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药膳简史

一、战国及秦汉时期

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界做斗争的过程中,由“茹毛饮血”“神农尝百草”逐渐过渡到用火来烹制食物,用草药或食物来治病。《周礼·天官·冢宰》中将医师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科。其中“食医”专司营养卫生。疾医主张用“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疡医则主张“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等。

《黄帝内经》载有“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药以祛之,食以随之”。《灵枢·五味》首先提出饮食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灵枢·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指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里的“毒”,是指药物的偏性,即用性味偏盛的药物治病,要适可而止,适时停药,不可过分,以免正气受损,再用食物调养到邪气尽去为止。《素问·脏气法时论》云:“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换句话说,就是要各种各样的食物,包括动物类、植物类,互相配合,取长补短,从而发挥饮食对人体的积极作用,最终达到治愈疾病,保障身体健康的目的。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共收载药物365种,其中药用食物50种左右,如酸枣、橘柚、大枣、干姜等。其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如人参、地黄、石斛、茯苓、薏苡仁、大枣等,这些药物多为药食两用,是后世药膳中的主要原料。

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有用甘麦大枣汤治疗脏躁证、当归生姜羊肉汤治疗产后腹痛、桔梗汤治疗少阴病咽痛等记载。

而将“药”字与“膳”字连起来使用,形成药膳这个词,则最早见于《后汉书·列女传》,其中有“母亲调药膳思情笃密”这样的字句。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不少食疗方剂。如“治卒上气咳嗽方”,用梨来治疗咳嗽:“梨一颗去核,内酥蜜面裹,烧令熟”“捣梨汁一升,酥一两,蜜一两,地黄汁一升,缓火煎”。有蜜水送炙鳖甲散下乳,小豆与白鸡炖汁、青雄鸭煮汁治疗水肿病,小豆饭或小豆汁治疗腹水等。还有苦参酒、桃仁酒、海藻酒等18种药酒,有的用于治疗疾病,有的用于强身壮骨,对后世影响很大。除此之外,北魏崔浩《食经》、梁代刘休《食方》等著述对中国药膳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南北朝时期,陶弘景著有《本草经集注》,是中国药物学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记载大量的药用食物,诸如蟹、鱼、猪、麦、枣、豆、海藻、昆布、苦瓜、葱、姜等日常食物及较罕见的食物达百余种,并对食物禁忌和食品卫生进行了较深入的描述。

三、隋唐时期

隋代虞世南《北堂书钞》卷142~148为酒食部,记述有关饮食事宜。还有《淮南王食经》《初学记》《(马琬)食经》《帝王养生要方》《神仙服食经》等记载药膳的古籍。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黄帝内经》《黄帝食禁》等基础上,结合自身所学,在其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撰有“食治”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食疗专篇,至此,食疗已开始成为专门学科,其中共收载药用食物164种,分为果实、菜蔬、谷米、鸟兽四大门类。书中将以食充饥与食养、食疗、药治做了区分。其云“安身之本,必资于食”,“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已,然后命药”,主张医生治病,需洞晓病因病机,先用食物治疗,食疗不愈的情况下再用药物治疗,因“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用膳食治疗,即可祛邪又不伤正,认为“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并指出膳食需随时节调整,且不可偏嗜。曰:“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冬七十二日,省咸增苦以养心气。”“五味不欲偏多,故酸多则伤脾,苦多则伤肺……甘多则伤肾。”书中载有药膳食疗方117首,如猪肚补虚羸乏气力方,补肝散治目失明漠漠方等。

唐代孟诜所编撰的《食疗本草》(原名《补养方》,后经张鼎补充后更名为《食疗本草》),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集食物、中药为一体的食疗学专著。书中既有“食性”与“食宜”的描述,又有“食忌”与“食方”的记载,建立了完整的食疗药膳体系。孟诜师从孙思邈,孙氏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列有“食治”篇,孟诜受其影响很大。然而该书与《备急千金要方》“食治”篇比较有许多新的见解,全书记载可供药用食物227种,包含传统本草学的矿物、植物和动物的内容,其中不少品种为唐初本草书中所未录。如新增米谷类中的绿豆、白豆、荞麦等,新增菜类中的蕹菜(空心菜)、菠菠菜(菠菜)、白苣(莴苣)、胡荽(香菜)、莙荙菜等,新增药用部位食疗作用的有莲子、瓠子、榆荚、通草等。《食疗本草》确立了三因制宜的基本原则,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重视采集与炮制的时间选择,如:甘菊,“其叶正月采,可作羹。茎,五月五日采。花,九月九日采”;覆盆子,“五月麦田中得者良。采其子于烈日中晒之,若天雨即烂,不堪收也”。重视地域差异,如:昆布,“海岛之人爱食,为无好菜,只食此物。服久,病亦不生。遂传说其功于北人,北人食之,病皆生,是水土不宜尔”。重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质,尤其是对孕妇和儿童这两类特殊人群,如:梨,性寒,“金疮及孕妇不可食,大忌”;而藕,虽然也性寒,但产妇就可以食用,这是因为“凡产后诸忌,生冷物不食。惟藕不同生类也。为能散血之故”。重视饮食宜忌,如:冬瓜,“患冷人勿食之,令人益瘦”;鲤鱼,“腹中有宿瘕不可食,害人……又,天行病后不可食”。此外,书中还记载了较多以动物脏器作为食疗药膳的内容,如牛“头、蹄:下热风……肝:治痢……肚:主消渴,风眩,补五脏……肾:主补肾。髓:安五脏,平三焦,温中”。《食疗本草》以日常生活中食用的米谷、菜蔬、瓜果、动物为主要药用来源,阐述其药理作用、食用方法、炮制过程、治疗效果、服食禁忌、烹饪加工及储存方法,该书的理论和实用价值对整个中国食疗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传统食疗学的形成。

此外,王焘所著《外台秘要》中也不乏食疗药膳的方剂,如:用杏仁煎疗咳喘久嗽,方中有杏仁、椒、蜜、糖、姜汁、猪肾等;用干姜和杂面做烧饼;姜汁调蜜治寒痢;用小豆汁治卒下血;等等。书中关于食物禁忌叙述尤其详细,对大多数病症的治疗都列出明确的禁忌,包括忌食生冷、油腻、荤腥、酒等。唐代昝殷《食医心镜》记载药膳食疗方211首。南唐陈仕良将《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本草拾遗》等书中有关饮食的药物整理分类,把食疗药膳与四时饮食联系起来,附以己见,著《食性本草》十卷。该书对药膳做了较为系统的总结,为药膳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遗憾的是该书已失传。

四、宋元时期

北宋医官王怀隐等编撰《太平圣惠方》专设“食治门”,全书共100卷,其中96、97卷为食治篇,分29门,载方320首。该书食治涉及内外妇儿各科疾病,按照疾病门类对食治进行学科化细分。其中收载食疗方大都用料简单,便于就地取材,且药膳以粥、羹、饼、茶等剂型出现。据统计,所用食物排名较前的主要有粳米、生姜、葱白、豆豉、蜂蜜、小麦、鸡蛋等,肉类则是以羊肉居多。《圣济总录》中载有食治方285个,膳食类型又增加了散、饮、汁、煎、面等。陈直撰《养老奉亲书》,全书集方231首,药膳方达162首,并指出“缘老人之性,皆厌于药,而喜于食”。

元代太医忽思慧著的《饮膳正要》收录常用食物203种,并介绍每种食物的性味、有毒无毒及效用,介绍药膳方158首,首次从营养学角度分析饮食对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营养学专著。该书强调加强饮食卫生、营养调摄以预防疾病,强调:“夫安乐之道,在乎保养……故善养性者,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该书还介绍了多种日常饮食的制作及食疗药谱。《饮膳正要》是中医药膳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医药膳学的成熟和高度发展水平,基本上反映了当时中医药膳学总的水平。

五、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药膳得到进一步发展,进入更加完善的阶段,出现了大批专著,如《本草纲目》《饮馔服食笺》《随息居饮食谱》等,逐渐形成了药膳学。《本草纲目》为食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仅谷、菜、果3部就收有300多种,并专门列有饮食禁忌、服药后饮食禁忌等。书中对药粥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载药粥52种,并按功效将其分为消烦止渴、止泻止呕、消利水肿、补益肝肾、调理脾胃等类别。如:酒煮熟乌鸡治风虚,治疗劳倦用赤小豆、豆制品等十多种食物,诸米粥治脾胃症,治痢痛用羊脂同阿胶煮粥等。朱橚的《救荒本草》将可食用的野菜列入药膳的范畴,使药膳的应用更加民众化、广泛化。

清代曹廷栋所著《老老恒言》尤其注意老年人的药膳防病养生,对老年人的食粥论述,提出“粥能益人,老年尤宜”,指出粥可分三品,上品粥“气味轻清,香美适口”,中品“稍逊”,下品“重浊”,并提出“老年有竟日食粥,不计顿,饥即食,亦能体强健,享大寿”,书中上品粥36种,中品粥27种,下品粥37种。上品粥类有莲米粥、芡实粥、枸杞叶粥等;中品粥类有茯苓粥、赤小豆粥、龙眼肉粥等;下品粥类有养肝粥、鲤鱼粥等,为后世老年人常用养身食疗粥品。《古今医统大全》列有菜、汤、酒、醋、酱油、鲜果、酥饼、蜜饯等多种药膳食品;《易牙遗意》中收载韭饼、薄荷饼、糖杨梅、荆芥糖、茴香汤、梅苏汤等多种药膳。

清代医家对药膳非常重视,强调食疗与节食对人生命的重要性。清代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中主张饮食有节,注重辨别体质,讲究食物宜忌,说明辨证论治在食疗药膳方面已得到应用。此阶段的食疗学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重视素食。这些思想不仅使食疗学、营养学思想得到深化,也大大推进了养生学的发展,中医药膳学逐渐成熟。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膳学也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而进入了新时期。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用以强身健体的食疗方法更加显示出其特有的优势。其发展特点更具有多样化。第一,总结应用前人的经验而不泥于古,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来配制用膳,如遵循中药药性的归经理论,强调“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提倡辨证用药,因人施膳,因时施膳。第二,注重中药与饮食相结合,药膳除了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外,还具有食品的一般特点,强调色、香、味、形,注重营养价值。第三,现代药膳在烹制方法上也有其特点,除了一般的食品烹制方法外,还要根据中药炮制理论来进行原料的处理。

近数十年来,有关药膳、食疗的专著相继出版。各种药膳学会、协会相继成立。药膳大专班、药膳中专班、药膳培训中心已经创立,培养了许多药膳专业人才。各种药膳研讨会相继举行。

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研究它并相继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或部门。中医药膳学与西方现代营养学相比较,有着食、养、医三者结合的功能,加之与中国烹饪工艺结合,具有色、香、味、形、效的特色,所以得到国外的重视。中国药膳研究会与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等进行食疗药膳方面的讲学和交流,中国食疗药膳向国际化发展已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

从20世纪80年代初只有经济发达的地区有少数的药膳餐厅,到今天我国各地区已较为普及药膳餐厅;从改革开放初几乎没有院校开设药膳研究,到今天各地高校大多开设了这方面的教学研究,都充分说明了人们对于药膳养生的重视。人们对食物和健康的认识正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药膳也将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 Th/0kw4J0q6TsOMV7PgRSOQFoiedOldBxC8/rDa316nJlSrllqMBfgPkBaIKR8t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