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围手术期中医适宜技术分类与应用

手术作为一种强烈的应激源,可对患者的机体和心理产生严重影响,围手术期护理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中医适宜技术又称“中医药适宜技术”,也称为“中医传统疗法”“中医保健技能”“中医特色疗法”或“中医民间疗法”,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三五”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大力推广及发展中医适宜技术,因其操作简单、易于推广、安全可靠、副作用少、患者依从性好等优势在围手术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从缓解患者术前焦虑紧张,术中麻醉时的协同辅助,到术后缓解疼痛等,疗效显著,可迅速改善症状。围手术期应用中医适宜技术远期疗效可靠及复发率低,凸显了中医适宜技术在减少机体应激反应、加快术后恢复及减少相关并发症,进而缩短住院时间等方面的优势。

一 常用中医适宜技术的分类

(一)灸法

“灸”是指艾灸。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点燃后直接或间接在体表穴位上熏蒸、温熨,借灸火的热力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行气活血、驱寒逐湿、消肿散结等作用,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治法。艾灸不但可以预防疾病,也能延年益寿。“人于无病时常灸足三里、三阴交、关元、气海、命门、中脘、神阙等穴,亦可保百余年寿也。”灸法包括火龙灸、督脉灸、雷火灸、隔姜灸、固元灸等。

(二)罐法

罐法古称角法,是一种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其吸附于体表腧穴或患处的一定部位,局部皮肤出现充血、淤血等良性刺激表现,从而达到调节脏腑、平衡阴阳、疏通经络、防治疾病的方法。罐法包括平衡火罐、药物竹罐、蜜芽罐、陶罐等。

(三)针刺法

“针”是指“针刺”,是一种利用各种针具刺激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针刺法包含针灸疗法、腕踝针疗法、揿针疗法、电针疗法、耳针疗法、火针疗法等。“针灸疗法,重在得气,得气方法,提插捻转,虚实分清,补泻适宜。”传统医学对疑难病的治疗常以针罐齐施、针药并用、内外同治获得最佳疗效。

(四)中药外用法

中药外用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病情调配中草药制剂,直接施用于患者体表或病变部位,利用中药药力作用于患处及相应腧穴,以调整阴阳、疏通经络、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防治疾病的一系列方法。中药外用法包括中药热熨疗法、穴位贴敷疗法、中药熏洗疗法、中药离子导入疗法等。

(五)推拿法

推拿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病情在人体体表特定部位或穴位上,运用各种手法及某些特定的肢体活动进行按摩,具有疏通经络、滑利关节、舒筋整复、活血祛瘀、调整脏腑气血、增强人体免疫力等治疗作用的方法。推拿法包括开天门、踩跷疗法、整脊疗法、捏脊疗法、按摩疗法、棍针拨筋疗法、小儿推拿疗法、点穴疗法等。

(六)其他疗法

其他疗法包括刘氏火熨术、刮痧疗法、温通拨筋罐、火龙罐、杨氏铜锤法、耳穴压豆、蜂针疗法、五行音乐疗法等。

二 中医适宜技术的对症应用

(一)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

焦虑、恐惧是围手术期患者常见的负性情绪。出于对手术、麻醉、预后、费用等多种因素的担忧,术前患者多处于紧张不安的状态,这种情绪围绕病程的不同阶段不断发生改变。而手术对人体造成的刺激会通过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促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从而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尿频等,进而加重患者的不良情绪,甚者影响手术的开展及麻醉的安全性,出现术后的疼痛时间延长、愈合延迟及出院时间延长等情况。临床使用多种中医适宜技术配合常规护理,可以安神定惊,缓解患者不良情绪,稳定心率和血压,从而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❶耳穴压豆 研究显示采用耳穴压豆法辅助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治疗伴有失眠的焦虑症,所选耳穴有神门、皮质下、交感、心、肝,经对比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❷五行音乐疗法 文献显示音乐疗法可以降低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和血压,减轻患者焦虑及抑郁的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施乐时按照天人相应的规律进行可以增强疗效,如肺脏的最佳养护时间是下午3~7点,在此时间内进行施乐,可以增强疗效。

❸推拿法 对广泛性焦虑症,通过针刺头部四神聪、头维、太阳、百会、印堂等穴位能够激发神经调节机制,缓解焦虑失眠症状。

❹针刺法 腹部和背部是推拿治疗焦虑症时使用频次最多的两个操作部位。治疗时取这两个部位的穴位,一前一后,一阴一阳,相辅相成,发挥其协同作用,以疏肝行气,调和脏腑,达到腹背双调、阴平阳秘的效果。

(二)疼痛

疼痛已成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外的第五大生命体征,也是手术后常见症状之一,术前疼痛会使人产生焦虑、失眠、无助感等负性心理活动,还会导致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甚者会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术后疼痛处理不当可能极大影响患者的康复,在临床受到广泛关注。术后疼痛若没有得到及时处理,持续的疼痛刺激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理性重构,疼痛性质转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进一步发展成慢性术后疼痛,导致患者创口恢复不良、生活质量下降、医疗成本增加。目前针对疼痛的治疗,常见的处理多为术前镇静麻醉、术后西药止痛,可能存在药物耐受及过度镇静、恶心、呕吐、头昏等不良反应,甚至产生药物依赖,且增加住院费用。中医适宜技术的镇痛作用起效迅速,疗效显著,以下简要介绍在患者疼痛治疗中,临床常用的中医适宜技术。

❶耳穴压豆 术后患者进行耳穴压豆,选取皮质下、神门、肝、交感4个穴位,可缩短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提早恢复定向力,有效促进患者术后麻醉复苏。临床耳穴压豆的镇痛作用研究发现,选取神门、皮质下、肛门、直肠、交感等穴位,进行耳穴压豆的镇痛疗效显著,更有简便、安全、无药物不良反应的优势。

❷中药外用法 混合痔术后创面水肿和疼痛的患者采用中药湿敷联合中药熏洗法,水肿消失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加快,疼痛感减轻。

❸针刺法 文献回顾性研究表明,对拔牙术后患者针刺下关、颊车、合谷三穴,发现针刺组的疼痛强度值均较对照组低。由于针刺及其相关疗法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针刺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小儿术后疼痛的方法。

❹推拿法 上肢骨折术后患者进行穴位按摩,取穴为手术肢体对侧的手三里、曲池、外关穴,经过实验对比发现上肢骨折术后疼痛患者进行穴位按摩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痔科手术后联合合谷穴、内关穴和曲池穴推拿,患者局部水肿、疼痛次数更少,缓解术后肛门水肿、疼痛效果显著。

(三)睡眠障碍

术后睡眠障碍是由手术禁食、失血、疼痛、应激等因素所导致的一种失眠状态。失眠是指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点的一类病证,中医学文献称之为“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临床常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睡后不酣、时寝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寝,重则彻夜不眠。临床上多采用地西泮或唑呲坦等药物,此类药物易产生神经系统、胃肠道等不良反应,并使患者产生耐药性和药物依赖。

❶耳穴压豆 子宫全切术后患者选取神门、皮质下、内分泌、心等进行耳穴压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并能适当增加患者自觉的真正的睡眠时间,降低患者术后睡眠障碍的程度。耳穴贴压可刺激神门和皮质下,可以调节大脑皮层的活动功能,恢复机体失衡之阴阳,刺激枕穴,具有镇静、安神、催眠作用。

❷灸法 肺癌术后失眠患者进行艾灸涌泉穴干预,患者的主观睡眠质量、睡眠延迟、睡眠时间、习惯性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等各项观察指标得分均比单纯进行综合护理的观察组效果好。甲状腺癌术后患者加以艾灸百会穴,患者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及失眠症状改善明显。

❸推拿法 卵巢囊肿切除术后患者进行头部穴位按摩联合心理疏导治疗干预,术前每晚采用开天门法,能有效改善患者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质量和失眠症状。甲状腺手术治疗患者实施子午流注穴位按摩,主穴选择百会、神庭、风池和神门,配穴选择阳陵泉、太冲、三阴交和足三里,睡眠障碍发生率大大下降。

(四)胃肠功能紊乱

胃肠功能紊乱是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患者因为手术中进行麻醉、切口疼痛,导致患者手术之后出现腹胀、便秘的情况,进而发生胃肠道功能紊乱。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出现肛门排气时间延长、肠鸣音、肠蠕动降低、消化功能不良等影响患者的正常进食和日常生活的休息,进而对术后的伤口恢复造成阻碍,患者的生活质量将会大打折扣,甚至会造成患者呼吸困难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女性、围术期血压波动大、全身麻醉、手术时间长等因素都可以增加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率,从而导致术后住院时间延长。中医适宜技术改善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具有较大优势,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

❶耳穴压豆 全麻下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应用耳穴贴压,术后24小时和术后48小时观察发现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恢复排气、排便及肠鸣音时间缩短,有效防止术后胃肠功能紊乱。胃癌患者进行耳穴贴压,结果显示术前1天给予耳穴压豆可适度提高机体应激水平,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机体应对手术和麻醉的刺激,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❷推拿法 应用穴位按摩改善妇科手术后腹胀、便秘,取穴中脘、大肠俞、天枢、三阴交、足三里,肛门排气时停止按摩治疗,患者排气和排便时间均提前,表明穴位按摩能有效改善胃肠道功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早期穴位按压及腹部按摩,结果患者排便功能更早恢复,腹胀、排便障碍减少,同时有助于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

(五)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是指深静脉系统内的血液发生不正常凝结。患者由于术后活动受限,容易导致血液循环放缓,增加血液黏稠程度,血液出现区域性淤滞,久而久之发生血栓,还可能因为静脉回流瓣功能障碍、静脉曲张及静脉自身相关炎症而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属于治疗过程中较为紧急的情况,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其致死率较高,所以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日常加强肢体活动度进行预防,术后中药外用辅助治疗。目前临床上运用中医适宜技术预防深静脉血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❶推拿法 应用补肾益气活血方联合腓肠肌、股四头肌穴位按摩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干预,结果表明,比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降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好。推拿可有效预防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深静脉血栓,干预后术后D-D、FIB、PT及APTT凝血指标更好,且股静脉血流分值及平均速度更高,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更低,证实了推拿能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❷中药外用法 熏洗疗法可大幅提高溶栓的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同时还可降低DVT并发症的发生率。冰消化瘀散外敷联合抗凝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结果显示患肢髌周及髌下15cm、D-二聚体含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中医适宜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临床各种辅助治疗中应用广泛,其强调整体性,注重养生和预防,对围手术期患者应用中医适宜技术,以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加速患者术后康复,缩短住院时间。

(周春姣 龚小珍) jtoSLEvK0mRs435ZhWFJNrzC/t9U8sI06fcCNA1EnFTKvJE6lFlC7ttOn8E7hsg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