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对于胎黄,临床上首先要辨别是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然后再对病理性黄疸辨其阴阳。若病程短,肤黄色泽鲜明,舌苔黄腻者,为阳黄。若黄疸日久不退,色泽晦暗,便溏色白,舌淡苔腻者,为阴黄。若肝脾明显肿大,腹壁青筋显露,为瘀积发黄。

若黄疸急剧加深,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为胎黄虚脱证。若黄疸显著,伴有尖叫抽搐,角弓反张,为胎黄动风证。此皆属胎黄变证。

2.治疗原则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以利湿退黄为基本治疗法则。根据阳黄与阴黄的不同,分别治以清热利湿退黄和温中化湿退黄,气滞瘀积证则以行气化瘀消积为主。由于初生儿脾胃薄弱,故治疗过程中尚须顾护后天脾胃之气,不可过用苦寒之剂,以防苦寒败胃,克伐正气。

3.证治分类

(1)常证

①湿热郁蒸

证候 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哭声响亮,不欲吮乳,口渴唇干,或有发热,大便秘结,小便深黄,舌质红,苔黄腻。

辨证 本证因湿热蕴阻脾胃,肝胆疏泄失常而致,为阳黄证。临床表现起病急,黄色鲜明如橘,全身症状及舌象均为湿热壅盛之象。新生儿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多表现为此证。本证重症易发生黄疸动风和黄疸虚脱之变证。

治法 清热利湿退黄。

方药 茵陈蒿汤加减。常用茵陈、栀子、大黄清热利湿退黄;泽泻、车前子(包煎)利水化湿;黄芩、金钱草清热解毒。

热重加虎杖、龙胆清热泻火;湿重加猪苓、茯苓、滑石(包煎)渗湿利水;呕吐加姜半夏、竹茹和中止呕;腹胀加厚朴、枳实行气消痞。

②寒湿阻滞

证候 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持久不退,精神萎靡,四肢欠温,纳呆,大便溏薄、色灰白,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

辨证 本证多由孕母体弱多病,气血素亏,胎儿禀赋不足而致;或因湿热熏蒸日久不愈转化而成,为阴黄证。临床表现往往起病缓慢,病程较长,黄色晦暗,虚寒之象明显,病情较重。与阳黄证的鉴别可以从黄疸的色泽及全身寒热证象来区分。

治法 温中化湿退黄。

方药 茵陈理中汤加减。常用茵陈利湿退黄;干姜、白术温中燥湿;党参、甘草益气健脾;薏苡仁、茯苓健脾渗湿。

寒重加制附子(包煎)温阳驱寒;肝脾肿大,络脉瘀阻加桃仁、莪术活血化瘀;食少纳呆加焦六神曲、砂仁(后下)醒脾开胃。

③气滞血瘀

证候 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逐渐加深,晦暗无华,右胁下痞块质硬,肚腹膨胀,青筋显露,或见瘀斑、衄血,唇色暗红,舌质紫暗或见瘀点,舌苔黄。

辨证 此证病程较长,逐渐加重。除皮肤黄疸色泽晦暗无华外,还具有有形瘀积如胁下痞块的临床表现。

治法 行气化瘀消积。

方药 血府逐瘀汤加减。常用柴胡、郁金、枳壳疏肝理气;桃仁、当归、赤芍、丹参行气活血化瘀。

大便干结加大黄(后下)通腑;皮肤瘀斑、便血加牡丹皮、仙鹤草活血止血;腹胀加木香、香橼皮理气;胁下癥块质硬加穿山甲、水蛭活血化瘀。

(2)变证

①胎黄动风

证候 黄疸迅速加重,嗜睡、神昏、抽搐,舌质红,苔黄腻。

辨证 此证往往在阳黄迅速发展基础上发生。病情危重,来势急骤,极低出生体重儿容易发生此证。临床主要表现为面目深黄,伴神昏、抽搐。

治法 平肝息风退黄。

方药 茵陈蒿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常用羚羊角(散剂,冲服)、钩藤(后下)、天麻平肝息风;茵陈、大黄、车前子利湿退黄;石决明(先煎)、川牛膝、僵蚕、栀子、黄芩清热镇惊。

②胎黄虚脱

证候 黄疸迅速加重,尿色深黄,伴面色苍黄、浮肿、气促、神昏、四肢厥冷、胸腹欠温,舌淡苔白。

辨证 本证为黄疸危证,多见于溶血性黄疸,关键在于气随血脱、阳气虚衰,而不是邪气亢盛。临床主要表现为黄疸迅速加重,伴面色苍黄、浮肿、气促、神昏、四肢厥冷等危候。

治法 温阳益气固脱。

方药 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常用人参大补元气;制附子(先煎)、干姜温补脾肾;麦冬、五味子生津敛阴;茵陈、金钱草利湿退黄。 JijawL52sQRkqQdqShdiTBuEFBOYVawle2cM+ErD446qPz65Fs+W8/VfYRcUjHG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