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九十四字。
子曰:“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 [一] 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 [39] ; [二] 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三]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四] 口亡擇言,身亡擇行。 [五] 言滿天下亡口過,行滿天下亡怨惡。 [六] 三者備矣 [40] ,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宗廟 [41] 。蓋卿、大夫之孝也。 [七] 《詩》云:‘夙夜匪解 [42] ,以事一人。’” [八 ]
[一]服者,身之表也。尊卑貴賤,各有等差。故賤服貴服,謂之僭上,僭上爲不忠。貴服賤服,謂之偪下,偪下爲失位。是以君子動不違法,舉不越制,所以成其德也。
[二]法言,謂孝、弟、忠、信、仁、誼、禮、典也。此八者,不易之言也。非此則不説也,故能參德於天地,公平無私。賢、不肖莫不用是,先王之所以合于道也。
[三]脩德於身,行之於人。擬而後言,議而後動 [43] 。擬議以其志,勤以行其典誼,中能應外,施必先當,是以上安而下化之也。
[四]必合典法,然後乃言。必合道誼,然後乃行也。無定之士,明王不禮。無度之言,明王不許也。尤所宜慎,故申覆之。法服有制,是以不重也。
[五]言所可言,行所可行,故言行皆善,無可棄擇者焉。若夫偷得利而後有害,偷得樂而後有憂,則先王所不言、所不行也。
[六]聖人詳慎,與世超絶,發言必顧其累,將行必慮其難,故出言而天下説之,所行而天下樂之。言不逆民,行不悖事,則人恐其不復言,恐其不復行。若言之不可復者,其事不信也。行之不可再者,其行暴賊也。言而不信,則民不附,行而暴賊,則天下怨。民不附,天下怨,此皆滅亡所從生也。
[七]三者,謂服應法、言有則、行合道也。立身之本,在此三者。三者無闕,則可以安其位,食其祿,祭祀祖考,護守宗廟。宗者,尊也。廟者,貌也。父母既没,宅兆其靈,於之祭祀,謂之尊貌。此卿、大夫之所以爲孝也。
[八]《詩·大雅·烝民》,美 仲山甫 之章也。 仲山甫 爲 周宣王 之卿大夫,以事天子得其道,故取成誼焉 [44] 。言其“柔嘉維則,令儀令色,小心翼翼。古訓是式,威儀是力”,“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皆與此誼同也 [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