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最早的“先语后文”教学实验

(一)第一次“先语后文”教学实验

1950年,对外汉语教学初期,接受东欧留学生伊始,对外汉语教学前辈在设计如何对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时,首先考虑的是“先语后文”教学模式。前后进行了两次教学实验。

第一次实验的做法是:在最初的5、6个月内,学生只接触拼音(威妥玛式),课文全部用拼音,不接触汉字。在语音、语法大体学完,掌握几百个生词之后,才开始学习汉字。

这次实验进行了一学年,当时总结的缺点是:(1)这个办法似乎分散了难点,实际上集中了难点(后期学生既要学新词,又要重新书写旧字)。(2)学生为成年人,在开始时只有拼音课文,比较单调,他们知道以后要使用的是汉字,而几个月不让接触汉字,比较着急。(3)后期学汉字时,过于集中,学生负担较重,觉得吃不消。经过总结,否定了“先语后文”的办法,采用了“语文并进”。(钟梫,1965)

(二)第二次“先语后文”教学实验

1951年,教育部、文改会推广对汉族人扫盲用的“祁建华速成识字法”,借助注音符号识字。在此背景下,对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再次启用“先语后文”教学模式。这次是在蒙古学生班上进行,与1950年的做法不同的地方在于,教完七八百生词和基本语法之后,停了十来天课,专门突击这七八百生词所包含的汉字,一天突击七八十个。可谓“集中扫盲”。

当时总结的缺点是:(1)从拼音猛一下过渡到汉字,集中出现认、写汉字的困难。(2)拼音阶段学过的有些词和语法又发生回生现象。(3)突击的时间虽用得较多,但汉字掌握得并不理想,语言熟巧程度也不够高。经过总结,第二次否定了“先语后文”的做法。(钟梫,1965)俟后,对外汉语教学界也还有人建议采用“先语后文”的做法,语言学界也有呼吁采用“先语后文”的呼声(见《人民日报》1964年2月17日第五版《关于语文教学问题》),但大多数教师根据以往的经验拒绝了这种建议。(钟梫,1965)从此中国境内的对外汉语教学一直是“语文并进”一统天下。

六十多年以后,重新审视当年“先语后文”教学实验失败的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1)当时的学习者是准备将来入系学习的汉语预备生,未来是要用汉字的,学习拼音的时间过长,失去引进汉字教学的最佳时机。(2)在拼音教学阶段,因不学汉字,也就没有给予学习者汉字的感性认识,缺乏为日后的汉字教学预做的铺垫。(3)在汉字集中学习阶段,对来自母语文字体系为拼音文字的学习者,没有考虑先认汉字,认到一定数量之后,再描汉字,最后才是写汉字。这是科学的循序渐进的汉字教学原则。但是,不管怎么说,对外汉语教学前辈们试验了“先语后文”的教学安排,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为我们今天的汉语教学设计提供了可贵的借鉴。 h7RIyTXbv2VRMt1nSbO81cJvy0F0iTMJ0xE6jsXZMW/9bFkf4H8rPBqTmEpBAau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