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正婚礼

(一)民国时期正婚礼

呼兰一带汉族迎亲时,男方家距离女方家远的,多数在晾轿日先去女方家。古代婚礼以黄昏举行礼仪为名,故称“昏礼”。新郎进门后,先拜女方家祖谱,其次拜见女方尊长亲属。新郎走时,新娘梳双髻,穿红色棉衣,头盖红头巾,乘车跟随。到男方家后,新郎先进门,新娘被关在门外,过一段时间才能进入,称为“憋性”,意为使新娘性格柔顺。院中设香案,上面放置香斗,斗里放弓箭、秤锤。新娘下轿后,肩上挂铜镜,手中持宝瓶壶,娶亲、送亲的两位女傧相将新娘扶到香案前,使新娘与新郎向北并立。新郎拈香烧纸,俗称“烧喜纸”,新娘站立于旁,新郎再拜稽首,即为“拜天地”。接着进洞房,在洞房的门槛上覆盖一套马鞍,新郎踩过去后,手持秤杆揭开新娘的盖头巾,接着,新娘也要踩过马鞍。用马鞍、秤杆,是其与安子、赶子同音。进入洞房后,新娘向当天的福神方位坐,称为“坐福”。新人同饮用红线绑在一起的双杯酒,称为“喝交杯酒”,一同吃饺子,称为“吃子孙饺子”。之后,新娘换发更衣,随新郎一起拜灶、拜祖,再按长辈顺序拜亲戚。年长的人受拜,必赐予新人钱财或饰品,称为“上拜”。男方家用酒食宴请宾客,旧礼新郎多按席跪拜,后来多行鞠躬礼,称为“拜席”。

双城一带正婚礼日,女方家里宴请亲友邻里,宾客到后,必以银、物相赠,称为“助妆”,又称“添箱”。新郎根据吉时,多在天还没亮时行亲迎礼,到了女方家或新娘寓所,稍作停留并饮水,等待新娘换装。新娘换好后,上彩车随新郎的素车同行,途中如遇到井、石、墓、庙,都用红毡遮蔽。女方家来人相送,称为“送亲”。到男方家后,进了门,让新娘用大火盆烤手,用宝瓶盛米,让两名年轻女子交替递给新娘,再用红头巾给新娘盖头,给新娘胸前挂上铜镜子,然后扶新娘下车。庭院中摆的桌子,称为“天地桌”,上面放置香烛、供品,并把弓箭和秤立在斗中。新娘踏着红毡走到桌前,和新郎一起拜,称为“拜天地”。地上的红毡铺到寝室,新郎顺着红毡往前走,新娘跟随,在房门口放置马鞍,等新娘跨过,这时新郎揭去新娘的头巾,扔到屋顶上,接着新人进入寝室上炕,面向吉方坐下,称为“坐福”。之后,新娘上妆,与新郎行合卺礼,并吃俗称的“子孙饺子”。随后,新人们出去接受宾客的祝贺。晨宴,称为“下马席”。晨宴之后,新人拜见祖先、灶神,接着拜父母、长辈,称为“分大小”,最后拜亲友,都行叩头礼。正午,新娘家亲戚(称为“新亲”)到男方家,男方准备酒席宴请,有鼓乐队助兴,也有的不准备酒席,而准备银钱、饰物等,称为“管大饭”。前来道贺的客人都送钱财给新郎家,称为“上礼”,也有集资送匾联及彩幛等祝贺的。宾客到后,吹鼓手吹号告诉主人,主人出来迎接。午宴被称为“正席”,与其他宴席相比,特别丰盛。多数宾客都到齐后,主人按桌敬酒,称为“安杯”,新郎向众宾客行礼,称为“拜席”。晚上,新人吃汤饼,称为“吃宽心面”。新娘在这天不准小便,否则别人笑她没有福气。

依安一带结婚日这天,男方家准备彩轿或彩车到女方家迎亲。新娘用红布盖着头脸,由亲戚抱到轿内,下轿时有人搀扶。男方家院中设方桌,上面放斗,备有香烛、酒醴等。将新娘搀扶到桌子右面,新郎在桌前,向南边跪拜,称为“拜天地”。礼仪完毕,搀新人进入房间坐在床上,俗称“坐福”。晚饭时,男方家里准备一桌酒席,请新郎和新娘一起参加宴席,俗称 “吃独桌”。送亲人离去后,新娘理发更衣,下炕见男方家人和宾客。

宾县一带婚礼当日,男方准备两顶花轿,有的用车做彩车,敲锣鼓吹前往女方家迎娶,队伍前面是对子马,有的八对,有的十二对,也有的新郎在家等候新娘。途中如遇到庙、石、井、墓,都用红毡遮盖住。新娘进门后,朝向吉方下轿,头盖红头巾,胸前悬挂铜镜子,站到香案的左边。案上放置一把弓、三支箭,与秤杆一起插入斗内。新娘站立,新郎跪拜,俗称“拜天地”。地上用红毡覆盖。新娘进房时,双手携带宝瓶,瓶内装着粳米或五谷。新房门槛上放置马鞍,新娘跨过去,进入房间。新郎用秤杆揭开新娘头上的红头巾,然后坐帐举行合卺礼。这一天,男方家里设宴宴请客人,女方家里的亲戚也要参加,俗称“管饭”。早宴结束,新郎和新娘先拜灶、拜祖先、拜媒人,然后拜女方家亲属,接着拜男方家亲属,最后拜见公婆,称为“分大小”,宴会结束,宾客离开。晚上新人吃面,此面称为“宽心面”。

肇州一带迎亲这天,新郎骑马迎亲,前导是鼓乐队,其次是排马、顶马,以艳丽为贵,到女方家后,有女方同辈出来,引导新郎入席。结束后,新郎骑马前行。送亲的队伍,男女多的有几十人,少的也有四人、六人。新娘进门后,夫妇面向北方叩拜,称为“拜天地”。依安一带的婚礼,晚上吃饭的时候,男方家里准备一桌酒席,请新郎和新娘一起吃,俗称“吃独桌”。拜泉一带用红巾蒙面,称为“袱子”,穿红色衣服,称为“拉草衣裳”,女方站在右边,男方在左边跪拜,称为“拜天地”。

绥滨一带正日这一天,新郎要在娶亲婆等多人陪同下,披着红,戴着花,骑着对子马,带着花轿(或用马车搭的轿车)到女方家接亲。新郎到女方家,岳父母要给改口钱,同时要分别给娶亲人中的压轿的和小孩儿压包钱。新娘在象征性地梳洗之后,“抓了福钱”就辞别父母上轿。新娘到男方家后,要等一会儿才能下轿,称为“憋性”。夫妻二人要在天地桌前叩头,一起“拜天地”。二人脚踩红毡前行,进房门时,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的蒙头红布,新娘大步跨过门槛上放的马鞍子,进入洞房,踏高粱袋上炕。之后,新娘先把腋下所夹的“宝瓶壶”放在窗台上,然后面朝里坐在炕上预先放好的一把斧子上,取“一斧(福)压百祸”之意,谓之“坐福”。此时娘家人要在洞房内给新娘挂帐子、叠被。男方家要赏给挂帐叠被者“喜庆钱”。接着是“管饭”仪式。先是“管小饭”,即在鼓乐声中由小舅子陪新郎吃“子孙饺子”。这种饺子是由送亲的小姨子等包制,形状甚小,以红糖为馅。吃这饺子意在让新郎对新娘“嘴甜”。饺子中还要混杂几个馅内夹有硬币和灰炭的,如新郎吃到包有硬币的,象征婚后钱充足;吃到夹炭馅的,就预示着新郎是“黑心肠”,以后要变心。“管小饭”后二十分钟左右,又有“管大饭”仪式,也是在鼓乐声中,由一妻弟陪新郎吃酒宴。开筵前新郎要在女方家来送亲的长辈给了“开口钱”后,方开口吃饭菜。两次“管饭”,男方家都给吹鼓手赏钱。之后,前来祝贺的亲友入席,此时新郎要给女方送亲者敬酒“拜席”。送亲车走后,新娘结束坐福,再由小叔子或小姑子拽一把、打一拳后下炕。然后新娘按“先亲友、后家人,先大辈、后小辈”的顺序敬烟。迷信认为第一个接受敬烟者会影响新婚夫妇及其子女的命运,因此,必须先选亲友中年高、辈大、相貌端正、性格和善、妻室儿女俱全的人。亲属中凡受敬烟的,都要根据自家经济情况和与男方家交往的亲疏情况,给新娘“点烟钱”。新婚之夜有闹洞房之说,新娘的小叔子、小姑子、大伯嫂、大姑姐、小叔公、小婶婆以及亲友乡邻中相应辈分的,都可到洞房中与新婚夫妇嬉笑打闹一阵,但缺爹少娘、无儿无女者及寡妇不能进洞房。闹洞房后,亲属要给新郎、新娘做宽心面吃,一般是面条里面再放几个小饺子。

贫困家庭结婚形式就简单多了,甚至有的人家稍大一点儿的童养媳在年三十晚间同丈夫一起给灶王爷磕头,把头发绾成髻,给公公、婆婆叩头并改口叫“爹”叫“妈”,就算“上头”结婚了。还有个别寡妇为招夫养子,经人撮合同单身汉搭伙做夫妻。

通河一带结婚隆重、烦琐,迷信色彩浓厚。男女双方定亲后,由男方家择日迎娶,举行结婚典礼。迎亲之日,男方抬彩轿前往女方家迎娶,在鼓乐的引导下,接新娘至男方家。新娘下轿蒙红布,俗称“盖头”,履红毡(新娘下轿,脚不沾地,意为吉利),到香案前,先跪拜天地,再向父母、亲友行礼,由伴娘引入洞房,由新郎将红布揭去。新娘端坐炕上,称为“坐福”。之后,由迎亲婆为其更衣、梳妆,用线绞去脸上的汗毛,称“开脸”,至此就算新媳妇了。接着吃“合卺酒”,俗称“管饭”。然后在鼓乐引导下,到亲友席前敬酒,名为“拜席”。宴后,结婚仪式结束。

泰来一带结婚那天,新郎在前,首先进家门,新娘由迎亲的妇女们扶着下轿,新郎、新娘由娶亲婆陪伴,走到摆好的天地桌前拜天地,然后男女共入洞房,新郎向西、新娘向东而坐,叫“坐福”。之后,设酒宴招待亲朋好友,人人赠送礼钱。新郎、新娘在喜宴上相对饮酒,叫作“合卺”。

嫩江一带汉族迎娶之日,新郎披红戴花骑马率队迎娶,给新娘单备喜轿(车),还要给女方家带“离娘肉”。新娘穿红袄、头蒙红布。娶亲队伍返回男方家时,要燃放鞭炮,新郎要给压轿(车)男孩儿“压轿钱”,而后新娘才能下轿(车)。新娘进门时要撒五谷杂粮,跨马鞍子(喻“安子”意)。此后拜天地,由新郎用杆揭去新娘蒙头布,俗称“挑盖头”。之后,入洞房。入洞房后,新娘要“坐福”。然后,新人喝交杯酒、吃子孙饺子,点长寿灯、吃长寿面,众人可以闹洞房,临睡前由姐姐铺炕,才能安歇。

肇源境内汉族婚礼之日,天未亮就列仪仗,去女方家迎亲。女方设茶、果品款待新郎。新娘穿上大红棉袄和棉裤后(不分冬夏)上轿同往,迎娶途中如遇另外的娶亲者,新郎之间必互换物品。路遇庙宇、坟墓、水井等都要以红毡遮障。轿车进院后新娘有的用衣服兜个斧子,取“福”之意,由送亲者扶下轿车,在火盆上烤手或跨越。新娘手持宝瓶,胸挂铜镜,用红巾遮盖头面。天地桌上置香炉、蜡烛、供品、弓箭、斗、秤等物,新人到桌前一同“拜天地”,拜后入新房,又称“入洞房”。洞房门槛上放马鞍和两串铜钱,新娘跨过后撤去,将铜钱搭在新郎肩上,门内有儿童一男一女分立左右,手持枣、栗子或五谷杂粮等物向新娘撒去。入洞房后,新郎揭去盖头藏于怀中,共同面对吉方“坐福”。之后,新娘梳洗、开脸,一般梳“撑子”或“京头”。接着与新郎共同进餐,称“配亲饭”“见面饭”。主食为“子孙饺子”。送亲者宴后入新房,新郎逐人鞠躬认亲,论资辈称呼,返回时,男方家送猪肉一块,称为“离娘肉”。这一晚为洞房花烛夜,新人吃宽心面,也有人“闹洞房”。

北安一带男婚女嫁均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正日子那天早晨,新娘上头后,新郎骑马,新娘坐轿,新娘的弟弟或侄子压轿(车),男方要给“压轿(车)钱”,送亲要有娶亲婆和送亲婆,这些人不仅属相不犯相,还要是丈夫、儿女都在的全科人。到男方家后,新娘下轿时要“憋性”,以使她的性格更温顺。新娘穿大红棉袄、棉裤,头上要蒙上蒙头红。到了寅时或卯时,新郎、新娘在摆好的天地桌前拜天地。拜完天地,由新郎把蒙头红揭下来。然后,新娘抱个斧子,脚踏红毡走向新房。新房门槛上放个马鞍子,“斧”谐音“福”,“鞍”谐音“安”,意思是一福压百祸,平平安安。然后新娘上炕坐福,坐到娘家客走。新娘下地后给男方的亲友装烟、敬酒,亲友要给压腰钱、装烟钱。晚间入洞房前要由小姑子给放铺盖,里面放上花生、枣、栗子,意思是早立子,还要男女花着生。

杜尔伯特境内汉族结婚吉日,太阳还没出来时,新娘身穿红裤子、红袄、红绣花鞋,盖蒙头红巾,由哥哥或叔叔抱上轿车,迎亲队伍即往回返,沿途遇见庙宇、坟地、水井要用红布遮轿车头,避免“邪气”。迎亲队伍走后,女方家的送亲队伍也开始行动。送亲队伍的组成一般有“爹妈不送,姨不送,舅妈送一场病”之说,除此之外的亲友都可送亲。轿车停到男方大门口,新娘面向吉方下车,新郎、新娘踏着红毡走到天地桌前。天地桌上设一斗,斗中装红高粱,插一杆秤,斗面上贴“满斗焚香”大红字,燃起一炷高香。主婚人唱“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俗称“拜天地”。拜完天地后跨过门槛子上的马鞍进入洞房。入洞房前,围观的人可用五谷杂粮撒打新郎、新娘。入洞房后,新郎揭去新娘的蒙头红布,吃过“子孙饺子”,便离开洞房去接待别的亲友,新娘坐在炕上不能动,俗称“坐福”。当天大摆酒宴,必须是“八顶八”(八碟八碗),招待女方家送亲或送礼的老亲少友。酒宴结束后,女方送亲的人告辞,老亲少友也相继散去。

兰西一带正日子这天清晨,新郎骑着马带着轿去女方家,迎娶新娘,新娘吃罢离娘饭,蒙上红盖头,由哥哥抱上轿即动身走了。到了男方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新娘下轿,在天地桌前与新郎拜天地,之后新郎、新娘踏红毡走向新房。入洞房后,还有揭蒙头红、坐福、开脸、梳头、上拜、夫妻同吃“子孙饺子”“长寿面”等习俗。这一带提倡的“文明婚礼”,只操办一天,婚礼程序比较简单:新郎、新娘穿上租赁的礼服,向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行鞠躬礼。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新郎、新娘交换饰物(金戒指、手表之类);男女主婚人、介绍人讲话;来宾致祝词;新郎、新娘致答谢词等。礼成以后,以酒席款待。

五常境内汉族结婚当日,新郎披红戴花,由十几名青年盛装骑马相随,到女方家迎娶,女方家设宴款待,新娘红裤子绿袄,红绸遮面,由舅舅抱上轿,小孩儿压轿,“管饭”的陪送。花轿到门口,鼓乐喧天,鞭炮齐鸣,女傧相搀扶新娘下轿,走在红毡上,由红灯引路,在“天地桌”前,先拜“天地”,然后拜“二老双亲”,称“拜堂”,拜堂后新娘面对正南在炕上盘腿而坐,叫作“坐福”。当晚入“洞房”,新婚生活正式开始。

克山境内亲迎日,新郎披红戴花领彩轿、鼓乐队、男女傧相前往迎亲。迎亲队伍选年龄与新郎相仿者六人或八人,骑马前驱,称为“对子马”。至女方家稍作休息,女方家以酒宴招待,宴后,新娘头发梳为髻,身穿华丽衣服,头蒙红巾,由女傧相扶着(也有兄嫂扶的)登彩轿,与新郎同归。到新郎家门前,新娘未出轿时,先用五谷粮向其投掷,俗称“驱五鬼”。然后由女傧相扶其下彩轿。这时燃放鞭炮、鼓乐大作。二女童把各自手里装有五谷粮、外系红绳的宝瓶递给新娘,新娘踏红毡至放有香斗、一秤、一弓、一箭的天地桌前,新郎家长在桌前焚化喜纸,新郎、新娘并立向天地神及父母行三叩头礼,礼毕踏红毡入洞房。洞房门槛上放马鞍,新郎、新娘跨过,取“平安立子之意”。新郎为新娘揭去蒙头红巾,新娘上炕向福神方位而坐,称为“坐福”。然后给新娘梳妆改簪,叫作“上头式”或“开脸梳头式”。梳妆后行合卺礼。由男女童各一人陪新郎、新娘同桌吃“子孙饽饽”。食罢,新郎、新娘到祖先堂向公婆尊长和女方家的亲长行一跪三叩礼,各尊长赠以金钱、饰物等,称作“上拜”。男方家备酒席宴请新亲及来宾,亲友来宾赠以金钱、饰物等,叫作“上礼”。宴后,新郎与家长拱手立于门外送客。晚间,新郎、新娘同桌吃长寿面,取偕老之意。入夜,嫂子、小姑子、小叔子等亲友入新房与新郎、新娘说笑取乐,称为“闹洞房”。

甘南一带的婚仪比较烦琐,有娶亲(俗称“大娶”)、送亲(俗称“小娶”)之分。娶亲礼节繁多,大举宴客,广收亲友贺礼;送亲略简,也有不宴宾客,不接亲友贺礼,双方近亲到一起,男女双方拜过天地,婚礼即成。这种简略的婚礼多是贫苦阶层或处动乱荒年时举办。娶亲这一天称“正日子”或“拜天地”。当天起早,新娘催妆上轿,绾发髻,身着大红袄裤,头蒙红巾,由女方的叔伯、兄弟,有的是舅舅抱着上轿,娶亲婆坐帘外,女方和至亲家的幼童,一同乘轿,谓之“压轿”。新郎乘马先行,彩轿在后,返回男方家。喜轿后面由母家赠猪里脊肉一块,谓之“离娘肉”,喜轿后有女方家送亲车数辆,载陪嫁物品,随乘妇女有数名。喜轿只许向左转弯,轿前悬两面铜镜,象征照妖镜。路过寺庙或井,要用红毡遮掩等轿过去。路遇别家娶亲喜轿时双方要换一件小物,以示吉祥。喜轿到门前,暂不开门,谓之“憋性”,希望日后媳妇温顺。喜轿进院要停向吉方,庭前预设一案为“天地桌”,桌上置供器、供品,置一斗,内插一秤,喻星斗,象征天地,由新郎父亲或叔伯取筛箩扣置轿顶,象征吉意,然后到天地桌前烧化纸码,谓“烧喜纸”。轿前置高粱半袋,以备新娘踏之下轿用,意为步步登高。下轿前,由两名少女各持金属酒壶,内装高粱,用红纸包棉扎成尖顶,上前递给新人分持,称递“宝瓶壶”,再搀扶新娘出轿,新郎在前,新娘在后,在铺红毡的地上,缓步走到天地桌前,此时鼓乐齐奏,鞭炮齐鸣。新人跪拜天地、双双交拜,由男女傧相扶入室。门槛上预置马鞍一个,新人由上跨过,取步步平安之意。入门时,新郎要及时将新娘的蒙头红巾揭下抛至屋檐之上。入室后先到家堂前拜祖,然后拜公婆,改口叫“爹妈”,公婆赠以钱,谓之“改口钱”。礼成后入新房,同辈女亲属取两个酒盅,各注少量酒,新郎、新娘交杯饮,此即古礼“合卺”。后上床面向吉方并坐,称为“坐福”。男坐少顷便出室应酬宾客,新娘要坐一上午。娘家客走后,外宾散去,新娘盛妆出室款待近戚,由姑嫂或族中女辈长者引新娘依次拜见家族长幼,谓之“分大小”,近戚长辈还多有馈赠。最后是“入洞房”,有同辈青年闹洞房之俗。俗有一夜灯火长明,谓之“长命灯”,取夫妻白头偕老之意。

青冈一带结婚正日子,即为男方迎娶之日。女方家离男方家过远的,则在头一天将新娘和送亲人送至男方家附近的屯子,找一亲友家住下,叫作“打下处”,男方可来此迎娶。结婚吉时多在早晨。迎亲队列的先头是两面铜锣,其次是两盏提灯,以后是对子马,有两人或四人不等,再次是迎亲花轿以及迎亲人及吹鼓手等。迎亲回来,队列整齐,鸣锣开道,提灯前导,新郎骑马前行,新娘乘轿后随。送亲人以及娘家陪送的嫁妆,与新娘同车或在后车上。此时,男方家已在房门前摆好“天地桌”,桌上放斗一个,内装高粱,上插一杆秤,斗前放供品,烧香点烛。新娘下轿后,由人搀扶来到天地桌前与新郎并立,共同拜天地。然后,由新郎前导进入洞房。接着男方家大摆宴席,招待客人;客人遂以现钱或首饰、衣物等赠送,表示祝贺。晚上,有闹洞房之俗,很是热闹。

绥棱一带结婚正日,新娘身着红衣,脚穿绣花鞋,头梳坐髻,盖上蒙头红,由新娘的哥哥抱上轿车,谓之“抱轿”。轿车前坐一个新娘的弟弟或侄辈小男孩儿“压轿”,“娶亲婆”陪新娘坐在轿内。迎亲车为抢良辰吉时,通常要起大早。迎亲队列整齐,鸣锣开道,提灯前导,鼓乐声中,新郎骑马前行,新娘乘轿随后。到男方家后,新娘由伴娘与娶亲婆左右相挽,脚踏马鞍,走下轿车,“落头忙的”赏给压轿人钱,一帮姑娘到轿前,先让新娘抓一把“福钱”,再给新娘兜一把斧子,同时递给新郎、新娘每人一个内盛高粱、糊以红纸的“宝瓶壶”,两壶用红绒绳相连,新郎在前,新娘在后,红绳牵定,步上红毯,走到“天地桌”前。天地桌上放供品,焚香点烛,并放一个斗,内装高粱,上插一杆秤,放一面镜子。新人双双在天地桌前拜天地,然后由新郎导入洞房。入了洞房,双双面南坐在炕上“坐福”,坐完福,新郎下炕拜席。女方送亲姑娘用“离娘肉”包“子孙饺子”。男方家大摆宴席,款待宾客,叫“正席”。席后,新人“上拜”,吹鼓手高奏礼乐,两新人跪在红毯上,尊长按次序坐在摆好的座位上接受礼拜,受者要赏给新人钱、物。洞房花烛夜,要吃“长寿面”,还要找个有父母儿女的全命人给铺被,被里要放枣、栗子、葱和斧子,预示早立子,聪明有福。晚上闹洞房,和新人年岁相仿的同辈年轻人聚集在新房里,唱歌跳舞,非常热闹。

孙吴一带,满籍汉族结婚当天,新郎披红,骑高马,备彩车或花轿,还有同去迎亲的六人相陪。到女方家大门前时,不会马上让迎亲人进去,有年轻人阻拦要礼钱,迎亲的人从门缝塞入几个小红包,应付三四次就不再给了,这叫“柔和女性”。新郎走在前头,其余人鱼贯而入。新娘坐西炕上席。女方家称新郎为“新客”,新客入席不得说话,不得饮酒,女方家必须献钱数次后,新客才能说话饮酒,名为“见面礼”,也叫“开口钱”。席毕上轿或上车,这时新郎得向女方家西炕磕三个头,叫“谢亲”。女方送亲一男二女,车、轿到男方大门前,新娘要于吉时下轿。院内摆香案,由新郎父母拈香,新婚夫妇向父母行大礼,并拜天地,再入洞房。入洞房时,门槛上放一副马鞍,新娘要跨鞍而过,取“安子”之吉。洞房中,新娘要向家中福神的方位坐着,这叫“坐福”。这时新娘要上头,开脸,梳发式,坐帐子一天,三餐饭都由娘家人送。新婚夫妇一同吃的叫“官席”。晚上新郎、新娘同吃长寿面,同食饽饽,俗谓“子孙饽饽”。同房时必须有儿女双全的长辈在另一炕陪宿。

望奎一带结婚迎亲,也称“迎娶”,是男女结合之大仪,历来皆甚庄重。正期,也称“吉日”。这一天,新娘须先拜自家祖位,辞别父母,以待迎娶。男方家迎亲,以仪仗为前导,新郎骑马相从,花轿与鼓乐随后,列队至女方家。新娘以红布蒙头,兄长抱之上轿,其弟引新郎上马,女方侄儿或弟弟压轿。由男方给“压轿钱”,不四即八,即“四平”“八稳”。到家时,红毡铺地,新郎慢步其上,另设两名青年女傧相扶新娘下轿,步上红毡。再经过一番礼节,双双到天地牌位前拜堂。拜毕,才将新娘搀入新房,新郎摘下新娘的蒙头红布,迎接娘家亲戚,以上宾礼设宴招待,俗称“下马席”。新娘下炕,要由小叔子拉一把。伴随鼓乐,新婚夫妇行见尊长礼,俗称“上拜”。受礼者,各有所赐。席罢,送新亲出门,男方所有亲朋入席,新婚夫妇挨桌参谒,俗称“拜席”。晚间,新婚夫妇吃“宽心面”“子孙饺子”,饮“合卺酒”,接着入洞房,夜间还有在新人窗下“听房”取笑之俗。

东宁一带结婚吉日,迎亲队伍至女方家,女方家闭门不开,须鼓乐吹奏三遍才开门,俗称“憋性”。女方将迎亲队伍让进屋,摆上茶点,等候新娘上轿。同时鼓乐吹奏,新娘梳妆。上轿前给新娘蒙上红布叫“盖头”。新娘要由胞兄或叔叔家的兄弟抱上轿,叫“抱轿”。随新娘同去的有女方的四男四女或八男八女,叫“送亲”。迎亲回来后,新娘下轿,脚不能沾地,所以地上要铺红毡。新娘进门时要跨过马鞍。进屋后行拜堂礼。拜堂后,引新娘至洞房,由新郎用秤杆挑起盖头。之后,新娘坐在炕上叫“坐福”。然后由女方备席,鼓乐伴奏,新郎、新娘同桌吃饭,叫“管小饭”。饭前设礼桌,新郎、新娘向至亲长者磕头或鞠躬,叫“上拜”。然后开宴席,新郎逐桌向来宾敬酒。至宾客离去后,新娘才能下地自由活动。当天晚上,须由儿女双全的中年妇女给新房铺床,并在被窝里撒上枣和栗子,意为“早立子”。

萝北一带到了正日子,即娶亲这天,新郎的骑马队在前,压轿童坐在彩轿(也有在马车棚上扎彩轿的)里,随后是全命(有儿有女有男人)的娶亲婆、媒人、鼓乐手等人,一起到女方家去迎娶新媳妇。新郎在新娘家吃糕点、糖果。女方给压轿童压轿钱才能下轿车。新娘穿着大红袄、红裤、红鞋,头上蒙上“蒙脸红”,由娘家哥哥抱上彩轿。归途中,轿夫可以换人,但彩轿不能落地。轿子只能向里转,而不能向外转。当轿车到男方家门口时,一般都是在卯时,红毡(布)铺地,新郎在前,新娘由娶亲婆搀扶随后而行,行至院中摆设的天地桌前拜天地,一般都是叩首跪拜,后来也有行鞠躬礼的。当步入房间时,新郎转身将正在跨过事先放好马鞍子的门槛的新娘子的蒙脸红布揭开,再到家谱供桌前磕头跪拜祖宗后,双双进入洞房。新郎去接待客人,新娘上炕面向里“坐福”。坐福的时间愈长,福寿愈绵长。当新娘子梳妆打扮,上头绾发髻,穿戴好后,由姑婆,或婶婆,或嫂子带领为家中老人、亲朋好友装烟,接烟人给“点烟钱”。在宴席间,男方主人向各位亲友、来宾敬酒,表示谢意。新郎、新娘要向客人拜席,民国时期行磕头礼,民国末期行鞠躬礼。酒席的重心是娘家客人,厨房师傅为娘家客人增加两盘色好、味香、形美的敬菜,娘家人要给赏钱。娘家客人走前,要到新房对新娘嘱咐一番,内容主要是孝敬公婆、妯娌和睦、夫妻互敬、勤俭持家一类的话语,并向男方主人说姑娘不会办事,希望多加谅解等客套话。晚间在新房放一桌酒席,由婆婆和嫂子、小姑子、小叔子等陪吃,叫作吃“五大碗”。同辈人用一些诙谐话尽情取笑,叫作“闹洞房”。

漠河一带到了正日这一天,女方的送亲车一定要按已择定的时辰将新娘送到。男方家事先派人在路头街口探望,发现轿车后立即通告管事人,由懂礼节、能说会道者前去迎接,俗称“迎亲”“迎娶”。迎亲车到后,男方家有人将红毡铺在地上,由两名女性迎亲者将新娘搀下车,踏红毡,脚不沾地。这时,女方送亲人纷纷下车,男方家安排人将女方家陪嫁带的东西全部搬入新房。铺地红毡一般用两块,新娘踩一块倒一块。此时,新郎等待女方的弟弟来请,一同出去。院中摆一张天地桌,新郎出,向女方来宾三揖,然后由司仪扶新郎立于桌前左边,扶新娘立于桌前右边,接着开始主持典礼仪式。首先宣布新郎、新娘入席,此时鞭炮齐鸣,音乐伴奏,接着宣布女方来宾入席,男方来宾入席,男女双方主婚人入席。人员到齐后,双双朝天拜,称“拜天”,背而拜之,称“拜地”,拜天地均须三跪四拜,拜完天地,再拜堂,拜堂后才算正式成了亲,就是俗话说的拜堂成亲。拜堂后是新郎、新娘作揖交拜,交换纪念礼物。这种典礼方式,当地称为“先拜天地后拜堂”。典礼完毕,新郎、新娘双双入洞房,一些青年男女开始用事先备好的五彩粮,往新郎、新娘身上打。入洞房后,新郎、新娘双双同饮一杯酒,称“交杯酒”,旁边人祝吉利词,并将新郎、新娘的头互碰,称“夫妻结发”。“结发”后,有人端来放着一些金属币的木匣,让新郎、新娘各抓一把,以示婚后大富大贵。大礼仪过后,新郎出房,这时,不论男女老幼均可入房看新娘,并用戏谑语言引逗新娘发笑,如有人能把新娘逗笑,新娘便要往其嘴里塞一块喜糖,并且要说一句“就你嘴甜”。酒宴结束,客人退去。夜里洞房不准灭灯,房门不能关死,在就寝前有人前来闹洞房。

到了民国末期,拜泉一带城里人在结婚仪式上,逐渐改为所谓“文明结婚”,减少了一些迷信活动。在农村依然保留着旧式的传统仪式。在彩礼上,都把猪、酒、银子改成现钱。这笔钱多为新娘父母留下,不给女儿。“文明结婚”仪式简单,在公共场所(饭店)或自家院内举行。有一部分人家在饭店设置礼堂,请当地有名望的人充当证婚人,媒人为介绍人,男女家长为主婚人,依次在礼堂正面就座。伴随着音乐,新郎、新娘在男女傧相簇拥下并排走入礼堂。朋友们向他们抛彩色纸条,撒彩色纸片、纸花等表示祝贺。新郎、新娘并排立于证婚人的对面,两边的男女傧相陪同,首先由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接着新郎、新娘交换纪念品(多用首饰、手表之类),然后证婚人讲话,双方主婚人讲话,介绍人讲话,来宾致贺词,新郎、新娘致答谢词,也有的青年提出来要新郎、新娘介绍恋爱的经过。新郎、新娘向证婚人、主婚人、介绍人和全体来宾行三鞠躬礼,最后新郎、新娘互相行三鞠躬礼,结婚仪式完毕,接着大摆酒宴,晚上也要闹洞房。

这一时期,甘南一带迎娶新娘一般在结婚当日清晨,由男方家亲友来宾陪同新郎同乘自行车组成“车子队”赴女方家迎亲,新郎到女方家先拜谒岳父、岳母,同时改变称呼叫“爹妈”,岳父、岳母要赏“改口钱”,然后新郎偕新娘着盛装乘自行车到男方家。女方送亲的宾客也乘自行车运载“陪嫁物品”到男方家。新娘到家,进门要燃放鞭炮,用五谷粮掺彩纸屑向其抛撒,以表喜庆热闹,象征吉祥。新娘进门首先拜见公婆,按照新的习俗,此时媳妇要先给婆婆头上戴朵花,同时改口叫“妈”,这时婆婆也要给媳妇改口钱,并要按女方赠婿的金额增加一倍。然后喜宴开始,新郎、新娘要到席间敬酒,同时识长幼称谓。

宝清县迎娶之日,男方家备彩舆一乘,预邀迎亲女客一位,称“娶亲婆”,骑马者四位或八位,称“娶亲人”,与提灯童子两名一起引导新郎至女方家。如两家距离较远,由男方家设新娘寓所,赴寓所亲迎。鼓乐催妆,新娘登舆,新郎引导,女方家亲属携妆奁随行,称“送亲入门”。彩舆到男方家门口,由娶亲婆递宝瓶给新娘。新娘用红巾盖头,由娶亲婆扶下车,到中庭香案前与新郎同拜,称“拜天地”,也称“拜堂”。拜天地后,用红毡铺地,新郎前导,新娘跟随。抵寝室门前,新郎揭去红巾抛置屋上。新娘入室坐床,面向吉方,称“坐福”。男方家一家之主受贺后,设酒食款客。早席称“下马饭”,亲友送贺仪,称“上礼”,午宴称“开正席”,男方家家主出来让酒,新郎诣筵前向来宾行谢礼。席散,女方家亲属辞归,新夫妇拜谢送亲人。送亲人去后,再拜翁姑、尊长,并拜谢来宾。结婚之夜,引导新郎入新娘房间,小叔辈到洞房逗新娘,称“闹洞房”。

青冈一带结婚吉时多在早晨,迎亲队列的先头是两面铜锣,其次是两盏提灯,之后是对子马,有两人或四人的不等,再次是迎亲花轿以及迎亲人及吹鼓手等。迎亲回来,新郎骑马前行,新娘乘轿后随,送亲人以及娘家陪送的嫁妆,都在新娘同车或后车上,此时,男方家已在房门前摆好天地桌,桌上放斗一个,内装高粱,上插一杆秤,斗前放供品,烧香点烛。新娘下轿后,由人搀扶来到天地桌前与新郎并立,共同拜天地,然后,由新郎前导进入洞房。接着男方家大摆宴席,招待客人,客人赠送现款或首饰、衣物等表示祝贺。晚上,新郎、新娘同辈有闹洞房的习俗,夜深后才散去。

珠河一带婚礼当天,男方家设鼓乐,挂彩灯,贴喜联,用酒菜佳肴招待客人,准备一辆彩轿,邀请一位迎亲女客,四位乘马人,两名提灯笼的儿童,带领新郎到女方家。如果两家相距较远,男方家就近安排新娘寓所,新郎到寓所迎接。鼓乐响起,妆容画好,新娘在吉时登车,新郎在最前面。女方家的亲属携带嫁妆一同前往,称为“送亲”。到男方家,进门后,把彩车放置在庭前。到吉时,伴娘递宝瓶给新娘,用红头巾给新娘盖头,扶新娘下车到庭中香案前,使其和新郎同拜,称为“拜天地”。红毡铺地直到寝室,新郎走在前,新娘随后。到门前,新郎为新娘揭去红头巾,抛到屋顶上。进入新房后,新娘向着吉位坐在床上,称为“坐福”。接着,新娘梳头换装,主人接受亲友祝贺。

安达县正婚礼午夜皆起,先命鼓吹作乐,鸣锣侍候。为嫁女绾发作髻,名为“上装(妆)”。新娘周身均换新衣,外罩红色衣裳,称“上轿衣”,首则蒙以红巾,由女方的兄或叔辈抱之升舆,名为“抱轿”。女方的亲属,或乘或骑,随于轿后,称“送亲”。新郎则身披双红,乘马偕陪客先归,在庭前等待。轿车到大门时,由男方家亲长持竹筛扣于轿上,是何取意,不详,大概是驱除不祥。庭中设香案,上置装高粱的斗一面,斗上插有秤杆及天地牌位。先由新郎直系亲属拈香焚纸,俗称“烧喜纸”,后由两位妇女扶新娘下轿,与新郎面向北或向南同行跪拜礼,也有男跪拜、女站立的,因习俗各异,故不一致,俗称“拜天地”。这时,乐声大作,鞭炮齐鸣,喜气洋洋,颇觉热闹。拜罢天地,即引向洞房而行,有童女二人分别持宝瓶壶,递于新娘手中,并用串搭其肩上。男前女后,步于红毡之上,由扶(持)红毡的童男循环前递,名为“捣(倒)红毡”。行至堂屋门,则于门限上放马鞍一具,男女跨过,新郎遂用手持的秤杆将新娘的蒙头红巾挑去,掷于屋檐上,也有置于鞍上的。及至洞房内,床前置高粱一袋,踏之登床,称“步步登高”,意取吉祥。炕上铺以豆秸,新娘朝财神、喜神方位坐,之后,与新郎交杯饮酒,即古之合卺礼。接着新郎离开,新娘则请人梳发更装(妆),俗称“开脸”。装(妆)毕,下床拜灶,拜祖先,拜翁姑及尊长等,称为“分大小”。接着宴女方家送亲人于洞房内,称“管饭”,宴众亲友于他室,称“喝喜酒”。早餐称为“下马饭”,多用六碟、六碗,午餐称“正席”,必用八碟、八碗,用来表示丰盛,表达敬意。晚上,新夫妇同案,先食小饺子,名为“子孙饺子”,也有吃子孙饽饽的,后食盛馔,以五碗为限,俗称“吃五大碗”。

兰西一带结婚正日子这天清晨,新郎骑着马带着轿去女方家迎娶新娘,新娘吃罢离娘饭,蒙上蒙头红,由哥哥抱上轿即动身离开。到了男方家后,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新娘下轿。在天地桌前男女双方拜天地,之后新郎、新娘脚踏铺地红毡走向新房。入洞房后,还有揭蒙头红、坐福、开脸、梳头、上拜、夫妻同吃“子孙饺子”“长寿面”等习俗。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正婚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甘南一带流行文明结婚。结婚之日双方亲友聚在一起举行结婚典礼,设礼堂,由司仪主持仪式,男女傧相引新郎、新娘向证婚人、主婚人、男女来宾各行鞠躬谢礼;新郎、新娘互敬礼,交换饰物;由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主婚人致辞、来宾致祝词后即为结婚礼成。这种婚礼免去了迎娶、拜天地等许多杂俗,但设喜宴招待亲友、收受贺礼等仍同旧俗。文明结婚只在城镇、知识分子、公职人员中较为通行,而广大的农村旧俗未变。自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后,男女青年的结婚形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在结婚前须到当地政府婚姻登记部门登记,领取结婚证后方准结婚。结婚新房、家具、被服等物多由男方准备,公开索要彩礼的旧俗已不存在了,但转嫁到了购买高档用品上,而且范围逐年扩大,名目日渐繁多。1960年后的“四大件”为手表、自行车、收音机、缝纫机,1970年后发展为新的“四大件”:手表是显示星期日历的、自行车带冒烟的(轻骑或摩托)、缝纫机带码边的、收音机带唱片的。流行家具有立柜、写字台、沙发、茶几、酒柜等。1980年后盛行“六大件”,即手表、收录机、自行车、洗衣机、电风扇、彩色电视机,个别的还有电冰箱。流行家具更为现代化,包括组合柜、成套的沙发、有机玻璃茶几、厨房家用电器等。据有关调查资料统计,1960~1969年结婚费用平均为1000~1200元;1970~1979年,结婚费用平均为1300~1500元;1980~1985年,这个数字上升到5000~10000元。结婚日期一般都选在星期天、节假日,而且以“双日子”为最佳。

塔河一带婚礼正日,男方选定男女傧相,由能说会道的族内长辈或单位负责人领队,带着四斤肋条猪肉(离娘肉),四斤粉条,四棵大葱,四瓶酒等四合礼,坐红轿车前去迎娶新娘。女方备好酒菜、糖果招待迎亲队伍。当新郎、新娘和迎、送亲队伍回来后,新郎、新娘由男女傧相陪伴,在司仪的主持下举行简单的结婚仪式,拜父母、拜亲友,夫妻对拜,然后入洞房,同辈小叔子们用事先准备好的五谷杂粮撒打新娘,整个典礼结束。如男方不准备喜宴,新郎、新娘便给前来贺喜的亲朋好友和娘家送亲的亲友剥喜糖、点喜烟;如备宴宴请宾客,一对新人逐一敬酒,以示感谢。宴席结束,客人散去,小伙子和姑娘们前去闹洞房。

20世纪60年代后,孙吴一带婚礼仪式也呈现出时代特点。结婚当天,婚房的门窗贴大红“喜”字。新郎身着毛料西装,胸戴红花,一般都烫发。接亲有的用汽车,有的用自行车,农村多用马车。20世纪80年代后,也开始用汽车或其他机动车,汽车前皆挂大红花,披红布。一般在早上八九点钟去迎接新娘,去迎亲的人和娘家送亲的人加在一起应是双数。女方家不放鞭炮,用糖、烟、茶水招待来宾和迎亲者。新郎一进屋首先向女方父母敬礼,后面向新娘敬礼。临行前女方父母端出早就准备好的糕点给新婚夫妇吃,新婚夫妇吃完向老人敬礼告别,男方改口叫“爹妈”,女方父母给改口钱。新人双双携手上车,迎亲车到男方家,鞭炮齐鸣,人们把新郎、新娘簇拥进屋。有的女方家有压车的小孩儿,男方家给小红包后(钱数不等,少则五元,多则十元),小孩儿方下车。新婚夫妇进屋略休息片刻,举行典礼。一般都在院内放张桌子,来宾站在周围,新郎、新娘与证婚人、主婚人并排站在桌前。这时由司仪宣布典礼开始,奏乐曲,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接着由证婚人、主婚人讲话,新婚夫妇给来宾行礼,再相互敬礼,有的交换物品。典礼结束,亲朋好友一起被请到事先准备好的酒席前,按先娘家人后来宾的顺序就座,娘家客人坐上席,由男方家用美酒佳肴款待。席间新郎、新娘挨桌敬酒。宴席中厨师特地给娘家客人多上几道菜,这时娘家客人把准备好的小红包亲手给上菜者以表示对厨师的感谢。宴毕,先送娘家客,后送宾朋。晚上,姑娘、小伙子三五成群来闹洞房,让新婚夫妇表演即兴节目,主宾同时唱歌,有的举行舞会,直到半夜。这一时期,旅行结婚逐渐增多,旅行地点一般为哈尔滨、北京、南京、上海、杭州等。结婚随礼日益普遍,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多是随物,80年代以后随钱,钱数不等,少则几元,多则几十元,更甚者百元以上。 MI+GeAso2ibeulPE9Q+ZAile9T2CYeuv7I7bLV9qrs+GjhrEwcQgYVVq1iH8TzL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