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习近平经济思想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道路

胡 敏

【导语】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根本立场、历史方位、指导原则、主题主线、根本动力、战略举措、工作方法等基本问题,形成一套科学完整、逻辑严密的经济理论体系,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为当代中国经济发展道路提供了强大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引。

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发展实践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彰显出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习近平经济思想根植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治理大国经济的历史经验,紧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在不断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中形成、丰富和发展,为我们深刻认识和把握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规律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引。

一、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形成脉络和科学体系

在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同志刚刚担任党的总书记后,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就鲜明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就清晰阐明了新一届党中央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继续担负起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的历史责任。

发展就是要搞好经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党的中心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就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把人民生活搞上去。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的根本要求,也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要求。”

从2012年至2022年近十年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内面临改革发展稳定的新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经济为中心不动摇,对做好新形势下的经济工作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思考和探索,不断总结和深化我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做出一系列治理经济的新思想新论断新战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经济改革发生历史性变化,在实践中也逐步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阐释了新时代治国理政新思想的丰富内涵,这其中贯穿着指导新时代经济工作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略。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用“七个坚持”首次概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既表明了如何看待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即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又阐释了我们正确认识阶段性特征应该具有的方法论(即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既指明了我们应对的战略策略路径(即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双驱动作用,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阐明了我们的政治优势制度保障和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即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021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党的历史上第三个历史决议,在十九大报告基础上,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从“八个明确”提炼为“十个明确”,其中在新增的第7条即“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做出高度概括,就此也凝练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表述。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这进一步要求随着我国发展进程向前推进,对习近平经济思想仍然要做出新的丰富和拓展。

总的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党针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经济工作开展的一系列实践探索和总结、做出的一系列理论思考和深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认识发展中的中国经济问题,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走什么样的中国经济发展道路、怎样走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重大时代课题,由此也创立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丰富内容,涉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模式、动力和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框架和宏观调控体系创新,新的国际形势下的对外开放格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等等,是一套与时俱进、科学完整、逻辑严密的经济理论体系。其鲜明的理论特征就是人民性、实践性、创新性、开放性和发展性。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形成脉络和丰富的思想内涵见诸这十年来党的代表大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中央财经委(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等重要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也融汇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动经济发展的各项重大政策、重大方针、重大部署之中。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现实指导作用突出体现在立足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怎么看”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和面临的现实矛盾与问题,要继续保持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应当“怎么办”、应该“怎么干”的思想方法和行动方略上。

二、习近平经济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怎么看”做出了鲜明回答

科学认识形势,准确研判大势,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基本前提。从我们党成立一百年的发展历程看,党带领人民无论是在干革命、搞建设,还是在促改革、谋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始终高度重视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与研判,这已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及时对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做出科学判断。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先都要对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国内外环境进行全面分析。

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现在,我们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这个高起点是什么?自2008年源自美国的一场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深刻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世界经济由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前行;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大大增强了国家综合竞争力,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形成了富有韧性的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同时也形成了具有独特竞争力的“中国之治”的治理优势,全球经济重心由西向东转移的大格局特征愈加明显。但在我国发展形成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的同时,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日渐突出。为此,这次会议对新起点的发展环境做出重要判断: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既要紧紧抓住用好这个战略机遇期,又要增强忧患意识,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努力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谋求更大的国家利益。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具有长期性,国际市场争夺更趋激烈,必须顺势而为、转变思路。要冷静扎实办好自己的事,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把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内需的巨大潜力释放出来,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动、调整经济结构的主动、改革开放的主动,赢得在经济发展上的主动和国际竞争中的主动。

后来的事实也验证了这一判断。2012年后世界经济急剧变化,我国经济在前行中深层次矛盾更加凸显,直接表现就是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出现持续下行。面对过去我国经济高增长态势渐行渐远,经济界有许多担忧,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分析和看待这个问题,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党中央此前已做出一个明确判断,即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此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工作就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并深刻分析了经济新常态的九个方面趋势性变化,这些趋势性变化既是新常态的外在特征,又是新常态的内在动因。这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变化,要求中国经济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必须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从传统比较优势转向打造新的竞争优势,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驱使。习近平总书记就此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大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党中央深刻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同时对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也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从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全局性历史性变化的高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中国社会要着力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也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要对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进行攻关。党的十九大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发展阶段”成为党的十九大后深刻把握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认识。在2018年初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从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等七个方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做出了系统阐述。

党的十九大以来的5年,国际形势更加波谲云诡,扑朔迷离,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伴随着中国经济稳健快速发展,中国之变也带来了世界之变、历史之变、时代之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盛行;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错综复杂。

这5年,面对外部大国挑战和新冠疫情肆虐,我们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党团结带领人民直面挑战,迎难而上,付出巨大努力,实现了“十三五”规划任务,阶段性地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实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目标,我国经济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8月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时首次提出“新发展阶段”概念,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

新发展阶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十四五”时期我国所处历史方位做出的新的重大论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深刻变化的国内外环境的清醒认识和科学把握,为党和国家在新阶段谋划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新发展阶段的判断写入党的文件并作为“十四五”规划对发展环境认识的基本依据。习近平总书记从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对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这一战略判断作了深刻阐释。新发展阶段就是在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阶段,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是由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实现质的飞跃过程。归结起来,新发展阶段就是要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要以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中国更大的贡献。

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发展是事物前进的变化或上升过程,意味着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这其中就蕴含着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正是中国社会不断演化的自然历史过程,既要看到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乃至精神条件在变化,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历史规律的决定性和现实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由量到质的变化,科学认识发展阶段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既有全局观,又把握两点论,要求我们辩证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新挑战,在顺应大势中把握问题关键,在准确识变中主动求变。其间蕴含的哲学智慧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系中对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做出的重要贡献。

三、习近平经济思想对解决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现实问题“怎么办”做出了鲜明回答

经济发展阶段变了,经济发展环境变了,经济发展条件出现了很大变化,经济运行格局、运行机制和社会资源要素配置方式也都发生了很大改变,经济生活随之也会出现一系列转型发展中的新矛盾新问题,这就需要确立新的发展指导思想、新的发展理念和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发展路径。

一是要有根本的理念转变,以正确理念指导行动。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准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跟着也就好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刻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各种资源约束和体制机制障碍,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认识和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难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促进我国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思想基础,是厚植发展优势、破解发展难题的行动指南。

进入我国新的发展方位,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究竟是什么?我们根据这十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国内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的分析归纳,可以从时间线上看出这些矛盾和问题的突出表现和演化历程。

2012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述为:“我国发展仍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并存,金融领域存在潜在风险,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仍然突出。”201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述为:“经济运行存在下行压力,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保障粮食安全难度加大,宏观债务水平持续上升,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恶化、食品药品质量堪忧、社会治安状况不佳等突出问题仍没有缓解。”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述为:“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阵痛显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部分经济风险显现。”201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述为:“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和国内外条件变化,经济发展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化解。”2016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述为:“我国经济运行仍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金融风险有所积聚,部分地区困难增多等。”201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述为:“按照党的十九大的要求,今后3年要重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2018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述为:“要看到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这些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既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既有周期性的也有结构性的。”201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述为:“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202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述为:“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明年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202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述为:“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2022年4月中央政治局分析一季度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时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导致风险挑战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

纵览新时代这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虽然每一年每一阶段重点不同表现不同,但可以看出,结构性问题始终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症结,叠加周期性、体制性、外部变化冲击和突发公共事件扰动因素,致使这些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增大、发展动力不足、区域行业城乡差距拉大、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经济风险多发等,归根结底就在于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制约。

习近平总书记这十年来始终强调创新发展是第一动力。只有依靠创新才能实现科技强国,打破核心基础“卡脖子”问题,在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中确保我国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问题,并着力“四个面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努力打造我国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始终强调要打破地方和部门割据,畅通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区域、行业、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始终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将生态环境治理作为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和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深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始终强调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中国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不断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营造新的国际合作竞争优势,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始终强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好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在共建共享共治中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因为新发展理念回答的是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与习近平经济思想系统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根本立场、根本动力、战略举措、工作方法等基本问题相呼应,在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思想路线上内涵相一致,所以新发展理念既是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思想指引,也是具体的工作要求。

二是深刻把握规律性认识,不断夯实政治制度优势。规律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依据、改造世界的遵循。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这些规律性认识构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重要的方法论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总结,形成了“七个坚持”的规律性认识,党的十九大之后的5年,在前期认识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发展环境变化,进一步总结和深化。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一年来,我们在实践中深化了对做好新形势下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发挥掌舵领航作用;必须从长期大势认识当前形势,认清我国长期向好发展前景;必须精准把握宏观调控的度,主动预调微调、强化政策协同;必须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有针对性主动引导市场预期;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全局工作强大合力。”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在工作中,我们形成一些重要认识:必须科学稳健把握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贯穿于宏观调控全过程;必须从系统论出发优化经济治理方式,加强全局观念,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必须善于通过改革破除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激活蛰伏的发展潜能,让各类市场主体在科技创新和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第一线奋勇拼搏;必须强化风险意识,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我们深化了对在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党中央权威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制度优势是形成共克时艰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在应对风险挑战的实践中,我们进一步积累了对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即“四个必须”(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坚持系统观念)。2022年“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代表委员审议时进一步提出“五个必由之路”和“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其中一样蕴含着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

提炼这些规律性认识的思想结晶,起引领作用的就是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已经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做好经济工作的独特的优势所在、关键所在、根本所在。从现代国家治理角度来认识党的领导,是其他市场经济国家不具有的制度优势。这一点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应对各种外部风险挑战上做出了有力证明。

起支撑作用的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场。这既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落脚点,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人民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改革发展成果只有为人民共享,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只有在发展的基础上汇聚起亿万人民创造历史的磅礴力量,才能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起指导作用的就是坚持正确策略和方法,这是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方法论。党的十八大以来至今的十年,每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要正确处理好稳和进的辩证关系,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强调坚持系统观念,经济工作要着眼于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型布局、整体性推进,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的统一;还要树立底线思维,更加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近十年来,我们应对中美贸易摩擦、金融市场风险、新冠疫情冲击等,能在危机中育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就是执行正确策略的结果。只有始终把握历史的主动,才能牢牢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三是实施国家发展重大战略,以正确战略循序实现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1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是从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判断和决策。”“要善于进行战略思维,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一百年来,党总是能够在重大历史关头从战略上认识、分析、判断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制定正确的政治战略策略,这是党战胜无数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有力保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发展实际,通过编制五年发展规划和中长期规划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实现了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又一个阶段性战略目标。这也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们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不懈努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确立了现代化发展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部署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建设全面现代化国家奠定了扎实基础,现在我们又踏上了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新征程。我们就要立足新发展阶段,面对更加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实现一个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推进,比如,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扩大内需战略、强大市场战略、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促进共同富裕发展战略,等等,并要为实现既定战略目标和解决突出问题而不断进行战略调整和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实施正确的行动策略。

战略和策略又是辩证统一的,这里最重要的就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科学制定和策略性把握。近些年,面对外部冲击,我们灵活调整经济政策,实施逆周期调节和跨周期调节,注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就业政策等协调配套,统筹消费、投资、进出口政策相互促进,自觉把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始终保持政策的工具箱储备充足,并能有效把握政策出台节奏、力度、效度,为存量调整和增量补给留出余地、腾出空间。

四、习近平经济思想对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怎么干”做出了鲜明回答

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核心点就是要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高质量发展。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此后的几年,高质量发展一直是经济工作的主题。进入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其落脚点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何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就是“怎么干”的问题,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此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分析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中的消费需求新变化时就指出,“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因此,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要“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开始强调,要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做好经济工作的一条主线。

而要使供求关系在新的水平上实现均衡,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这个推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的主要力量。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列在新发展理念的首位,强调“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只有抓住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不断推进科技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乃至文化创新,才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经济潜在增长率,牢牢掌握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二是坚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打通经济运行的各种堵点淤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动荡的国际经济环境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从根本上说,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抉择,也是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地缘政治局势震荡,非传统安全风险加速集聚,“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多发频发,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比如,金融、债务、房地产等领域长期积累的矛盾问题凸显,平台公司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资本无序扩张等新问题也不断涌现,如何引导资本健康发展,防范由此产生的各种问题或衍生风险引发经济波动引人关注和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要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这一方面,要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把安全发展贯穿到经济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坚持底线思维,时时防止各类“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发生。当前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要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与动态平衡。另一方面,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依托国内大市场优势,加快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以做强做大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坚实支撑主动应对和战胜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同时,要实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着力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不断推动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从而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三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不断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活力。4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证明,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正确处理政府、市场、企业、社会的关系,做到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互促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发表一系列重要论断和思想,核心就是要把改革推向深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为“决定性作用”并强调了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将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位一体”共同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就非常明确地表明:我们要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充分调动一切市场经济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为形成一个公平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大市场畅通一切要素流动,要让劳动、资本、技术、数据、土地等一切生产要素的潜能和活力充分迸发和涌流,同时要继续大力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制度化地推进国家经济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向广度和深度进军,持续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活力。

四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

2012年11月,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要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的《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文章中更深刻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他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只有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起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分配结构,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总的来说,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里我国经济在实践中渐进形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立场、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紧密结合中国发展实践,汲取各类经济学的有益智慧,做出了大量原创性的理论贡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彰显出真理的伟力,为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做出了有益探索。

实践在不断发展,理论自然也要与时俱进。当前我国已经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起点上。与此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就此,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面临着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广大经济战线的理论工作者要学思践悟习近平经济思想,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不断做出学术贡献和智力支撑。

[1] Bouscasse Paul, Nakamura Emi and Steinsson Jón, “When Did Growth Begin? New Estimates of Productivity Growth in England from 1250 to 1870”, NBER Working Paper , 2021, No. w28623. oSebIS2kTaB/2Ct8gLr1bmjx9K5WsRZUZphmuKvfqdXpL7OgtIb4MKG3tcFL7c7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