得多了。捕来的鸟兽,一时吃不完的,女娲就叫人们留着,养起来,下次再吃。由于人们学会了结网、打猎和饲养动物,生活一天天地好起来,这个淮夷部落也逐渐地强盛起来,人们都说这是女娲的功劳。
后来淮夷部落与黄河流域的华夏族逐步融合在一起,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唐元海讲述,茆文斗搜集整理。流传于淮河一带。选自《民间文学》198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