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古籍论脾

《黄帝内经》对于脾胃之解剖、生理、病理等已有详细记载。《灵枢·肠胃》详述了消化道解剖:“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广一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迭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环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回肠当脐,左环回周叶积而下,回运环返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广肠附脊,以受回肠,左环叶脊,上下辟,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环反,三十二曲也。”《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张介宾《类经·藏象类》注曰:“脾主运化,胃司受纳,通主水谷,故皆为仓廪之官。”《素问·玉机真藏论》又说:“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说明了脾胃的受纳运化,精气输注五藏,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难经·第三十四难》说:“脾色黄,其臭香,其味甘,其声歌,其液涎。……脾藏意与志。”总结了脾与声色臭味及七神之关系。脾胃学说强调人以胃气为本,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这些基本观点便来自于《黄帝内经》。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养小儿候”中将“常当节适乳哺”作为养育小儿的重要原则之一。书中对小儿“胃中有热候”“腹胀候”“呕吐逆候”“哕候”“吐血候”“难乳候”“吐哯候”“癥瘕癖积候”“宿食不消候”“食不知饱候”“哺露候”“大腹丁奚候”“洞泄下利候”“虚羸候”“脱肛候”“口疮候”“鹅口候”“燕口生疮候”“舌上疮候”“舌肿候”等多种小儿脾胃病的病因、病机、证候作了简明而精辟的论述,是古籍中首次对于儿科常见脾胃疾病的系统记载,其中多数学术观点为历代至今所沿用。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少小婴孺方》提出了“择乳母法”,需选慎于喜怒,无瘿瘘、气嗽、瘑疥、痴癃、疬疡、耳聋等疾病者。《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并提供了一批儿科临床实用方剂,包括小儿脾胃病方,补充了巢元方有论无方的不足。

迨至宋代,钱乙承上启下,对小儿脾胃的生理、病理以及辨证论治方法等,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他在《小儿药证直诀·五脏所主》中说:“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小儿药证直诀·腹中有癖》中指出“脾胃虚衰,四肢不举,诸邪遂生。”认为脾气困遏、运化失健是脾胃病证的关键病机,脾胃虚衰则可导致小儿多种疾病的产生。他不但把虚羸、积、疳、伤食、吐泻、腹胀、慢惊、虫症等病都从脾胃论治,而且认为疮疹、咳嗽、黄疸、肿病、夜啼等病也可以从脾胃论治。例如:《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诸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腹胀由“脾胃虚,气攻作也。”咳嗽若“痰盛者,先实脾。”肿病是“脾胃虚而不能制肾”等等。钱乙论治诸病,往往采用先调治其脾胃,使中气恢复后再治其本病;或先攻下后再补脾;或补脾以益肺、滋肾等。如东都张氏9岁孙病肺热,前医用凉药一月无效,且全不能食,钱曰:“小儿虚不能食,当补脾,候饮食如故,即泻肺经,病必愈矣。”又如广亲宅四大王宫五太尉病吐泻不止案,钱氏提出“实食在内,乃可下之,毕,补脾必愈。”等。钱乙注重调治小儿脾胃的学术思想,对于后世儿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宋陈文中是儿科温补学派的创始人。他在《小儿病源方论·养子真诀》中论及小儿饮食调护注意点时说:“吃热、吃软、吃少,则不病;吃冷、吃硬、吃多,则生病。”他在养子十法中提出的要背暖、要肚暖、要足暖、脾胃要温等,都是固护小儿脾胃的具体措施。

明代薛铠、薛己《保婴撮要》根据儿科特点,在五脏之中尤其重视脾、肾二脏。《保婴撮要·癖块痞积》说:“凡脾土亏损,必变症百出矣。”《保婴撮要·脾脏》为脾病立方:寒水侮土用益黄散,脾土虚寒用干姜理中汤,脾土虚弱用人参理中汤,脾肺气虚用五味异功散加防风、升麻等。薛氏治脾病多用温药,与陈文中温补学说一脉相承。

明代万全是小儿脾胃学说大家,他明确提出小儿“脾常不足”之说,特别重视饮食调节对脾胃的重要性,提出节戒饮食也是小儿防病的重要手段。《幼科发挥·原病论》指出:“胃者主纳受,脾者主运化,脾胃壮实,四肢安宁,脾胃虚弱,百病蜂起。故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也;节戒饮食者,却病之良方也。”他强调:“如五脏有病,或补或泻,慎勿犯胃气。”治疗“首重保护胃气。”因为小儿脾胃薄弱易于伤积,乳食伤胃则为呕吐、乳食伤脾则为泄泻,其病机皆为“脾困”,所以治疗上“重在助运,贵在中和”,偏寒偏热之剂不可多服,以免妄伐后天之本。他的学术观点为后世多数儿科医家所遵循。

明末医学家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从小儿脾胃特点出发,阐述了“脾为后天之本”的著名论点:“盖婴儿既生,一日不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胃肠涸绝而死。经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犹兵家之饷道也,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胃气一败,百药难施。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由此,小儿脾、肾两脏一为后天之本、一为先天之本的论说,特别是脾胃为“人资之以为生者也”的重要性成为包括儿科在内中医临床各科的共识。

清代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中体现出他不仅是温病大家,而且对于小儿脾胃病的治疗方法有较之前人更为全面的应用。如对于疳疾,提出疏补中焦、升降胃气、升陷下之脾阳、甘淡养胃、调和营卫、食后击鼓以鼓动脾阳、调其饮食、杀虫驱虫、缓运脾阳缓宣胃气等九妙法,内容概括了调理脾胃的各种治法,又包括了饮食疗法、音乐疗法等,为后人在小儿脾胃病治疗中采用多种疗法打开了思路。 OZf/eq3XsuWISwzwnwV0za7Wu6/zoDEawOUnAHEq6hNR3XKLPWuHmGyBPXVEWeq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