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衄又称牙衄,多因火热迫血妄行或气虚不能摄血所致。临床表现主要为小儿牙龈、齿缝中出血。齿衄在《黄帝内经》中属于“血溢”范畴,自唐后属于“衄血”范畴之内。齿衄的最早记载见于隋代,《诸病源候论·齿间出血候》曰:“手阳明之脉入于齿,头面有风,而阳明脉虚,风挟热乘虚入齿龈,搏于血,故血出也。”宋代严用和在《济生方》中首先采用齿衄为病名,谓“必胜散,治齿衄。”齿衄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口腔症状之一,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中医药治疗齿衄有良好效果。
西医学认为牙周出血可由齿龈局部病变或全身多种疾病引起。齿龈局部病变多发生于患有牙周炎、牙龈炎等疾病的患儿,多为细菌感染、牙菌斑、牙石、食物嵌塞、牙位异常等因素引起,进而引发牙龈出血,而患儿又因自身处于年幼时期,无法自主重视牙齿的卫生情况,无法正确清洁牙齿、牙龈,加上家长未重视儿童的牙齿健康,使牙龈出血持续加重,危害患儿身心健康。西医学的牙周组织病属于此证范畴,临床检查可发现有牙龈出血、牙周袋形成、牙齿松动移位等情况;X线片显示牙槽骨吸收。
全身疾病如西医学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凝血功能障碍、维生素K缺乏症、贫血及肝硬化等亦可引起齿衄。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性综合征,主要的临床特点是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或血管收缩不良,故临床可见牙龈出血现象。详见《儿科杂病证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②凝血功能障碍:APTT延长,凝血活酶生成不良等异常,从而延长凝血时间,诱发牙龈出血。③再生障碍性贫血: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骨髓检查显示至少一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一般无脾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