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把观察这种享受还给孩子

经常有很多中学生的家长,还有小学五六年级学生的家长——有的是我的朋友——给我打电话,给我写信,甚至专门到单位找我,苦恼于孩子的作文成绩。他们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想法是特别单纯的,也是特别功利的,希望有一种快速的方法让孩子的作文成绩提高一些,因为如果不提高的话,就影响语文成绩,语文成绩不好,就影响成绩总分。这样就促使我想到了一些关于小学四五年级以及初中、高中包括大学同学写作文的问题。

观察、分析和感受是写作的前提

小学一二年级是不必写作文的,他们主要是积累字词、训练造句,到三年级以上才开始接触作文,那都是一些短小的作文。但是到了中学,作文开始成为语文课中比较主要的一个方面了。一般中学和大学的作文还是不同的,但是也有共性的东西,就是无论是作家写好一篇散文或者写好一篇小说,还是中学生写好一篇作文,恐怕都有一些前提:第一就是观察的能力,第二就是对于人情事理的一种分析能力,第三就是他的情怀感受。这三方面我个人认为无论是对文学写作还是对于学生写作文,都是最主要的元素。在这个前提之下,才是操作汉语言,把这三方面中的某一种表达出来的能力。

但是我们的思维上常常有一种本末倒置,认为作文写得好或者不好,纯粹是语言的事情。事实上,比起初中生也罢,高中生也罢,尤其是女生,大家在语言能力方面基本上都是相差无几的,如果我们发现自己不如一名同学作文写得好,差就差在我刚才说的那前三方面。

观察是写作者的本能

在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我还在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时候,我的一个朋友把他马上就要参加高考的儿子带到我家里来。我这个朋友非常犯愁,说他儿子的作文到现在还写不好,高考的时候不知怎么办,让梁叔叔临阵磨枪吧,总会有所提高。

但是我也没有其他的办法。有一天,我就带他到电影厂对面的北太平庄商场,我说,你陪我到商场去买东西吧。转了一圈大约半个小时,回到我家里的时候,我问他:刚才在商场里,有什么样的事情或者什么样的人使你留意过?这个孩子什么都说不出来。我说,你仔细想一下。他想了半天也说不出来。我说,第一,至少你会看到在进入商场门口的时候有人在用机器算命,这在当时至少是能引起我们视觉兴趣的一点。第二,你还会看到有一位老同志,老知识分子——事实上我认识,那是我们电影厂的一位老导演——在那里买蒜,非常认真地比较两头蒜,比哪头蒜瓣数多一些,然后砍价半天,卖蒜的小伙子也认识他,就说这么大的导演也跟我们计较这么一瓣蒜?我说,这也是观察。第三,就是当时柜台里面还卖鸽子,是幼鸽,幼鸽要宰杀,看到鸽子在商场里被宰杀的情形是令人心里非常难过的。第四,也是最主要的一点,那天我替别人捎什么鱼呢?捎黄鳝。我那时候住筒子楼,人家说,你给我捎一斤黄鳝。买黄鳝人家也给你杀好,那天估计主人不在那儿,是一个女孩儿看摊,女孩儿可能也逢高考了,默默地接好钱,杀黄鳝。杀黄鳝的案板上有一个竖的钉尖。女孩儿做这些事的时候,就像做她的工作一样仔细,关键是她做完这些事之后,马上洗干净手,坐回自己的板凳上,拿出一本英语书在背。我说,她跟你一样也是一个考生,你有条件,你的爸爸妈妈把你带到我家里来,让我给你指导作文,女孩儿却还需要边干活边准备。女孩儿背英语和她杀黄鳝这两件事情,转换就好像电视换了一个频道一样快,不仔细观察,根本不会记住。我说,这都在我们的观察之中。一个平时没有观察训练的学生,面对许多作文题,他可能都会觉得茫然。是不是由于我要给他讲作文了,所以进入商场,我刻意地去观察?不是,观察已经成为写作者的一个本能习惯。写好一篇作文,需要有这样的能力。

问题在于,谁想过我们的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写好一篇作文的前提是应该培养起他们的观察能力呢?

家长想好这点了吗?我想,大多数家长没有。大多数家长基本上是到书店,到文具店,把孩子需要的考作文的辅导材料、书籍,一股脑儿买齐。一般家长都有这种心理,别的孩子学习上有的,我的孩子也要有。但买完后,就堆在孩子那里,自己可能回身就打麻将去了,看电视去了,或者遛弯儿去了,甚至自己上网聊天去了。这时候,孩子是孤独的,尤其是独生子女,上无哥哥姐姐,下无弟弟妹妹,他没有诉说的对象,孩子的情感体验、认识事理的能力,都需要在成长过程中有人不断地跟他交流。我个人觉得,在许多家庭里,孩子可能内心里是孤独的,家长忽略了和他们交流。

在学校里,是不是老师就和他们交流呢?我觉得也未必。我觉得可能有很多老师认为语文课就是字词句的辨识、主谓宾的辨识。老师可能讲一篇好作文的时候,也主要是在字词句方面,或者在提升主题方面。老师恐怕也不提醒孩子们,说要写好一篇作文,平时要训练自己的观察力。这是我们的薄弱之处。

把观察这种享受还给孩子

观察力的缺失使我对我们的孩子心生出一种怜悯,因为我想,大多数成年人其实已经丧失了观察的心思,我们工作、生活的压力很大。有一天,我跟朋友诉苦,说我家窗对面就是元大都土城墙,春天又来了,这么多年,我面对着那棵大树,没有看到它的叶子在春天是怎么样逐渐变绿的,秋天是怎么样开始纷落的。然后我的朋友注视我半天,说:“你太矫情了吧?”

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心思看到这一点,没有看到花是怎样开的,甚至家里养的花也没有精力去观察是什么时候开的,恐怕只有养花的老人才注意到这点。我们也没有看到春季小草发芽究竟是鹅黄色的还是嫩绿色的,大多数人丧失了这种细细地体验观察生活的心思和情绪。

但从唐诗宋词中,我们会看到,那些美好的关于季节的诗词都是观察的结果。比如说“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还有“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等等。我们今天的生活形态比之于古人,在从容性方面要丧失了很多很多,可能只有老人才相对从容一些,这时他们开始捡拾观察生活的习惯。但是,我们的孩子应该享受到这一点。能够细细地观察生活,这实在是人生中的一种享受,而不要刻意把它变成为了写作文我才这样,不写作文能观察也是很美好的事情,我们要把这点享受还给孩子。

不能只有阅读而没有思考

很多家长可能更强调阅读的作用,觉得读更多的书就能把作文写得特别好。这个观点肯定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全面的。许多孩子对读书可能心生逆反,这个逆反就是由于我们现在的学业对于孩子的压力还是很大,当让他放下课本又转向另一种阅读,并且你还暗示他这个阅读依然和考试有关系,可能他一听到阅读和考试的这种关系,就不会喜欢阅读了。还有,我发现很多孩子,不管在阅读的时候,还是在做作业的时候,会戴着耳塞听音乐,我们从生理学上都要考虑到这一点,就是说,视觉的那一根神经比之于听觉的那一根神经更容易疲劳,因此不断地读是一件疲劳的事情。

为什么有的人会养成一生阅读的习惯呢?那是因为在我们所经历的那个时代,读书本身对于内容趣味的那种要求压过了视神经所感到的疲劳。现在有更多的兴趣,我们可以看一张碟,可以听听音乐,可以看电视,在这种情况下,说句实在话,视神经是容易懒惰的。上学的时候,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我们都聚精会神调动视神经,也就是眼睛的功能,所以很疲惫,这个时候再阅读,说句实在话,需要陪伴。尤其是对小学生,要引导入门,或者是家长读给孩子听,或者是家长听孩子读,甚至和孩子进行讨论。这个讨论非常重要。

我听一位美国的小学老师说,他们十分重视和学生一起讨论一些问题,比如他们讨论过卖火柴的小女孩儿是写给谁看的,还讨论过灰姑娘的水晶鞋。老师讲完课,问:这灰姑娘一旦进入这个王宫,被选为白马王子的心上人,她的梦想已经实现了,一切幸福都归属于她之后,这时她应该怎样对待她的继母,应该怎样对待她的两个姐姐?

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这是情感交换,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说,一个已经拥有巨大幸福的人,对于那些伤害过自己的人应该报以宽恕,应该理解他们。另外,还要承认人性一些先天的弱点,就是说,一个母亲在亲生女儿和不是亲生的灰姑娘之间,可能更偏爱亲生女儿,这可能有自然倾向的原因。

你看,讲童话的时候已经在有意识地把这种情感影响,甚至把人性的价值判断都注给了孩子。我觉得我们缺少这样活的教育,我对我们时下的教育方法是心存质疑的,尤其是语文的教学,我觉得很多语文老师非常辛苦。我接触的语文老师非常辛苦,假如我把这些话跟他们说,他们是同意的,并且愿意这样教,但他们又不能这样做,因为他们头脑中必须时时绷紧一根弦,就是应试。既然如此,家长应该做到这点,这些不会影响语文的成绩,而是会润物细无声,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孩子写作文的能力。

关于思考能力,我一直反对大学课程上的灌输。知识两个字我历来认为是要分开来谈的,知就是知感,识就是认识。所谓知感,就是别人呈现给你,展现给你,说给你听,要求你记住的那一部分。但光有这一部分是不可以的,还要有认识、思考。最初我在大学上课,当你一说话的时候,可能是一些用功的学生会本能地、习惯地拿出小本来了,就要记。但是在一堂课四十五分钟里面,有些话语是不值得你去记的,因此我马上告诉他们,我说,现在都抬起头,放下笔听我说话,如果我的哪一段话是应该记的,并且值得你们记的话,我会告诉你们下一段话你们可以记下来,更多的时候我所说的话只不过是引导你们来思考的一些话。

从背景解读高考作文题

经过阅读、观察和思考的训练之后,接下来才是运用汉语言表现的能力。我这里还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说,2007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是“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作者刘长卿是唐开元年间的进士,他当过监察御史,应该是比较高的官职了。这首诗是他赠给友人严士元的。在读刘长卿的诗时,你会发现经常出现答严员外或者谢严员外,我估计都是给这位严士元的。刘长卿写了很多很多诗,《全唐诗》九百多卷,他单独恐怕有四五卷之多,他的诗最多的是五言,称为“五言长城”。现在考的是七言。

写这首诗赠给严士元的时候,刘长卿在官场上已经失意、受贬,并且有一些看淡了、看破了,刚才那两句诗再接下来是“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东道是指主人,就是说主人你如果遇到认识我们两个的人问起我,那么我目前的感受就是青袍今已误儒生,因为他是儒生,靠应试上来的,他感觉到他的人生在官场上有一种淡泊,这时他内心是寂寥的,也是失意的,因此是闲花落地听无声。

唐诗中有野花,有繁花,但闲花这个词用得不是很多,我也是第一次在诗中看到闲花,这是寂寥的心境。假如我们知道一些背景知识,对于写好这篇作文至少多了一个选择,就是N种选择,N种开篇中,我多了一种。即使没有,如果我们对那些唐诗宋词中写春天描述景色的诗句知道得多一些,也可以串联起来加以互补,这时候纯粹展示一篇写景的美文,也是N种选择方面的一种。当然我们还可以写情绪,写情绪的话,就是那样一种寂寞感,可能要跟诗人当时的心情联系起来。

当然,你还可以从这个角度去想,听不到也罢,看不见也罢,那都还是诗人本身的一种状态,他其实也在听,他其实也在看。什么人能听到花落地的声音?什么人能看到雨湿衣的情形?这时候人的那种轻松状态是令我们羡慕的。我们当代人把自己搞得匆匆忙忙,然后总结出时间就是金钱,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下,我们肯定不会有那种“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情怀。这时候如果我们的孩子读这样的诗,也可以由他们来告诉大人,包括父母,放松一下,这也是一篇作文。

情怀的培养是打动人的基础

我教大三的学生,我给他们的考题就是《雨和雪》,可以单纯写景,单纯的写景我不是看他们的文字能力,就是想看他们平时留意观察过生活没有。当然可以写事,也可以写人。大多数同学都是抱怨的,他们说,老师,写什么雨,写什么雪?第一,这非常像高中的作文题;第二,他们早已经不关心雨和雪了,自从他们上高二的时候就已经不关心了。在这个状态下,你让他回忆下雨下雪的那个感觉,他确实没有观察到。

一个女生写了这样一篇作文。她说,她跟大家一样,自从高二以后什么下雨、下雪、天晴、天阴对她似乎都没有什么关系,她一门心思就是一定要考上大学,因为爸爸妈妈寄希望于此。因此,这个题目不是她喜欢的,但是她想起一件和下雨有关的事。她讲什么呢?就是说天旱,家里边的那一片菜地盼望着雨水,可是天总也不下雨,爸爸焦急,没有办法,最后就忍痛掏出一百元钱请人抽水浇园。后来,当水抽出来了,钱已经交了,这时候天上下起了倾盆大雨。这时,她透过窗子,看着身材瘦小的父亲低着头看着自己刚挖开的水渠里边抽出来的水,然后又抬头任凭瓢泼大雨浇着自己的脸。她感受到了那种沮丧、那种无以言表的感觉。她甚至突然知道了父亲跟她说,别考虑学费,家里一定让你上学的那种心情。然后她跑出去,依偎在爸爸的怀里,说:“爸爸我爱你,你是我最好的爸爸。”她说,她那天突然明白了,一百元钱对父亲意味着要摘满一手推车的豆角,要推到二十里地以外的集市上全部卖完,我的学费和我的生活费都是父亲这样积累下来的。

这样的作文多好啊。

所以,当你培养了观察的能力、思考的习惯,当你心中有了一种情愫的形成,在这个前提下,你驾驭文字的能力又不比别人弱的话,对于任何一道作文题,你的思维可能都比别人要开阔一些。 cB5yHgjBCs7UI2SIn+3yUpbz6FBFPv9x7WNvxNQmLG+meo0YkMOxVINdPIptxE2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