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形成背景

浙江位于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山川俊秀,土地肥沃,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较多,雨量丰沛,空气湿润,药产丰富,素有“东南植物宝库”之称。浙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浙江经济发达,也是“鱼米之乡”,自古以来,英才辈出,交通便捷,堪称人杰地灵,乃著名的“文化之邦”,孕育了许多卓越的人物,在中医药领域中也涌现出不少人才,为我国的医药业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据考,浙江医药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河姆渡文化”(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具有针刺、放脓、放血、放水、挑刺作用的骨锥、骨簇、管状针以及芡实等中药化石),至今已有七千多年历史。秦汉以降,随着北方地区人口大量南移,浙江逐渐繁荣,其间浙江籍中医药人才辈出,中医药事业成绩斐然。尤其是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市)以后,浙江经济空前繁荣,苏轼(东坡)曾赞曰:“两浙之富,国用所恃。”繁盛的社会经济支持了文化的发展,文人荟萃,涌现出大量儒医,提高了医药研究者的基础文化水平。如浙江研究《伤寒论》第一人朱肱,进士出身,曾官拜奉议郎,著《南阳活人书》专门研究《伤寒论》。明清时期,浙江各种伤寒病流行,直接促进了“伤寒学派”的发展,正是在防治疾病的临床实践中,浙江涌现出一些具有全国知名度的《伤寒论》研究医家,如陶华、张志聪、柯琴、徐彬等。至近代随着“西学东渐”,中西医学得以在浙江交相辉映,使得浙江医家也开始重视尝试“中西汇通”研究《伤寒论》,如章太炎明确提出“融会中西,更造新医”,力图维护中医尊严。正是在浙江这块土地上,伴随着历史的发展长河,逐步形成了浙江“伤寒学派”。 IKPDrE0o+qD5cuqtraC8SaQZZlmddDFnHBLv2OYPlTc7PVaFhuHIYsF/JptEGQ0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