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十一、独树一帜的马排子

陇南社火传承发展,以组织阵容庞大,表演形式多样,节目数量繁多,曲词博杂见长,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因而名声在外。它与当地历史上的军旅生活、风俗民情、社会风貌、文化观念、艺术情趣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好些还是昔日民众生活的写真,集体智慧与艺术才能的完美结晶。西和社火中马排子表演,值得非遗保护。

“跑马排”民俗活动,各地不一:有的马上不配马鞍,骑马的人双腿紧夹马身,双手平举,多人沿巷道或道路飞奔而过;有的多人身着古装,马嘶人吼,在古村古道上策马扬鞭跑几个来回;有的则不同,骑马的有帅气的男儿,也有英俊的女孩,着一身戎装,若古代战将凯旋呼啸而过,或男子身着短褂、女子披红色风衣,一路风尘……

“会看了看门道,不会看了瞅热闹。”这看似与马社火关联密切,但重“跑”而轻“游”,更与探马不同的是由多人参与。

如今的西和马排子表演,自始至终不见真马的影子。挑选一批精壮小伙子扮成古代武士、探马模样,人人身背数杆靠旗,斜挎一串马项铜铃,左手持马灯,右手举马鞭,脚蹬缨穗麻鞋,以此进行联络、组织、维持秩序及各类表演。靠旗,象征将士出征;挂铃,象征胯下战马;马鞭,又叫麻鞭,既可作催马之鞭,又可当兵器使用,功用多多。人马合一,艺术地再现昔日征战军旅生活的同时,又有创新发展,一角多用。

西和马排子,古老文化意识强烈,人员多寡不定,少则由十六人组队,多则二三十人不等。它一直遵循一定的表演程式,粗犷豪放,古拙质朴,甚至有点原始,似乎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始终洁身自爱,很少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与冲击。境内马元、兴隆、何坝、石峡、十里、洛峪、六巷等地曾多有流行,尤以石峡、十里的马排子表演最引人入胜,别有特色。

闹马排子社火,选择的是农民一年中最清闲、温馨、喜庆祥和的正月间,通常在初八开始,也有因特殊情况在初三或十四开始的,但元宵灯节是不变的高潮期。因为是古老传承,轻车熟路,筹装、排练用不了很多时日。当然,是与其他社火形式并存,并不是孤立的。据石峡镇坦途关民间老艺人唐东亮讲,出灯之前,炮手持三眼铳首先登场。第一声炮响,演出人员上脸着装,检查道具。第二声炮响,演出人员在村中固定场地集合。第三声炮响,马排子列队飞跑到灯管家,跪请灯管出场。这灯管口齿伶俐、出口成章,就像当今电视台的晚会总策划人一般无二,从筹办到倒灯一直由他全权主持。灯管纯属德能兼备者,有春倌的村子通常由春倌头(即官相)担任,没春倌的村子一般由公众民主推选,并由其物色几个小头目分工督办社火。灯管接受特殊邀请后,便用糖、茶、烟、酒简单酬慰马排子演出人员。接下来,在灯管家院里表演掌灯舞《送财》《晋状元》,灯管“打茬”说一些吉祥祝福词后,便宣布正式出灯。天天如此,古风使然,俗规不倒。

黑社火出行,最看重的是摆灯。一般没有马排子的社火,龙灯、狮灯、老虎灯、船灯作先行,龙灯牌、掌灯、手提灯和其他多种动物灯依序殿其后。有了马排子角色,与其他社火形式不同,饰演者皆手提一式传统马灯,不撑掌灯,不提手灯,一直行进在社火队的最前面。摆灯要匀。近看灯火辉煌,星星点点,远望犹如贴地蠕动的一架火龙。鼓乐、灯火是声势,也是威势。灯火越多,越能扬威毗邻。特别是摆灯出行邻村或十五晚上集体圆庄时,更为壮观。各村相赛,茫茫灯海,别有看头。尤其那一盏盏别致的马灯,更是灯景中的靓丽风景。

马灯,是一种可以手提的、能防风遮雨的煤油灯,骑马夜行时能挂在马身上,因此而得名。马灯种类较多。在没有电器的漫长年代里,境内人夜间出行,多用火把和马灯照明。

接近演出场地,马排子人员先飞奔入场通报,再返身恭迎社火进场,在“嘟喔噜噜——”不绝于耳的牛角号(俗称扁噜)声中,社火即行拉开序幕。首先是在平展的场地里“走营”和“跑营”。也就是说,先用马排子、龙、狮、虎等打场子,扩展演出场地,然后由掌灯队和手提灯队走花场、马排子跑旗,分别构造各种队形图案。此时的马排子最招人注目:步调一致,装束统一,彩旗飘飘,挂铃锒铛,马灯闪闪,令人顿生许多遐想。他们开始紧跟花灯队游走,随即游离于外围,不断变换着队形路线,先慢后快,逐渐提速,绕着走花场的花灯队猛跑。如此持续十分钟左右,马排子随龙狮悄然退出,地上便留下了许多有名堂的“营盘”和“阵势”。与舞龙一样,传统的有“跑四门”“蛇抱蛋”“九道弯”“七星阵”“八卦阵”“双套环”“梅花阵”“龙摆尾”“8 字阵”“剪子股”等,多注重营造平衡对称图案,力求达到完美无缺。这些,在稍后的各类表演中,亦有不同的反映。

跑营完毕,紧接着的是麻鞭舞表演。麻鞭,俗称神鞭,是昔日少数民族中比较原始的兵器,使起来出神入化,凌厉无比,只可惜原有套路多已失传。前人将神鞭技艺择其搬入民间社火,成了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古老军旅舞蹈艺术。仅存于社火节目中的麻鞭舞,显然演绎的是将士出征中策马扬鞭、冲锋陷阵的内容,气势豪放、粗犷强横,充满雄气和霸气。要知道,仇池历史上战事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尤其武帝征讨、魏蜀争霸、氐杨雄踞、吴玠和吴璘抗金、兵匪作乱等,留给当地民众的印象太深刻了。这在长期迟发展的山区,神鞭以社火形式得以保留传承,也就不足为怪了。麻鞭舞又俗称“抡麻鞭”,是社火的开场舞。清一色的马排子演员上场,个个手执短柄红缨麻鞭,显得气宇轩昂、英武干练。他们走蹿腾挪,不时转换姿态,绾几个花子,连甩几个响鞭。一时间,场地上马排子人影晃动,鞭花翻飞,让人眼花缭乱。串串挂铃响,阵阵麻鞭声,再加上场上观众此起彼伏的喝彩声,相互交织,大有震耳欲聋之感。除此,马排子演员还要演唱许多曲子。其中《点兵曲》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马排子社火艺术地再现了古老的军旅生涯,以及游牧文明与农耕文化的交融,彰显了西和人民的豪迈血性,在寓教于乐中也带给了人们不少新年企盼。

收入《首届中国白马人民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3 年 10 月第1 版;

《甘肃史志》,甘肃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2014 年第 1 期,总第 17 期。 MUPGVGLn7haAKI0amLObOy+1+5dYGVnHnZPjK5BoKlJ2zkqg8AiGjSc/aQrIIUs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