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七、文武有别说探马

在传统社火中,探马的主要职责是负责联络、组织和维持演出场地秩序。

西和春节社火中,从南到北,从西到东,普遍都有形形色色的探马活动,其渊源当为古代战争中的探马。换言之,战争催生了探马,也派生出社火探马这种生活写真及娱乐形式。不去说大背景下中原大国无数次改朝换代中的刀光剑影,单就地域而言,历史上仇池一带就很少熄过烽烟战火,嬴秦崛起,仇池建国、蜀道鏖兵、西番统辖、蒙古人入主等,探马一直驰来驰去,社火以民间娱乐的形式将其艺术地承载至今,可见其史韵悠长、古风不灭,意蕴深厚。

传承到今天的社火探马,因地域不同,大有区别。南乡及东乡部分山村由于长期封闭发展,古老文化基因中多杂仇池氐羌遗风,盛行武探马;北乡及西乡的西汉水流域,风气兼南北,形式杂内地,地域文化成分多元复合,多为文探马。

先说武探马。可骑马也可不骑马,形式多有变化,有些村子如今又俗称马排子。小村耍社火,人员有限,小打小闹,心有余而力不足,一般由四人或八人组成,难以引人注目;大村子耍社火则不然,人多势众铺排大,形式多样提档次,为了营造场里场外气氛,通常由十六人或更多一些的人员组成,自由灵活,不拘一格。他们头裹白巾,上身着白衬衣(过去全为麻布衫),外套黑马袈,系红腰带,肩胸斜挎大铜铃(驮牲口挂铃),身背四面彩色靠旗,下身着黑裤,脚蹬轻便运动鞋(过去全为麻鞋加裹腿),左手持马灯,右手操红穗长麻鞭。不论武探马多寡,自古至今全为一色装束。值得说明的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长时期的经济积累,近年来也出现了五花八门的服饰,有古代装,也有现代装,但佩铃、马灯、麻鞭仍无大的变化。民间大型艺术社火中的麻鞭与戏剧舞台艺术上的马鞭,同样都是表演道具,但各自取意不一样:前者除代表冷兵器时代西北少数民族古老的神鞭之外,又确指游牧与农耕时代的真实马鞭;后者将生活真实艺术化,以鞭子代马,凭灯光照明,借铃声造势。社火出演,武探马负责传唤牲口、迎灯管;若到外村表演,先行到表演场地联络通报,再踅身接社火队进场。入场时,众探马一起跑花场,甩麻鞭,并作传统表演,气势逼人,震撼人心(可参考《独树一帜马排子》)。其余时间,多数在场上维持秩序,或有的转换角色参与其他演出。

再说文探马。文探马与武探马之间,虽然仅有一字相别,但少了表演内容,韵味迥异。文探马人数少,通常由二人组成,有的甚至只有一人,其效果都一样。若社火出村巡演,先一天或早几天要派一至二人到邻村或更远的村子去联络,好让对方提前有个准备,俗称放马、传口信,又雅称文探马。在境内西部,一直盛行传统黑社火,放马全在白天。探马扮演者是社火会反复选定的能言善辩且又擅长于交际实践的人,装束上朴素自然,除极少数以马代步图快以外,大多数则佩戴大挂铃或独身或结伴出行,但沿途皆吹着牛角号,径直抵达目的地。铜铃撞锒、牛角声声,不绝于耳,村民都晓得是怎么一回事。放马,其实就是“送社火”的前导,探马由近及远,不越村社,一天可走一个自然村,也可连续走两至三个自然村。演出时日预先商定后,即便届时风雪交加,也不能误了出演。当然,若遇重大特殊原因,也可提前派原探马前往协商、变通,因为从俗之下,人心都是肉长的。

探马除文、武有别之外,有的则文武兼备,优势互补,别有特色。在西和北地与礼县接壤地带的传统社火中,探马扮演者还往往头戴一顶半新毡帽,反穿羊皮长袄,脸画得活像戏剧舞台上的丑角,似乎在肩负着十万火急的军情,风餐露宿,长途骑马奔波中体力已接近透支,完全是一副古代战争时代的探子模样。

黑社火每晚只限于表演一场,而明社火一天可连续表演数场。不论是黑社火、明社火,还是武探马、文探马,社火进场前,观众首先看到的必然是探马。另外,在传统纸马表演场上,探马还充当着领舞的角色。

收入《首届中国白马人民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3 年 10 月第1 版;

《甘肃史志》,甘肃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2014 年第 1 期,总第 17 期。 UJehRRJ0UtGlJa56OAv/55zm1a1TWoE3Qc88WL/6DQDi3YY6DEaQUlx7PijEeSu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