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介绍复盘之前,我想先了解一下你对复盘的理解和感受。在表1-1中,我罗列了四个关于复盘的描述与判断,它们都是我在不同的复盘场景中听到的很多管理者的看法和观点,其中有些我同意,有些我不同意。也请你参照表1-1,思考一下你的判断是什么。
表1-1 对复盘的感受
很多管理者一听到“复盘”,就觉得是一个特别有价值的工具,他们对复盘的预期很高,期待通过一次复盘就能找到很多自己未曾发现的洞察,给业务带来非常大的改进。对于这个观点,我既同意又不同意。复盘,只是把问题暴露出来、分析出原因并思考如何解决的过程,它本身并不能解决更大范围的问题,并不是一个万能药。管理者需要管理自己的预期。
为了让复盘更有价值,能带来不一样的业务结果,还需要满足另外两个条件。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在我接触的企业里,有些团队直接把复盘会叫“定责会”。
我曾经接触一家教育机构,每次在处理完客户的投诉后,该机构都会开一次“复盘会”,在会议上明确不同岗位、人员在这次投诉中的责任占比,还会进一步制定后续的奖惩措施。我也问过这家公司的客户服务部门,大家对复盘会议的态度如何,毫无疑问,大家普遍不爱参与,且在复盘过程中会尽量为自己辩护,更多地去找外因或者其他团队的问题。
虽然有的会议并没有提到明确的定责诉求,但是一些过往复盘会议的体验让员工们形成了“复盘就是找我们毛病/麻烦的会议”的感受,这种态度和认知使得有价值的复盘难以真正发生。
把复盘和定责进行关联是一个非常大的错误。 在复盘的过程中,或许会有关于“到底是谁做错了什么”的分析和讨论,但是需要弱化对“人”的指责和抱怨,更加积极地探讨基于错误有了哪些新的认知,是不是在管理上、流程上可以尽量降低发生人为错误的概率。因此,管理者首先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复盘并不是定责,要让员工把复盘和定责进行区分,为复盘营造一个坦诚开放的氛围。
有的人会问:我的公司有这样的明确规定——发生了问题必须认定责任且有后续的奖惩,这该怎么办?就像前面提到的教育机构,公司有明确的规定——但凡有客户投诉,必须定责。我的建议是 “先定责,再复盘” 。既然公司有明确规定,那就先做好定责,等一切尘埃落定,管理者再发起一个复盘会议,会议的出发点是未来如何更好地规避这类问题的发生。
有些管理者倾向于把复盘当成一个自我反思与改进的过程。这诚然不错,但是复盘有两种不同的形态。
这种复盘随时随地可以做,不过,我们必须知道,自我复盘其实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我们非常容易受到自我认知和自我经验的局限,只能找到我们能找到的问题,只能分析出我们能分析出的原因,只能给出我们能给出的解决方案。因此,即使复盘的目标是找到自己的不足和改进方向,也不妨在这个过程中找一个同伴、一个挚友来跟自己一起讨论,借助他人的视角获得反馈和建议。
据我所知,有些企业在公司内部倡导“复盘伙伴”的概念,鼓励员工们定期与伙伴或者上级进行深入的复盘式沟通。
我对这句话非常认同。我们并不需要把复盘当成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要等到大项目结束了才进行,或者一定要用来分析非常重要的问题。复盘其实就是一个思维研讨的流程与工具,对很多很小的事情就可以快速启动复盘,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完成一次思考或讨论。它的价值就在于不让过去的事情白白过去,通过反思让我们能够不断成长与精进。
罗宾(Robin)是一家咨询公司的销售总监,他的公司主要向客户售卖各种人才测评的在线工具。平时销售团队并不需要聚集在办公室里工作,可能在客户那里,更有可能在家里工作。销售工作的很大一部分是通过电话与客户沟通需求、呈现方案。
Robin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在各种与客户的电话会议里支持销售团队,协助销售人员澄清客户需求,引导客户的认知,并促成商务成单。Robin在每次协助销售人员开完电话会议后,总有一肚子苦水:他觉得销售人员工作不够细致,有些人没有做好前期的客户信息调研,有些人没办法给客户提供有价值的建议,有些人专业能力不足,等等。
Robin后来制定了一条团队规则:在每次与客户的销售电话会议结束后的15分钟内,必须马上进行一次电话复盘,参与者就是Robin与销售人员,复盘的目标是讨论这次电话会议的得失,以及未来如何更好地服务这个客户。
Robin还为这个复盘会议拟定了以下四条规则。
通常来讲,这种复盘要持续15~30分钟,绝大多数情况下Robin和团队成员都能坚持下来,Robin发现复盘有三个好处。
Robin对复盘这个管理动作特别满意,打算长期坚持下去。一方面,他还在琢磨如何优化这个复盘的问题清单;另一方面,他还想找一找在工作中还有哪些场景也可以配套一个复盘的流程,让管理更轻松。
对于管理者来讲,复盘的一大价值在于带领团队就很多目标、标准、方法、要求等达成共识,让团队成员能通过参与复盘,提升自己工作的积极主动性,提升团队的战斗力。
希望每个管理者在看完这本书后,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管理场景的复盘方法,让复盘帮助自己成为优秀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