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正婚礼

(一)民国时期正婚礼

民国初期,黑河市瑷珲一带部分汉族结婚迎亲的时候,新郎头戴帽子,身披红绸带,乘坐马车轿子。迎亲队伍中有陪亲人一人、娶亲婆一人,加上赶车、放炮、拿灯笼、带红毡的共六人,一同前往女方家。到大门口时,女方不让马上进去,而是先索要礼物,男方的陪亲人要上前对答;女方每次提要求,男方要从门缝塞入红包,红包内不超过两三枚小铜钱,应付了三四次后,就不再给红包了,而要坚持在门口等候。这时,院中年纪大的长辈让开门,年轻人才放行让男方进入。新娘到男方家后,也不让马上进门,而是等一会儿才让进入,据说这是使女性柔和之意。进门后,新郎走在前,陪亲人次之,坐在西炕上席,女方家都以新客称呼他们。新客通常不说话,入席后不喝酒,女方家须献上礼钱,新郎才开始谈笑饮酒,名为“见面礼”,也被称为“开口钱”。吃完饭后,新娘梳发髻,穿棉衣,外面穿红衫,头盖红巾上轿。上轿后,新郎与陪亲者向女方家西炕三叩头,称为“谢亲”。之后,新人一同乘轿,随行有送亲者一女两男。迎亲队伍到男方家门口后,于吉时下轿,送亲人进入并被男方家款待。新郎的父亲拈香行礼,新人敬拜天地。礼仪完毕,有人引导新人进入新房。新房门槛上放置一套马鞍,新郎手执戥杆站在门口,为新娘揭去红头巾。鞍子与安子同音,手执戥子,意为多子之意。新娘进入洞房后,朝向日福神所在方位“坐福”。接着,新娘开脸梳发。之后,夫妇同吃长寿面,坐帐。一日三餐,都是女方家送席,夫妻同用,称为“管饭”。当天晚上,新夫妇同吃饺子,俗称“子孙饽饽”。然后夫妇圆房,这时,一定要有儿女双全的长辈亲人陪宿。

民国中期,齐齐哈尔市讷河一带正婚礼日,或备肩舆,或结彩轿,新娘亲自到女方家迎亲,也有新郎在家等候的。舆轿途遇庙、石、井、墓,均用红毡遮挡。新娘入门,向吉方下轿,头盖红布,胸悬铜镜,立于香案之左。香案上设弓一、箭三,并有秤杆插在斗内。新娘立,新郎跪拜如仪,俗称“拜天地”。地上铺红毡,由命妇或处女二人领新娘入房,这时新娘两手携宝瓶,瓶中装有粳米或五谷。提前在门槛上设马鞍一具,新娘跨过。既入室,新郎用秤杆揭下新娘头上的红布,于是坐帐行合卺礼。这一天,男方家张筵宴客,包括女方家所来之人,早宴罢,新郎偕新娘行拜灶礼、谒祖礼。

绥化一带部分汉族婚礼这一天,新娘绾发髻,穿棉衣和红衫,头上盖红头巾,由叔伯兄弟抱上车。新郎先骑马或坐轿回去,在门前等待。新娘彩轿到门口时,要推迟很久才能进入,称为“扳性”。扳性,指先打压女方,使其性格更加柔顺。院中供香案,新郎父亲拈香完毕,两个送亲女傧相扶新娘下车,面向南方,与新郎拜天地,又称为“拜南斗”,也称为“拜老家”。拜完后,新郎带领新娘入洞房,旁边有两个女童举宝瓶,将铜镜搭在新娘肩上。到堂屋门口,在门槛上覆盖一套马鞍,新郎拿着秤杆站在洞房门口,为新娘揭去盖头巾,把盖头巾覆盖在马鞍上(鞍与安同音,取平安之意)。进入洞房后,新郎踏上炕,称为“步步登高”。坐定之后,新人轮流喝酒,名为“合卺”,也称“交杯”。喝完,向福神所在方向坐下,名为“坐福”。接着,新娘开脸梳发,夫妻同席吃长寿面。吃完饭,下床拜灶,拜祖宗和长辈,称为“分大小”。在洞房宴请女方家送亲人,名为“管饭”,在其他房间宴请宾客,名为“正席”。到了晚上,夫妇同吃饺子,称为“吃子孙饽饽”。

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一带在结婚之日,男方家张灯结彩备酒宴,款待宾客。由男方将新娘娶回家中,女方至男方家举行婚礼仪式。新郎、新娘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俗称“拜天地”,然后共入洞房。就寝前素有闹洞房之习。

黑河市瑷珲一带有的汉族结婚之日,新郎要披红戴花,并准备迎亲的喜车,同时有陪亲的一人,娶亲婆一人,加上赶车的、放炮的、提灯笼的、夹红毯子的,共六人,一同到女方家。到了女方门前,女方不会立即放其进去,必须要点儿礼物。这时陪亲的到前应付,女方每要一次,男方都要从门缝中送入一个小红纸包,里面包有小铜钱两三枚。照此三四次,不能再给,经院中岁数大的答应后,才开大门放入。到了房门,仍然索要礼物,照前办理,然后请进屋。进屋时,新郎在前,陪亲的在后,一起被让到西炕上席,这些人被称为“新客”。入席之后,新客不发言也不喝酒,女方家要献钱数次(零钱),这才谈笑、喝酒,称为“见面礼”,也叫“开口钱”。酒饭之后,新娘将头发绾成发髻,穿上新衣,外面穿上红衫,头上盖上红布,新郎要同陪亲的向女方西炕三叩头,叫“谢亲”,然后新郎同新娘一起回男方家。女方要有送亲的一女二男。到了男方的院内,要选定吉时下车(下轿),送亲的被让进屋里款待,新郎父亲要拈香行礼,新郎、新娘要敬拜天地。过门槛时,要跨马鞍子,意思是安子(早立子),新郎要拿戥杆站在门旁,为新娘揭去盖在头上的红布。新娘入洞房后,要坐在福神的方位,叫“坐福”。到了晚上新郎、新娘要吃子孙饽饽。晚间睡觉,要有儿女双全的长辈在另一炕上陪宿。以上多是有钱有势之家的仪式,一般老百姓仪式要简单些。普通汉族结婚之日也大致相同,亲朋一般都要送钱,称“随礼”。新郎、新娘要依次参拜尊长及亲朋,然后请入帐中坐席。

大庆市让胡路一带婚期共三天。第一天,新郎和支客人(司仪)骑马带领三辆大车去女方家接新娘,俗称“接姑娘”。第一辆车上用高粱秆做一轿的形状,车上装有带四条肋骨的猪肉,俗称“离娘肉”,由男方送到女方家。第二辆车上坐四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儿,第三辆车上坐的是吹鼓手。车队到女方家村或街边,新郎下马上轿车,吹鼓手则大吹大擂造声势。车到女方家门口,支客人上前叫门,女方假装不许进,男方要耐心等待,俗称“憋性”。时间不长,姑娘的弟弟从屋内端出一方盘,上面放新娘为新郎做的第一双鞋,新郎把鞋尖转向外后,才能下轿车。下车后,新郎与新娘的弟弟喝换盅酒。新郎献上“离娘肉”,新娘家热情出迎。然后,酒席款待,至晚安歇,一宿无话。第二天,叫“正日”。在新娘家用过早饭后,吹鼓手奏乐,套好大车,新娘梳洗打扮后,由哥哥用被将新娘抱上车,俗称“抱轿”。此时,新娘必须哭泣,俗谓给娘家“掉金豆子”。娘家的送亲人,可多可少,但必须是单数,回来时成双数,由新娘的弟弟压车,中途严禁他人搭乘,新娘的父母不参与送亲,并忌讳姐夫送亲。新娘到婆家下车后由全科人(男方的),即父母儿女全有者搀扶,脚踏高粱口袋(取“步步登高”之意),怀里包一斧头(取“抱福登门”之意),脚踩红地毯(取“洪福无边”之意)至天地桌前。这时娘家来的人,用一块红布(俗称“蒙头红”)盖住新娘的头;用粮食撒打新郎及新娘,俗称“驱红煞”,由支客人主持,进行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然后由新郎用红线牵引新娘步入新房。入洞房后,把蒙头红布搭在外屋门上。全科人端上一盆水,内放两株用红线绑的大葱、多枚铜硬币。新娘重新梳头,洗脸,用细线纹去额头及脸上的汗毛,俗称“开面换头”。新郎端两个染红了的去皮鸡蛋,新娘要欣然吃下,意即早生贵子。这时新郎要与新娘向南并肩同坐在炕上少时,俗称“坐福”。之后,新娘由新郎的弟弟拉下炕,由支客人带领到各席间满杯敬酒。待娘家客人走后,新娘拿出“红包”给男方家的女亲们看。新郎同村(街)的同龄男女前来相聚,以新郎、新娘为主题,取笑欢乐,俗称“闹洞房”,乐到晚时,闹洞房的人散尽,新郎、新娘同床就寝,通宵达旦不熄灯,俗称“长命灯”。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正婚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黑河市北安一带青年多数选择双日子或重大节日结婚。婚礼只以烟、糖招待亲朋。农村尚有变相买卖婚姻,除给身价钱外,男方还要给女方买自行车、手表和衣物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齐齐哈尔市建华区结婚时,由双方单位或街道出具证明,携带户口本,两人同到区、乡政府民政部门履行结婚登记手续,领取结婚证,即为合法夫妻。婚礼仪式在单位或家中举行,迎娶时多有骑自行车的。在单位举行婚礼,只备香烟、糖果、瓜子、茶水等。对至亲仅招待便宴,喜事办完花钱不多。

20世纪70年代齐齐哈尔市结婚仍较简朴,坐轿车的较少,在饭店宴请亲朋的也不多。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一些家庭富裕的青年结婚逐渐趋向大操大办,互相攀比,追求高档豪华,一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消失的做法又有所恢复。结婚仪式上,新郎穿西装,新娘穿婚纱礼服。新郎接新娘时坐豪华“喜车”,携“离娘肉”“粉条”等赠给岳父母。到女方家门口叫“妈”开门,进到女方闺房,替新娘穿鞋,抱新娘下床。见双方父母时,双方父母分别赠给新郎、新娘“改口钱”。婚礼基本上在饭店举行,且婚礼全程都要录像。到饭店后,新郎、新娘在男女傧相陪伴下,在乐曲声中进入婚礼会场。仪式开始,双方父母、主持人、证婚人、新婚夫妇,都在主席台前站定。新婚夫妇在司仪的主持下,分别向双方父母、主持人、证婚人以及参加宴席的亲朋好友行鞠躬礼。之后,新婚夫妇到席间敬酒,婚礼即结束。

佳木斯市男女双方到当地政府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后,即可结婚,其婚姻受国家法律保护。同时,逐渐废除要彩礼的陋习,婚礼从简。20世纪60年代,城区参加工作的年轻人的婚礼,一般在工作单位以茶话会形式举行,由单位领导主持,宣读结婚证书并致辞。不摆婚宴,吃点儿糖果、瓜子,抽根喜烟,唱歌助兴。在婚礼上,亲朋好友和同事送一些毛巾、香皂、笔记本、钢笔等小礼品表示祝贺,婚礼新颖、隆重、节俭,很受欢迎。

伊春市上甘岭区,男方家亲朋好友多人要陪新郎到女方家迎接新娘及陪客。男方领头人称为“知客”,女方领头人称为“傧相”。近者步行,远者车接,一路虽无鼓号,却有许多录音机播放歌曲,热热闹闹。

伊春市林区一带汉族结婚仪礼有很大变化,有的崇尚简朴,有的讲求隆重,有的追求现代化。林区开发初期,遵循“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进入林区的家属与女青年甚少,到林区进行林业生产活动的年富力强的男子却较多,到了婚龄大多回家择偶。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的安定,大批职工家属到林区定居;一些谋职业、找对象的女青年也越来越多地进入林区,就地择偶的条件也越来越好。择偶只要情投意合,无须过礼便可成婚。婚礼从简,向毛主席像行礼,贺喜的来宾喝茶、吃糖而已,被视为“革命婚礼”。结婚时,除炕琴、立柜,还要置备三大件(手表、自行车与缝纫机)。20世纪80年代,择偶有的追求职业、权、钱,讲究门当户对,有的注重情感而不计钱财,转向注重人品、文化、才干。富裕、权势之家兴起讲排场、摆阔气之风,三大件发展为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木制家具发展为组合柜、组合沙发、沙发床。结婚吉日多选在偶数日,尤以星期日或节假日为多,以示双喜。吉日一定,结婚准备工作便加紧进行。结婚那日,殷实人家广收贺礼、讲求排场。接新娘的汽车多以高级为荣。接亲人数去为单数,回为双数,单去双归,白头偕老。男方接亲要带四样礼品:白酒、猪肉、粉条、大葱。白酒两瓶由女方家倒出,再注入清水装回,表示新娘贞洁如水;猪肉为四根肋骨宽的腰条肉,到女方家砍开,一分为二,一半留给女方家,一半带回,称“离娘肉”,以示去了婆家不忘娘家;粉条意味夫妻情意绵长;大葱意味着生育的后代聪明,婚后日子过得“冲”(兴旺)。到女方家后,女方家设烟、茶、糖果招待迎亲客人。迎亲车队从女方家出发,一路始终向里拐弯不走回头路,意味着新娘与婆家一条心。若路上遇到其他接亲队伍,两方的新郎、新娘要互赠小礼物(如手帕、钢笔)。迎亲车回来,要播放礼乐,燃放鞭炮。新娘下车入室,要对新郎父母改口认亲,为贺喜的亲朋好友点烟、倒茶,先长辈、后平辈,表示新生活的开始。男方要置办酒席招待宾客。宴席丰盛与否,由男方家经济条件而定,但每桌菜数必为双数,意为成双成对。这一天,言行以吉利为上,忌讳扫兴的言行。在男方招待的过程中,送亲人可偷拿些小茶具等小物品回娘家,称“偷亲”,意在取其谐音“投亲”。

黑河市瑷珲一带到了正婚礼这一天,男方到女方家接亲,要备大、小汽车,接送亲的男女双方人数加起来必须是双数。男方要带点心、酒、肉、糖果四样东西,肉由新郎拿着,到女方家砍开,男女方各半,即“离娘肉”。女方家要准备烟、茶、糕点招待客人,新郎要向新娘敬礼,然后新郎、新娘向女方父母告别。接亲车从女方家出来,必须始终向里拐弯,意为新娘要与婆家一心。有的还装一瓶水洒一道,意思是长流水,两家常走动。车到男方家要燃放鞭炮,播放音乐,新郎拉新娘手进屋,迎亲、送亲者随后,男方要从送亲者手中接过嫁妆,摆在新房的柜子、箱子上面。 稍事休息后举行结婚典礼,司仪发表开场白;证婚人(一般是男方的领导)宣读结婚证书;新婚夫妇向父母敬礼,向来宾敬礼,互相敬礼;单位负责人致贺词;来宾致贺词。新婚夫妇要向来宾敬烟、糖。典礼结束后送走送亲的,新房中可以举行一些即兴节目。男女双方迎亲、送亲者可以偷拿一些茶具、酒杯等小东西,这叫“偷亲”,取其“投亲”音。

牡丹江市宁安一带结婚形式也有变化,如集体结婚、旅行结婚、旧式结婚等。带有普遍性的则是半旧式或新旧式相结合的婚礼。结婚当天,一般都在早上八点钟前,男方开着汽车到女方家去娶亲。女方家摆上四盘糕点、红筷子、烟、糖、茶招待新郎和傧相。接着,娶亲车回到新郎家,新娘下车时,鞭炮齐响,热热闹闹地把新娘和娘家客人接到屋中,开始设宴。

到了20世纪70年代,婚礼多半在男方家中举行,摆几桌酒席,邀请亲属、邻居、朋友欢聚一堂。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带些床单、被面、枕套、镜子、脸盆等礼物,以表祝贺。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婚礼开始讲排场、比阔气。男方家要购买新房,进行装修,在大饭店设婚宴;女方家要陪送电视、冰箱、洗衣机或其他嫁妆;娶亲要用轿车,形成了相互攀比的不良风气。参加婚礼的人都要带上礼金,少则几元,多则几十元。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结婚的费用逐年增加,佳木斯地区男方家除购买新房、装修新房外,还要购买家用轿车;女方陪嫁物品的档次也不断提高,彩电、电冰箱、洗衣机等一应俱全。婚宴由十几桌增加到几十桌,场面越来越大,礼金增加到百元或几百元。2000年以后,由于婚礼程序的复杂化,催生了婚庆摄影、婚庆礼仪、婚庆车队等服务行业,形成了系统的一条龙婚庆服务,增加了婚庆费用,也给双方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jkP6aN2exYUOMMD26dU5p5ct8nVm1Ox+mR2DkJfYeXB1HSxst6paImskeXdAT1C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