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和好书成为“亲人”

亲爱的同学呀——我指的是仅仅读了两三本课外书(也许还不是书,只不过是短文),便觉得“完全浪费时间,以后再也不想读了”的同学,我劝你以后不要动辄就说这种话。

我认为你应该像吸铁石一样,不,像万能吸引器那样,只要有所读,就能将一概读物中好的字、词、句,丁零当啷地“吸”到自己头脑中去。你的眼睛应该像长了钩子似的,对一概读物中的好字、好词、好句都不放过。是的,一个都不放过。先是本能地往头脑里“吸”好的字、词、句,渐渐还要善于往心灵里“吸”好的情愫。当你越“吸”越多,它们就会在你的头脑和心灵里发酵、结晶,生成语言的琥珀、玛瑙,甚至语言的钻石。

我想,你认为“完全浪费时间”,也许出于以下两种原因:

要么是选择读物时违心服从了爸爸妈妈的意愿,结果一读,与自己的兴趣不符,于是由失望而排斥。

要么是受某种炒作的蛊惑,觉得别的小学生都在谈论的某种读物,自己一无所知的话,未免太“跟不上趟”了。而小学生又往往是不甘在某方面落后于人的,便也赶紧买来读。读后,觉得不读其实也并非多大的遗憾,于是同样由失望而排斥。

我的建议是,如果遇到这两种情况,暂且什么也不要读了。小学生一个学期一本课外读物也没读,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一时什么都不想读了,干吗非读不可呢?你又不是运动员,课外阅读又不是赛前训练,能不能写好作文,并不取决于某个学期读没读课外读物。

但是我反对你“以后再也不想读了”的片面决定。有一个词是怎么形容那种想法的?叫“因噎废食”对吧?因噎废食有多么愚蠢,我这里就不多说了,点到为止。

我建议你隔一个学期再翻翻那些使你失望并排斥的读物,也许你的看法又改变了。如果真的改变了,那么验证了这么一种现象——因情境和心境的不同,人们对某些图书所形成的看法有可能截然相反。你之前觉得书上的内容枯燥无味,重读可能会兴趣盎然。自己推翻自己原有看法的过程,往往是人对书的认识逐渐成熟的过程。

如果还是没有改变,那么意味着小小年纪的你很可能已经对书籍形成了选择倾向。这种倾向在有的人那儿是由亲近某类书开始的;在另外一些人那儿,恰恰反过来,是由排斥某些书开始的。如果一个人在小学时所亲近的是好书,所排斥的是不好的书,那么他与书籍的关系是良好的。这种良好的关系也可以用“人与书的亲情”来形容。

人与好书形成“亲情”,好书对这个人一生的回报将是丰厚的。他一生所读的书,基本都会在好书的范围内。品质不好的书,对于他基本上如同不存在。他不会浪费时间去读那样一些确实不值得一读的书,更不会明明浪费时间于确实不值得一读的书,而自己却还不觉得是在浪费时间。

但如果一名小学生对某些书形成了排斥心理,我便挺为他或她以后与书籍的长久关系担忧的。因为目前图书市场上,为小学生出版的书,几乎没有坏书,顶多有一些思想和文学含量不太高的读物。

如果一个人在小学时就早早地对某些书形成了排斥心理,这种心理会随着年龄的长大而渐渐强化,这就好像从小对某类食物忌口,成年后始终排斥。但那所忌口的食物,并不一定是垃圾食物,甚至还可能含有他或她的身体所缺少的营养。

亲爱的同学,我希望你对自己所排斥的书这么想:我不喜欢读它,它不合我现在的阅读兴趣,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是一本坏书。也许以后我再读它时,会对它有另一种看法呢!它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留待以后再评价吧!

这么想,在人和书的关系中,你就会养成较“兼容并包”的态度。 sdfkjXmwWLJWOHnoiBkPO48ii/zzRKloJs47Yj5u+C3ZCVS5GOGdDdG1ziPtB8y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