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十、阵容壮观滚灯舞

滚灯舞,也属于民间花灯舞的一种,历史悠久,全国各地多有传承。但因地域不同,其组织阵容、表演程式等许多方面并不相同,甚至千差万别,各具特色。西和盛行于清代,“以纸灯内关捩放地下,以足沿街就转之”,民国时期达到极盛,“文革”年代跌入低谷,近些年汉源镇才又出现保护传承的态势。

滚灯舞,是夜社火表演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于表演时需用比较宽敞的场地来进行滚灯表演,故历来多盛行于城镇、街头市面,山区农村受条件制约,规模极小。滚灯,制作工艺上要求较高,一般由一方一圆的大花灯,外套转动的木轮,以及滚把、滚轴等部件构成。灯具由竹篾、木片扎捆而成,上粘贴红、黄、绿、蓝等彩色纸片,中间置有转轴,轴上连有扶把,长约三尺,表演时手握扶把推灯滚进。一队社火中的滚灯,通常在二十架上下,多由青少年表演。灯太少,难以摆队成形,既没气势,又不壮观,也达不到表演的预期效果;灯越多越能造势,一路成队穿行,边滚动边表演,才能给观众以强烈震撼。传统的基本队形有“青龙下山”“双龙摆尾”“蛟龙出水”和“盘龙卧虎”等。伴奏的主要武乐是锣、鼓、镲,同时借用旗语或口哨声来发号施令,指挥滚灯变换队形。表演的舞步,多以小碎步为主,夹杂有跑、跳和小跨步,灵活多变,再加上推、滚、摇、摆等常规性动作,从而形成灯为人舞的宏大热烈场面。绕转大圆场或小圆场,灯在转,人也在转,以灯娱人,借灯抒情,红红火火,团团圆圆,这真正体现出了民众对生活的追求与愿望。

西和传统滚灯舞,主要流行于汉源、西峪一带。如今,已很难在社火中见到大型滚灯造型,而是在继承传统程式及动作的基础上,又引进了一些发达城市中出现的现代街舞元素,创新发展,人灯合一,凭借高灯和低灯造势,由男女秧歌组队作行进式表演。表演时,分开男女老少,撑高灯,挑手灯,可分别组成数块一色装束、高低相同灯饰的方阵,也可组成男女左右对称、人灯高低搭配的两至四列长阵,前面一人以口哨或旗语引领,杂以锣鼓及打击乐或轻音乐辅助配合,以小碎步为主,间有丁字步、十字步和小踮步,不断变换队形,整体推、滚行进,边走边演,非常壮观。方阵与方阵间各有引领,行进表演,自成一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同时,方阵引领善于应变,瞻前顾后,除指挥好小阵容的行进表演,还始终与别的方阵保持整体上的和谐统一。举个小小的实例来说,如果与前面方阵拉的距离较近,可调整为丁字步、十字步,缓缓推滚行进;如果距离拉大,可调整为小踮步,推滚紧跟。

表演滚灯舞,靠的是人海和灯海。他们有序推进,步调一致,韵律感强,阵容越是庞大,彩灯越是华丽,便越显得壮观排场,紧锣密鼓声中更具有震撼力。在推、滚行进中,有时光舞不唱,有时歌舞并举。自古至今,南门外大水街紧靠州、县衙门,处于秦(陇)蜀道上,经济、文化发达,客商云集,尤以外来商贾、移民定居者居多,人才济济,其社火形态集南北之长,兼容并蓄,创新发展,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尤其是秧歌,年年有新鲜内容,一直在陇南出类拔萃。就拿传统滚灯舞来说,光参与表演的大姑娘和小媳妇就有一百多人。她们一脉相承,训练有素,传统表演上皆身穿大襟云边彩裙,或穿色泽鲜艳的百褶长裙,一手撑高灯或提花盆,一手挥动彩绸折扇或红纱巾,伴随滚灯沿街行进,款步轻摆,翻转穿插,整齐如一;彩扇高旋平展,花灯高托低绕,人灯融为一体,恰似花海起落。四乡观众,扶老携幼,云集长街,人山人海,叹为观止。

过去,纯属群体真唱,唱传统小曲和小调,明快轻柔,富有浓浓的乡土气息和地域表演特色;现在,除传统形式保留不变外,大量借用现代光电音响,同时,也揉进了不少新时代行进舞元素,相得益彰,熠熠生辉。但受时代因素影响,不得不承认其服饰、首饰和灯饰变化较大,还有艺术水平、民俗特征、文化意蕴等方面,已经无法和传统滚灯舞相提并论。

刊载于《仇池》2011 年第四期。 ISfsv/RBLv5mEcy31LK3i+Kl4vCLwtHXTTKlBEetUn5sVedWrWnlIYY7W+/VXSp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