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概述

社火也叫闹春,是民间自发的一种古老的文体娱乐活动,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陇南民间社火与国内其他各地社火同源同根,皆源自古先民对“社”与“火”的崇拜。社火传承发展,流行城镇社区也遍及广大农村,其规模大,时日持久,参与者众,质朴庄严,热烈隆重,较之民间岁俗节庆活动中的其他文化游艺娱乐形式,都难以与其相提并论。

纵横西和城乡社火,从时日上来区别,可分为明(白天)社火和黑(晚上)社火;从重表演与重演唱上来区别,可分为武社火和文社火;从形式及场面上来区别,又可分为马社火、步社火、车社火、高台社火、高脚社火、地摊社火,等等。所涉及的艺术门类有民间舞蹈、音乐、说唱、曲艺、杂耍、剪纸、纸扎、刺绣、工艺、美术等多个方面;表现形式有舞龙灯、耍狮子、蹦老虎、跑竹马、打花棍、走高跷、踩筏子、荡秋千、推推车、玩高台、划旱船、踩筏子、蜡花舞、滚灯舞、扇鼓舞、掌灯舞、唱曲儿、扭秧歌、马社火、马排子、跑营墩、走花场、表演唱、娱牛、丑公、丑婆、武术、探马、圆庄、封神等;表演上文武兼容、不拘一格、雅俗共赏、生动活泼,寄寓民众美好期冀,艺术再现生活真实,尤以插科打诨、幽默风趣、讥讽戏谑、浪漫夸张、滑稽荒诞而备受民众欢迎。经朝历代,大都以城镇街道、自然村落来各自组建集体团队,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爆竹声声,锣鼓喧天,人山人海,气氛热烈。社火演出,祭祀祈福,娱己娱人;有迎有送,礼尚往来。

社火根植于民间,服务于民间。在远离现代科技文明的时代,内容几乎涵盖了社会、经济、文化、民俗、信仰等各个方面,祈祝、娱乐、教育性极强。城镇社火很少受经济条件制约,历来以舞龙、舞狮、高台、旱船、滚灯、花灯、秧歌等饮誉城乡,不但包容大气,并且带有比较浓厚的市民文化色彩,极具观赏性;乡村社火则因陋就简,有文有武,有雅有俗,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向来以乡土性、民俗性、知识性、趣味性取胜,“同一”而不“统一”,可谓异彩纷呈,各有千秋。从外在娱乐形式上看,各地似乎千差万别,但万变不离其宗,其起因和活动过程都与祭祀神灵密切相关,同在“以神灵的名义”而借“纸糊的道场”,在为“我”所用,祈求一方风调雨顺、平安吉祥,歌舞太平年,可称得上是“神圣的娱乐”。

就陇南地域社火而言,除文县白马人的“迟哥昼”、宕昌一带的“牛头马面舞”别有特色外,西汉水流域民间春节社火则最富有代表性。西和社火带着秦、氐文化的古老基因、不断传承发展,至迟在明代已经步入鼎盛期。除一些村子年头岁尾例行有攒爷唱灯戏的古规外,一到正月间,几乎每个村子都在紧锣密鼓闹社火。新中国建立之初,好些村子依然乐此不疲,有的直闹到二月初二耕牛节时才“倒灯”。后来,扭秧歌渐成风尚,传统表演形式中赋予了新时代内容,曲调也“旧瓶装新酒”。“文革”十年中的“横扫一切”,传统社火陷入低谷。改革开放以后,又梅开二度,重放异彩。其中,十里社火队表演的“跑营”节目,出场不凡,恢宏大气,艺术地再现了古氐羌人的军旅生活,尤其是行军、走营、跑营系列表演,让观众耳目一新;西峪卢水村男女老少齐上阵,一村就闹起了少年、中年、成年和老年四支秧歌队,可谓盛况空前;凤山秧歌、南关老龙、北关雄狮、老庄老虎、西峪彩船、卢河武术、兴隆娱牛、北庄窠踩滑车、县城机关的彩车和长道、西团的高台,扬长避短,不拘一格,既有原汁原味的传统继承,又有顺应时代的嬗变与大胆创新,各领风骚。

时代在发展,民众的传统观念也在不断更新。进入新千年,除各级政府部门出资从重视非遗传承与保护的角度出发,组织过几次大型的社火会演、调演活动外,城乡民间自发组织耍社火的已经日趋减少。众所周知,人是民俗的载体,倘若离开人,任何民俗将不复存在。耍社火是全民性的活动,其中,阅历深的老年人历来是社火“母子(也称模子)”,青年人无疑是场上的生力军。但近些年来,随着农村现代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娱乐情趣也有了很大改变,再加上一些“德高望重”的坐镇元老相继离去而少了约束力,年轻一代越来越又不怎么恭维,过几天团圆年就急着离开村子忙各自的事,农村几乎成了空壳,想闹社火也闹不起来。长此以往,传统社火形态能不能继续传承创新发展,实在让人担忧。

总而言之,西和民间传统社火曾被先民们赋予了“活动”的精灵和诸多意愿,具有原始的神秘性、鲜明的地域性、复杂的民族性、落后的封建性、不同的时代性和广泛的实用性。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人们崇敬“社”与“火”,热衷于耍社火,其目的并不完全在于游艺的优劣,而是通过这一系列虔诚有序的活动来达到祛邪纳福、凝聚人心、传播文明的目的。对于一个民族和地方民俗的尊重,就是对这个群体文化人格和精神品格的尊重。今天,尽管一些古老传统的社火样式已相继淡出了民众的视野,但若站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详加审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并发掘出一些优秀民俗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对接,从“传统”入“现代”,像倾心倾力打造“乞巧”特色文化品牌一样将其做大做强,推动地方文化产业和旅游经济开发,更高层次地丰富和满足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其意义将会更加深远。这既是我致力研究当地特色社火,着手编著这本文集的一点初衷,也是对我主笔《西和县志(1996—2013)》版民俗志社火一章内容的拓展和补充。 eXmNOXhfYgNLm02lI3RSZaKtqs2g0jkJce0rBTnafD55a7WPUSxEseCyBQNXPzw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