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内容简介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自此创新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历经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作为重要精神之一,其地位日益巩固。研究提出创新型都市圈的概念,并与创新型城市和传统制造型都市圈进行比较,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认为创新型都市圈作为一种都市圈类型,从自上而下的宏观管理视角看,是创新国家建设到创新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从自下而上的中微观生产与生活视角看,则是以创新人才为代表的要素流通及其带来的城市创新发展协调互动的重要区域承载形式。针对创新型都市圈这一研究对象,本书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创新型都市圈特征的逻辑分析与演绎 。研究以区域发展理论和创新理论为依托,借助创新发展的周期性和创新空间拓展的梯度性,确立创新型都市圈研究的集聚与扩散、聚变与裂变两对逻辑关系,推演形成了创新型都市圈的四大基本特征,即:以核心城市为创新核心和原始创新源所在地、借助城际和区际快速交通充当以创新人才为代表的各类发展要素的流通骨架、依托创新载体积蓄创新能力、配套公共服务予以保障,并进一步演绎了与特征相对应的“核心—网络”表征假设。其中,“核心”表征是承载高首位创新能力和担当“创新核心”角色的都市圈核心城市,三大“网络”表征依次为快速交通网络、公共服务网络和创新载体网络。

创新型都市圈的特征实践考察 绩效检验以及“核心”表征验证 。研究梳理了国内外都市圈发展实践并进行比 较,验证创新型都市圈特征的逻辑分析结论;进而以中国第一批创新型城市试点所在都市圈为研究样本,得出样本都市圈宏观发展格局规律——“经济—人口—土地”规模序列格局,确立了南京都市圈作为实证案例的典型性,并基于创新载体建设格局和创新型都市圈发展的核心要素——创新人才所关注的通勤时效和公共服务两大微观诉求,从绩效评价视角检验了创新型都市圈的特征,同时也验证了核心城市南京市在都市圈内部的创新核心地位及其对应的“核心”表征。

南京都市圈的基础空间结构判断与演化路径梳理 。立足“空间”和“网络”视角,研究将宏观层面的要素“规模”序列格局过渡到“效率”梯度空间,对都市圈内不同空间单元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承载效率差异情况进行判断,提出了南京都市圈具有包括创新活动在内的经济社会活动一体化基础的圈层式结构,并明确了各圈层对应的空间单元名录和作用。其中,统合圈单元强调单元整体在整个南京都市圈的统领地位和辐射作用;分合圈单元强调不同单元个体与统合圈的紧密关联以及对于其若干功能的潜在分担作用;辅合圈单元强调对于南京都市圈整体性的强化,并具有转化为分合圈的可能。进一步结合南京都市圈在交通和公共服务领域所表现出的创新型都市圈特征以及对应的创新人才诉求,基于南京都市圈的基础空间结构,提出了创新型都市圈具有的供创新人才跨城职居潜质的“二元时间位、一元空间位”的新时空结构,明确了依托南京都市圈检验创新型都市圈三大“网络”表征及其关联关系的演化路径。

南京都市圈的三大“网络”表征及其关联关系检验 。研究首先从创新人才在交通领域的通勤时效诉求出发,解析快速交通建设带来的城际时空关系条件变化,以及以南京市为中心的都市圈可达性变化情况,在明确了快速交通“高速高频”特点之后,基于可达性评价结论对南京都市圈基础空间结构中不同圈层所涉及的空间单元目录进行校核;其次从创新人才的公共服务配置诉求出发,针对南京都市圈目前的“城市网”式公共服务配置现状,结合不同城市自身的可达性条件,提出了都市圈空间组织的“神经元链接模式”,以此结合校核后的基础空间结构,引导同城化趋势下都市圈层面公共服务的“区域网”式配置,为构建新型时空关系条件下的都市圈创新空间体系提供保障;最后基于南京都市圈的创新载体建设进展,梳理了都市圈的创新载体分布特点与规律及其带来的创新空间拓展方向,证实都市圈层面创新载体网络完善所成就的创新空间体系与公共服务“区域网”的耦合性,由此亦肯定了南京都市圈的创新型都市圈演化路径。 mfjlxsGxFD5yBwXElgD97qLl/JN5rwOpiEIL4BQuot3NmxtEGNQGwd96BKTqVc7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