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牢牢把握经济建设中心地位

丁茂战

【导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面对一系列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影响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大势,科学把握我们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最根本的是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经济工作便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要紧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任务,努力完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使命。


一代有一代人的环境,一代有一代人的使命。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临全新的发展环境,我们既拥有了守护战略机遇期的强大国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的,“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

从国际看,我国正遭遇一些西方国家全方位的战略围堵。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2014年,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数据,按照购买力平价指数计算,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经济是基础,是世界权力格局演进中的主要因素。中国快速崛起成为全球演进中的最大变量,世界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美国绝不会坐视和容忍中国的超越。奥巴马政府实施“亚洲再平衡战略”并重新“组群”,意在实施对华围堵,遏制和打压我国发展。特朗普上任以后,美国政府事实上公开宣示,中国已经取代俄罗斯成为美国最大战略对手,由此展开了全方位、赤裸裸的对华围堵。拜登政府施政以来,对华围堵与前任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遭遇发展方式由中低端跃升中高端、“换道”才能持续发展的挑战。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00多亿,农民占全部人口比例超过80%,绝大部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按照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人均GDP当年只有156美元,美国是中国的67.9倍;中国此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走过了200多年工业化进程。在这样的生产力水平上开始改革开放和工业化进程,我国经济只能走要素驱动、规模扩张、外延增长的道路,只能通过引进模仿来承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低端产能。经过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人民群众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生活迈进。新时代的中国现代化建设,资源环境已经无法承载传统发展方式,通过引进模仿、粗放发展的通道已基本堵塞。传统的要素驱动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中国经济进入发展方式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即只有“换道”才能继续发展的时代。

从当前看,我国现代化建设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树欲静而风不止。我国的经济转轨发展还在路上,对美斗争还在持续,新冠肺炎疫情何去何从仍然充满变数;2022年2月爆发的乌克兰危机,给世界格局演变增添了新的巨大不确定性因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由2012年的50多万亿增长到2021年的110多万亿。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按照美元现价计算,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对美国的比重已经由2012年的52.63%上升到2021年的77%左右。我国综合国力由此得到大幅度跃升,为我们发展提供了更加强大的物质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大势,科学把握我们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面对“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最根本的是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要紧紧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任务,努力完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使命。

一、牢牢把握经济建设中心地位,始终把量的合理增长与质的稳步提升结合起来

经济是基础,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实现财富增值、持续“做大蛋糕”是贯穿人类发展始终的一条主线。

(一)要始终把量的合理增长与质的稳步提升结合起来

增长要靠转型提供动力,转型要靠增长提供保障。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我国生产力水平、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还有较大差距,内需空间无限。要注重加大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对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稳步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水平。要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战略,着力推进已经转移城镇工作居住的农民转化成在城镇有户籍、享受同等公共服务的城镇居民,尤其是要加大对老旧小区提升改造,持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居环境,提升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要稳步推进农村村落结构调整,这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绕不过去的战略任务。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80%,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时的农村人口比重将下降到30%以下。农村人口规模的大幅下降,必然需要重组农村村落结构。要抓紧进行规划布局,如保留的、改造的、新建的、转换其他用途的村子有哪些,如何围绕新村落结构进行路网、水网、电网、信息网等公共基础设施布局,如何建设能够留住乡愁、传承厚重历史文化、享有绿水青山的人居环境。这既是农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战略支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新时代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特征,对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做出了系统布局,各大战略已经取得初步实施成效。要坚持一张蓝图画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在推进区域现代化进程中不断释放内需潜力。

(二)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对美超越成为可能

1894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一,由此开启了世界权力中心由欧洲向北美转移的大门。又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权力格局重组,美国稳稳坐上了世界第一霸主的位置。“二战”结束以后,苏联曾一度发起对美国霸权地位的挑战,但最终失败。美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第一的位置上已经持续100多年,综合国力世界第一也近百年,因此获得了巨大霸权红利。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追赶势头和GDP对美占比,都是“二战”以来美国未曾遇到过的。因此,我国的现代化事业面临多重压力和挑战。要么把经济增长速度减下来,放缓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要么实施反围堵、反遏制,继续保持经济增长势头,持续缩短中美两国经济总量的差距,最终实现GDP对美超越,促使美国对华战略由战略主动转变为战略均势。

(三)我国还有巨大的后发比较优势和强大的发展潜力

2021年,我国人均GDP为12552美元,已经接近跨入高收入国家门槛。但美国人均GDP接近7万美元,是中国的5.5倍。就是说,美国的人均劳动生产率水平是中国的5倍多。落后意味着发展潜力与后发优势。这种比较优势上的差距在国内也明显存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差距还比较大。均衡发展、梯度转移将带来巨大红利。与此同时,我国正在迈向高质量发展轨道,持续快速发展积累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体量大、回旋余地广,又有超大规模市场,我国经济具有强大的韧性和活力,创新红利、体制红利将持续释放。尤其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因此,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对美超越是完全有可能的。

二、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

我国经济已经发展到必须转型才能增长的新阶段。没有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没有“第一步”即203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番的可能,更没有可能完成“第二步”即2050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实现到2035年由中低端增长方式到中高端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任务。新旧发展方式是否转轨到位,关键看创新是否取代要素成为驱动发展的主导因素。目前,要素驱动和创新驱动的转换正处于胶着状态、攻坚阶段。要保持战略定力,确保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候,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现代化经济发展方式基本形成。

(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经济发展是在供给和需求动态均衡中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需求和供给关系中,有时需求占主导地位,有时供给占主导地位。改革开放后,我们首先面对的是温饱问题,需求大于供给是常态。我国加入WTO以后,在强大需求牵引下,产能得到了迅速的扩张,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的中低产能全面过剩,由此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效率损失。而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生活品质提高,人民群众的需求不断增长。我国总需求、总供给严重错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及时做出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决策。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扩大中高端供给、由供给决定需求的新发展阶段。要继续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进能源革命,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化发展,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大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全面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着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积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完善科技评价机制,优化科技奖励项目。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研发投入,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对基础前沿研究支持。

(三)打赢市场化改革攻坚战

市场主体是选择创新发展、自动淘汰落后产能,还是抱着要素驱动的老办法、继续生产过剩产品,关键取决于市场的体制环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创新,创新驱动的背后是制度驱动。价格机制配置资源、市场环境一视同仁,这是实现转型发展的前提条件。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国的“放管服”改革也持续深化,但一视同仁的公平市场环境并没有完善起来,“玻璃门”“旋转门”仍然存在。要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特别要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进能源、铁路、电信、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要继续加大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力度,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法律环境和政策体系。努力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继续放宽准入限制。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积极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十分清晰,当前市场运行中面临的问题也十分清晰,关键是要按照党中央的改革布局,保持改革定力,持之以恒抓好各项改革的落实。

三、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新时代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是社会深刻变革的过程,同时又面临着日趋严峻、充满不确定的国际环境。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必须认真总结汲取国内外各种经验教训,坚持预防为主、守住底线,特别要抓住那些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全局的重要领域,未雨绸缪,系统布局,确保能够有效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挑战。

(一)确保粮食供给安全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供养着世界近1/5的人口,这是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悠悠大事。不能把中国人吃饭问题寄托在国际市场。要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原则。要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优化产区和品种布局,确保粮食年产量在1.3万亿斤以上,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范占补平衡制度安排,推进撂荒地利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努力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解决粮食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要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以创新链建设为抓手推动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二)确保产业链安全

经济是一个循环过程。产业链安全畅通是经济安全运行的前提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要把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要对重点行业产业链供应链进行系统梳理,摸清薄弱环节、找准风险点,分行业做好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要拉长长板,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锻造一些“杀手锏”技术,持续增强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通信设备等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提升产业质量,拉紧国际产业链对我国的依存关系,形成对外方人为断供的强有力反制和威慑能力。补齐短板,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的问题,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力争重要产品和供应渠道都至少有一个替代来源,形成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在关键时刻可以做到自我循环,确保在极端情况下经济正常运转。要采取有力措施提高企业根植性,促进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即使向外转移也要想方设法把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

(三)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坚持立足国内、补齐短板、多元保障、强化储备,完善产供储销体系,增强能源持续稳定供应和风险管控能力,实现煤炭供应安全兜底,油气核心需求依靠自保,电力供应稳定可靠。要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进一步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的转变。要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保持原油和天然气稳产增产,做好煤制油气战略基地规划布局和管控。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努力形成煤、油、气、核、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要推动能源技术革命,紧跟国际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以绿色低碳为方向,分类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延长产业链,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的增长点。要推动能源体制革命,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要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

(四)确保财政金融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在金融领域,互联网金融无序发展问题依然存在,影子银行高息揽储和放贷现象时有发生,借债人非理性扩张、过度依赖金融杠杆,新冠肺炎疫情扩大了市场的坏账面,经济周期性变化带来的不确定,监管能力和制度缺陷导致对金融机构公司治理问题失察,这些都增加了金融领域的风险。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必须始终警钟长鸣。必须加强金融法治建设,特别要压实地方、金融监管、行业主管等各方责任,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不断完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特别是要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在财政领域,主要是税收结构、收支结构积弊太深,特别是地方政府收支困难较大,地方债底数仍然不清、隐藏较大风险,必须改革税收结构、收支结构,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建立起基本现代化的财税体制。

(五)确保房地产市场安全

房改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配套制度没有及时跟进、纠偏力度不够,导致房价上涨过快,大多数二三四线城市商品房供给偏多,更主要的是积累了巨大风险。房地产成为不能有风吹草动的经济支柱,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绑架了财政金融。2021年,土地出让金和涉及房地产的五项税收占地方财政全口径收入的比重高达53.37%。2021年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住房贷款占其人民币贷款总额的比重高达53.89%。2021年以来,房地产发展下行态势明显,部分房企风险暴露,今年以来土地出让收益大幅下降,这些已经给金融和地方政府财政带来一定的困难和风险。房地产问题是20多年积累下来的,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彻底解决。消除房地产领域风险,拖不得也急不得。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化解风险和保持健康发展的两手都要硬。目前,因城施策、地方负责的举措属于临时性的治标办法,要下决心用十年左右的时间,通过税收制度和住房供给结构的调整逐步释放房地产领域的风险,形成健康可持续的房地产发展新生态。

党的二十大之后的未来5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从党的十二大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至关重要。经济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中心,是我们党首先要做好的重要工作。必须根据党的二十大的现代化布局安排,着力统筹好经济发展中的增长、转型和安全的关系,持续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保持健康发展势头,力争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实现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根本性转变,完成基本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提供扎实基础和充分条件。 O06ipxHED7YmOSWsjwjCDWY12O4SJRkCfrQrd/v/Vt4LMYoKJ3rH2JpCy34KNBl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