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脾胃病是儿科常见病,其中多数疾病的中医药治疗都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近几十年来,对小儿脾胃病的多项临床和实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顺应时代发展、临床疾病谱变化及证候变化带来的新情况,如发病率显著增加的小儿厌食、单纯性肥胖症,疳证的干疳证显著减少、疳气证为多等,都做了及时的研究、总结,指导了临床应用、推广。但是,随着新的临床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技术的产生,中医药治疗小儿脾胃病的临床及机理研究在许多领域还有待深入开展。
应用现代临床试验方法的中医药治疗小儿脾胃病研究还不多。中医药干预脾胃病对儿童机体的作用、不良反应及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等,需要进行研究,以便改进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或确认治疗方法的有效性与安全性。随机对照试验(RCT)是检验某种假设最有力的方法,其核心是在临床试验的设计中采用随机化、盲法、对照的方式。中医药方法治疗小儿脾胃病临床疗效与安全性RCT研究,将能以有力的数据向中医药行业内外彰显其优势所在。近年来逐步开展的队列研究方法、真实世界研究方法应当在小儿脾胃病研究中得到应用。队列研究是将某一特定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组,追踪观察一段时间,比较各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以检验该暴露因素与研究疾病是否存在关联及关联强度,如嗜进甜食与厌食发病的关系研究就可以采用这一研究方法。真实世界研究的数据来自真实的医疗环境,是反映实际诊疗过程和真实条件下的患者健康状况的研究,旨在评价临床干预措施在实践中真实的效益、风险和治疗价值,例如对已上市的众多治疗小儿脾胃病中成药进行再评价便可以采用这一方法。
在实验研究方面,构建稳定可靠、可重复性高、贴近临床实际的脾胃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是小儿脾胃病研究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分子生物学技术已成为中医儿科实验研究领域使用最为广泛的技术方法之一,质粒重组与制备技术、DNA水平的研究、RNA水平的研究、蛋白质水平的研究、基因功能与表达调控的研究方法、细胞生物学技术等在小儿脾胃病实验研究中的恰当应用,可为小儿脾胃病证本质、中药药理研究、毒理研究等提供先进的研究方法。免疫学研究一方面可对来自脾胃病临床上常用的方剂、单味药,结合临床药效,再通过动物或体外实验研究,探讨其药效机制;另一方面则取自作者或合作者组方或某单味(多味)药的有效成分,观察并确定其药效,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数据。组学研究,包括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微生物组学等,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先进实验研究方法,特别是代谢组学研究,关注机体在受到各种外界因素影响产生一系列变化后代谢产物的整体性变化,更接近于中医学“司外揣内”“整体观点”的思维方式,受到推崇。关于肠道微生物组,尤其是调理脾胃中药对肠道菌群的作用如何影响药效和药物毒性的研究,将能为中医药治疗小儿脾胃病及相关疾病的研究掀开历史的新篇章。
虽然自古以来,中医药治疗小儿脾胃病已经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但是,新的社会条件下小儿脾胃病证的新情况、新特点,仍在不断地给我们提出新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探索。真菌感染的鹅口疮、肠炎治疗方药需要总结提炼;久泻优化治疗方案需要研究;炎症性肠病的口服、灌肠同治优势的彰显;口臭、胃脘痛与Hp感染的关系及中医药治疗方法值得研究;复发性口疮、口糜、滞颐、嗜异、脱肛等多种病证的疗效如何进一步提高;小儿单纯性肥胖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辨证论治规律要进一步探讨;厌食、积滞、便秘等常见病需开发新的适用儿科的有效中成药等。中医药防治小儿脾胃病临床与基础研究的深入开展,将会产生一系列利于应用、开发、推广的新成果,为保障儿童健康成长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