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丛书总序

在人类社会漫长而无限的时空演进场景中,城镇的出现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其主导、引导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和城镇化成为人类社会演进的主旋律和主推力,却是最近两三百年的事情。然而,在这数百年波澜壮阔的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节奏、速度和程度,远远超过了此前数千年。一方面,城镇化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则是人类社会迭次涌现的新技术、新制度、新观念等,不断改变着城镇化的模式和方向,新型城镇化模式也由此而阶段性地出现,并随之改变着城乡空间的类型、功能、图景和关系。

从全球层面来看当下的世界新型城镇化模式,其中既包括全球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城镇化方式的创新,也包括由于中国快速崛起、中国城镇化迅猛推进带来的全球城镇化重心的转移,也就是中国特色城镇化模式。从中国城镇化演进历程来看其正在迈入的新型城镇化阶段,我们看到的是中国最近30多年快速城镇化所达到的城镇化水平超过50%的现实基础、所累积的复杂的资源环境与社会问题,以及所面临的老龄化、机动化和国际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这与30多年前中国城镇化水平在20%以下时的处境大不相同,也与10多年前中国城镇化水平跨越30%门槛时面临的形势有本质区别。如果说,中国在达到城镇化水平50%以前,还可以借鉴、甚至照搬与模仿西方工业化、城市化高峰时期的理论、模式、经验来指导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话,现在我们面临的许多问题,是西方既往城镇化“教材”所没有的,我们只能依靠对自身特点、经验、教训的深刻解读和对未来的超前预判和分析,来设计出适合中国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路径,这是我们面临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中国学术界的历史责任,需要极大的创新勇气和艰苦的探索才可能找到答案。

和新型城镇化相对应,世界和中国城乡空间的变革也日新月异,这其中既包括新的城乡关系,也包括新的城乡空间类型、功能、景观,以至于新的城乡空间需求和理念,以及新的城乡空间研究视角和规划模式。仅就中国而言,计划经济、传统产业时期的城乡空间规划与建设理念和模式,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外向型产业和观念多元化变革时期的城乡空间规划与建设的理念和模式截然不同,物质空间为本时期与以人为本时代的城乡空间规划与建设的模式也不同,加上新技术带来的空间变革,一个新型城乡空间关系、空间类型、空间建设与规划模式涌现的新时代正在来临,需要我们察微知著、详加研判。

城镇化模式与城乡空间类型的创新既有阶段性质变,也有连续性的渐变,学术研究要遵循事物发展客观具有的“承前启后”的因果链条。因此,本丛书所指的“新”,其历史起点定格在20世纪70年代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开启的新阶段以后,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既包括对已经走过的30多年所积累的与传统阶段相比有所不同的“新型”的既往式总结,也包括当下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后期以及迈向成熟期之时,对即将面临的“新”时期的预见性展望。希望通过对已经走过的30多年新实践诸如开发区建设、新城开发、都市圈与城市群等培育进行系统总结和提炼,构筑当代“中国特色城镇化模式”的科学起点,通过对正在成为共识的“以人为本”新阶段所蕴含的新型城镇化的新趋势、新型城乡空间的新类型等进行基于国情现实的预判,改变长期的“拿来主义”倾向,重新确立基于发展自信的文化自信,在面向未来、寻求新路的同时更加对准中国历史原点,逐步建立起未来真正意义上“中国特色城镇化模式”的科学内涵与理论构架。

本丛书是一个动态扩展的开放式学术专著集成平台,围绕“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城乡空间”这一总的方向,立足时代前沿、扎根中国实践、进行理论探索。丛书既包括对中国城镇发展与规划进行探索的中青年学术骨干的著作,也包括不断涌现的“80后”年轻学人的学术专著,预计“90后”新学人的专著出现也为时不远。欢迎学术同人、社会各界对丛书进行指导和支持,也欢迎对本丛书有兴趣的高水平学术新作不断充实进来,汇集涓涓细流,形成推动中国城乡空间与规划研究的新力量。

本丛书前六本在东南大学出版社已经出版。由于各方面情况的变化,自2021年起,新系列在商务印书馆继续出版。

王兴平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3年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2021年修改 kpTqtwr8QceA/jwnQ3rIap/Z6DnsPNyhhWFVE57ACMwPZLjHWY9rXkophKuCMx1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