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一百二十五字 [1] 。
仲尼 閒居 [2] , 曾子 侍坐。 [一] 子曰:“ 參 ,先王有至德要道,以訓天下 [3] , [二] 民用和睦,上下亡怨 [4] 。女知之乎?” [三]
[一] 仲尼 者, 孔子 字也。凡名有五品,有信,有誼,有象,有假,有類。以名生爲信,以德名爲誼 [5] ,以類名爲象,取物爲假,取父爲類。 仲尼 首上汚,似尼丘山,故名曰 丘 ,而字 仲尼 。 孔子 者,男子之通稱也。 仲尼 之兄 伯尼 。閒居者,靜而思道也。 曾子 者,男子之通稱也。名 參 ,其父 曾點 ,亦 孔子 弟子也。侍坐,承事左右,問道訓也。
[二]子, 孔子 也。師一而已,故不稱姓。先王,先聖王也。至德,孝德也。孝生於敬,敬者寡而説者衆 [6] ,故謂之要道也。訓,教也。道者,扶持萬物,使各終其性命者也。施於人,則變化其行而之正理,故道在身,則言自順而行自正,事君自忠,事父自孝,與人自信,應物自治。一人用之,不聞有餘;天下行之,不聞不足。小取焉,小得福;大取焉,大得福。天下行之,而天下服。是以總而言之 [7] ,一謂之要道 [8] ;别而名之,則謂之孝弟仁誼禮忠信也 [9] 。
[三]言先王行要道奉理,則遠者和附,近者睦親也。所謂率己以化人也。廢此二誼 [10] ,則萬姓不協,父子相怨,其數然也。問 曾子 女寧知先王之以孝道化民之若此也。
曾子 辟席 [11] ,曰:“ 參 不敏 [12] ,何足以知之乎 [13] ?” [一]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 [14] ,教之所繇生也。 [二] 復坐,吾語女 [15] 。 [三]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16] ,不敢毁傷,孝之始也。 [四]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 [17] ,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五]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18] 。 [六] 《大雅》云:‘亡念爾祖,聿脩其德 [19] 。’” [七]
[一]敏,疾也。 曾子 下席而跪,稱名,荅曰: 參 性遲鈍,見誼不疾,何足辱以知先王要道乎?蓋謙辭也。凡弟子請業及師之問,皆作而離席也。
[二]孝道者,乃立德之本基也,教化所從生也。德者,得也。天地之道得,則日月星辰不失其敘,寒燠雷雨不失其節。人主之化得,則羣臣同其誼 [20] ,百官守其職,萬姓説其惠,來世歌其治。父母之恩得,則子孫和順,長幼相承 [21] ,親戚歡娛,姻族敦睦。道之美莫精於德也。
[三]將開大道,欲其審聽,故令還復本坐,而後語之。夫辟席荅對 [22] ,弟子執恭,告令復坐,師之恩恕也。
[四]本其所由也。人生稟父母之血氣,情性相通,分形異體,能自保全而無刑傷,則其所以爲孝之始者也。是以君子之道謙約自持,居上不驕,處下不亂,推敵能讓,在衆不爭,故遠於咎悔,而無凶禍之災焉也。
[五]立身者,立身於孝也。束脩進德,志邁淸風,遊于六藝之場,蹈于無過之地。乾乾日競,夙夜匪解,行其孝道,聲譽宣聞,父母尊顯於當時,子孫光榮於無窮,此則孝之終竟也。
[六]言孝行之非一也。以事親言之,其爲孝也,非徒不毁傷父母之遺體而已,故略於上而詳於此 [23] ,互相備矣。禮,男初生,則使人執桑弧蓬矢,射天地四方,示其有事。是故自生至于三十,則以事父母,接兄弟,和親戚,睦宗族,敬長老,信朋友爲始也。四十以往,所謂中也,仕服官政,行其典誼,奉法無貳,事君之道也。七十老,致仕,縣其所仕之車 [24] ,置諸廟,永使子孫鑒而則焉。立身之終,其要然也。
[七]《大雅》者,美 文王 之德也。無念,念也。聿,述也。言當念其先祖,而述脩其德也。斷章取誼 [25] ,上下相成,所以終始孝道,不以敢解倦者,以爲人子孫,懼不克昌前烈 [26] ,負累其先祖故也 [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