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节中,我们介绍了函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接下来,我们再介绍导数.导数实质上是“微积分”一词中“微分”的部分,在研究函数的性质方面有重要作用.
高中数学绕过“极限”的定义讲解了导数的定义.在这里,简单提一下极限的性质:如果 是连续函数,则
.
例如,当 时, .这在求导数时有一定的用处.
定义1.1 (导数) 设函数 在 附近有定义,如果极限
存在,则称 在 处 可导 ,并称上述极限值为 在 处的 导数 ,记作 .函数 称为函数 的 导函数 ,简称 导数 .
接下来看一个涉及基本函数求导的简单例子.
例1.1 用定义求函数 的导数.
解答 计算得
.
因此,函数 的导数为 .
做完这题之后,可以再试一下,如何用定义求函数 的导数.事实上,容易通过基本函数的求导公式来得到该函数的导数,但是也千万别忘了定义.当然,如果要用定义来求函数 或者 的导数会较为麻烦.更一般地,有下面的常用函数的导数表.
常用函数的导数表
在了解了导数的定义之后,我们可以来探讨导数的一些基本性质.如果我们有两个可导的函数,对其进行组合,所得的函数是否还是可导的?更进一步,能否求出它们的导数?这是我们首先要提到的导数的性质,即导数也有四则运算公式.
定理1.2 (导数的四则运算公式) 设函数 和 的导数为 和 .
(1) ;
(2) ;
(3) ;
(4)若 ,则 .
这些公式都是比较基本的,需要熟背下来.前两个公式的证明是容易的;而后两个公式的证明,需要应用一些分析学的技巧.考虑到高中阶段尚未给出极限的定义,导数的四则运算公式是无法严谨证明的.而不少函数的求导都需要应用到四则运算公式.
例1.2 设 ,求 .
解答 注意到 ,因此
.
接下来,我们介绍复合函数的求导公式.
定理1.3 设函数 和 可导,对于复合函数 ,有
.
该定理的证明较为复杂,但是记忆是比较容易的.为了方便理解该公式,我们在此引入大学数学中常用的莱布尼茨记号,即将 对 求导数表示为 ,则上述公式即为
.
需要注意的是,上式只是在形式上说明了复合函数求导公式的合理性,并不能用于证明复合函数的求导公式.对复合函数的求导公式的应用需要非常熟悉,下面是一个例子.
例1.3 设函数 ,求 .
解答 首先对外层求导,可以得到 ;再对内层求导,可以得到 .因此
有了复合函数的运算法则后,可以引出两种常用的特殊求导方法.这两种方法一般来说会在高等数学中介绍,但是高中生完全可以理解,并且有时候非常好用.
首先是 取对数求导法 .考虑到有时候函数的乘法运算较多,或者指数较为复杂,可以考虑通过取对数的方式,将乘法转化为加法,将指数项转化为乘法.所谓的取对数求导法是指,在函数 的等式两边取对数,得
.
若此时等式右边的导数容易求出,记 ,根据复合函数的导数的运算法则可得
,
从而计算得到 .需要注意,取对数运算是非常常用的,它可以将指数项转化为乘法,进一步将乘法转化为加法.高考中的一些代数变形问题,都与对数有关.
例1.4 设函数 ,求 .
解答 对 取对数,可得 ,等式两边对 求导,可得
,
因此 .
有了复合函数的运算法则后,还可以推出 隐函数求导法 .所谓的隐函数,指的是函数并没有显式的表达,而是通过方程或者其他形式确定了函数关系.
例如设椭圆的方程为 ,对于其上面的一点 ,假设 ,则在该点附近可以通过椭圆方程确定隐含的函数关系 ,并且是唯一的 .更准确地说,有 或 ;至于是前者还是后者,需要结合 的位置来判断.
例1.5 求椭圆 在 处的切线方程.
解答 要求出 处的切线方程,可在等式两边同时对 求导,得
,
代入 ,解得 ,从而切线方程(有时候在圆雉曲线中也被称为极线方程)为 .
这是一个解析几何中非常常用的结论,形式上也非常像椭圆方程,只是将 换成 ,将 换成 而已.类似地,对于双曲线 ,可以求出其在( )处的切线方程为 .对于抛物线 的情形,读者可自行推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