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独辟蹊径的养育指南,更是一本父母自我成长的指导手册,我建议每位父母人手一本。如果你是孕产母婴从业人员,儿童青少年教育工作者,帮助父母自我成长的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这本书能帮你从依恋理论视角学习父母的依恋模式与安全感修复。
当下国内外心理学家提出的各种养育模式,如积极养育、正面管教、无条件养育,以及《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孩子:挑战》《父母效能训练手册》这些经典图书大都聚焦于孩子,告诉父母如何改变孩子,侧重于关注孩子的行为与情绪。而这本书采取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养育方法,它以依恋理论为基础,主要关注养育者的成人依恋类型。依恋理论的创始人、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认为,主要抚养者(一般指母亲)与婴儿在照顾与被照顾的互动中会建立起的情感联系,称为依恋关系。与父母建立了亲密而安全的依恋关系的孩子,安全感十足。他们能够信任父母,愿意与父母沟通。这些孩子深信自己是被爱着的,是值得被爱的,同时,他们也信任和爱着父母及这个世界。因为他们的父母是安全型依恋,能够尊重、理解和接纳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认同。
有安全感的孩子一般会主动学习,成绩很好,受到周围人喜欢,善于有效沟通,能够共情他人,充满善意与温暖,具备积极的自我认同。他们遇到问题有探索意愿,能主动寻求帮助和借助资源,情绪稳定,专注力强,具备反思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变通能力。养育一个有安全感的孩子,应该是所有父母的心愿。
本书提出的关注养育者的成人依恋类型的这种养育方法,不是让父母学习教养技巧,也不是试图去改变孩子,而是先改变父母的依恋类型,让父母修复安全感后成为孩子安全而稳定的互动客体,通过自然互动养育出有安全感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需要去改变孩子,因为孩子生来就会与父母主动互动,而且会根据对成人的回应来调整自己的预期和行为。所以,我们只要做好自己,做安全型依恋的父母,在日常互动中就可以养育出有安全感的孩子。
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父母们承受着“完美原生家庭”和“成果教育”这两座大山的压力,时刻可能会因孩子的学业与心理健康状态被评判、被指责、被质疑,要做到“有安全感的父母”似乎无从下手,没有可以参照学习的指导手册。我们常常在使用各种教育技巧后仍然自责“又没忍住”“今天又发火了”“又动手了”“我怎么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呢”……父母们被卡在了这种“失控—内疚”的循环中动弹不得,焦虑恐惧。我们常常“只见孩子、不见自己”,看不见自己在养育中的循环往复是自己的不安全型依恋导致的,只是试图在孩子外显的行为和情绪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结果一定是疲于应对和失控的。
所有的自我觉察与自我成长都首先来自“被看见”,即“镜映”。这本书把父母的养育模式从依恋的视角“镜映”出来,父母在教养过程中的恐惧、无奈、沮丧、愤怒、困难、优势以及挑战被一一看见,自己的安全感与不安全感被看见,自己的依恋类型被看见。同时,我们也会发现自己的安全感给孩子的行为和人际关系带来了什么影响,自己的依恋类型是怎么代际传递给孩子,再由孩子传递给他们的下一代的。当我们阅读本书被“镜映”时,我们就正在按下那个打破循环与重复的按钮,以自己为主体,开启一条崭新的,充满乐趣、温暖和幸福的安全感养育之路。
本书作者用“去心理化”的文字,采取简洁明了的儿童依恋类型与成人依恋类型对照的方式,双线对应为我们勾画出“父母的成人依恋类型如何塑造孩子的安全感”的地图。儿童的依恋类型有安全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无组织型依恋,与儿童依恋分类对应的四种成人依恋类型有一种安全型依恋和三种不安全型依恋——自主型依恋、先占型依恋、拒绝型依恋和未解决型依恋。
父母可以把本书当作手册使用,直接对照书中关于依恋类型的描述,判断自己的依恋类型,了解自己对孩子行为的反应模式、自己的养育优势与挑战以及从不安全型依恋发展修复为安全型依恋的训练要点。在书中,作者加入了咨询案例与生动的对话例句,易于理解,通俗简练,非常适用于父母自我学习,也可以用来指导父母自我成长小组、父母养育训练营、父母读书会、安全感与依恋科普活动等。
安全感或不安全感都是可以传递的,通过母亲与孩子从婴儿期开始的互动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也就是说,我们在童年时和父母之间形成的依恋模式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我们和孩子之间的依恋模式,以此类推,我们孩子的孩子的依恋类型也可以通过我们的依恋类型预测出来,这一现象被称为“依恋的代际传递”。依恋的代际传递是可以打破的,只要父母对自己的依恋类型进行干预、自我觉察与反思训练,不安全依恋的代际传递就会终止。
安全感的代际传递是我们非常重视的课题。据统计,我国超过87%的0~3岁婴幼儿是由非托育机构看护的,看护人主要是老人和保姆,寄养与亲子分离的现象较为普遍。城市里年轻的父母工作繁忙,很多孩子成为“城市留守儿童”。我接触的很多婴幼儿每周见到父母的时间累计不超过10小时,这使得养育模式中的依恋关系变得更为复杂。根据不安全感代际传递的现状,我国急需大量的专业人员、教育培训机构带领父母加入“安全感代际传递”的自我修复行动中,否则将会造成大量矛盾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和青少年出现,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潜在的阻碍和隐患。在移动智能人机交互的模式下,孩子及成人的疏离型人际模式更加强化,个体远离社会、远离人群,甚至远离亲密关系的趋势进一步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庭与社会的发展。
还有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是对“早期教育”这一概念和内容的误导。国内的早教机构过度夸大0~3岁早期教育中智力教育的重要性,几乎完全忽视了构建安全感与亲子依恋关系这一重要内容。神经生物学研究显示,安全感可以让孩子的大脑发育更完善,甚至能够重塑大脑;安全感会影响基因的表达;安全感会影响孩子在学业、社交和个人生活方面的表现。父母可以通过学习本书,成长为一名有安全感的父母,成为孩子早期教育最好的老师。
作为一名依恋取向的心理咨询师、依恋关系与安全感心理教育的科普工作者,我终于看到一本书倡导以父母为先,把各心理学派获得共识的依恋理念与治疗技术应用在教育教养方法中,科学解析父母的依恋类型如何塑造孩子的安全感,我内心有了“被看见”的共鸣和振奋。在多年的心理教育工作中,我一直苦于找不到适合大众学习和阅读的依恋与安全感科普图书,很高兴现在可以推荐这本书了!
安全感,是父母送给孩子受益终生的礼物。当下,我们需要重视依恋视角下的教养方式,提升中国家庭的亲子依恋质量,开启安全感的代际传递,完善基于安全感建构的早期教育。希望借由这本书,能够倡导更多父母成长为有安全感的父母,倡导成立“安全感养育小组”,倡导早期教育更加关注孩子的依恋类型与安全感的培养。
养育有安全感的孩子,从成为更有安全感的父母开始!
郝妈妈
依恋取向心理咨询师
中婴依恋教育科技研究院院长
202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