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病位:病在脾胃者,多有伤乳伤食的病史,口气臭秽,便秘或泻下酸臭。病在肝者,多有情志失调史,口臭,胸胁满闷,嗳气等症。

(2)辨虚实:口臭反复日久,伴神疲乏力、潮热盗汗等多为虚证;口气臭秽初发,形体壮实,便秘或泻下酸臭等多为实证。

2.治疗原则

降逆化浊为口臭基本治则。《罗氏会约医镜·杂证·论口病》说:“凡口臭,有胃火;亦有脾弱不能化食,而作馊腐之气者,宜调补心脾。若专用凉药,反生他病。”所以,需要根据不同证候分别采用消食化滞、清热导滞、疏肝理气、滋阴泻火等治法。

3.证治分类

(1)乳食内积

证候 口气酸臭,不思乳食,脘腹胀满,大便秘结或泻下酸臭,多为酸臭乳块或不消化食物,舌质红,苔垢腻,脉滑数有力,指纹紫滞。

辨证 有伤乳伤食的病史。以口气臭秽、不思乳食、脘腹胀满、大便秘结或泻下酸臭为特征。若食滞郁而化热,可见口渴、面赤唇红、手心发热、舌红苔黄等症。

治法 消食化滞,和中降逆。

方药 伤乳用消乳丸加减,伤食用保和丸加减。伤乳者,常用香附、陈皮理气和中;砂仁(后下)化湿醒脾;炒麦芽、炒谷芽、炒六神曲消食开胃。伤食者,常用焦山楂、槟榔消一切饮食积滞;炒六神曲消食健脾;莱菔子下气消食;陈皮、半夏行气化滞、和胃止呕;茯苓渗湿健脾;连翘清热散结。

热象明显者加黄连、竹茹清解胃热;便秘,矢气臭秽,加枳实、大黄(后下)泄浊通便;胸闷恶心,苔浊垢腻,可予玉枢丹。因食鱼、蟹而口臭者,加紫苏解毒和胃;因食肉多而口臭者,重用焦山楂消化肉积。

(2)脾胃积热

证候 口气臭秽,脘腹胀痛,扪手足心及腹部有灼热感,或午后发热,夜不安寐,好翻动蹬被,喜俯卧,口苦口干,大便臭秽,或干结或溏稠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辨证 本证多有伤食、伤乳史或脾胃湿热病史,起病急,由脾胃积热、火热上攻所致。以口气臭秽、脘腹胀痛、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腻为特征,常伴大便秘结、夜不安寐等症。

治法 清热泻火,和中降逆。

方药 黄连温胆汤加减。常用半夏、槟榔降逆和胃,燥湿化浊;竹茹、佩兰清热化湿,止呕除烦;枳实、陈皮行气;茯苓健脾渗湿;黄连清热燥湿;甘草、大枣益脾和胃。

兼食积加炒六神曲、焦山楂、炒麦芽健脾消食;若大便不通加大黄(后下)通下泄浊;口渴者加天花粉、麦冬养阴生津;吐甚者加代赭石(先煎)重镇降逆。虚热上犯,气逆不降而呕吐者,选用橘皮竹茹汤或竹叶石膏汤养阴益气,清热和胃。

(3)肝气犯胃

证候 口臭,或伴有嗳气吞酸,胃脘部及胸胁部满闷,每因情志刺激加重,精神抑郁,易怒易哭,舌边红,苔薄腻,脉弦,指纹紫。

辨证 本证因情志不畅,肝气不舒而致。以口臭、嗳气吐酸、易怒多啼、遇情志刺激加重为特征。

治法 疏肝理气,降逆下气。

方药 旋覆代赭汤加减。常用旋覆花(包煎)下气消痰降逆;代赭石(先煎)镇肝降逆;生姜和胃降逆;半夏化浊降逆;人参、甘草、大枣补益脾胃。

肝郁化火,热象较甚加竹茹、栀子、胡黄连清肝火;火郁伤阴加北沙参、石斛养阴;大便秘结加大黄(后下)、枳实行气导滞。

(4)虚火上炎

证候 口臭,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神疲颧红,手足心热,口干,牙齿发育不良,腿膝酸软,舌质红,舌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指纹淡紫。

辨证 本证病程日久,阴液亏虚,虚火上炎。以口臭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神疲颧红、口干、舌红苔少为特征。

治法 滋阴降火,引火归元。

方药 六味地黄丸加肉桂。常用熟地黄、山茱萸滋阴补肾;山药、茯苓补益脾阴;牡丹皮、泽泻泻肝肾之虚火;加少量肉桂(后下)引火归元。

口干明显者,加麦冬、玄参、乌梅养阴生津;低热或五心烦热者,加地骨皮、白薇清热除烦;颧红盗汗,骨蒸潮热者,加知母、黄柏养阴清火;大便秘结者,加蜂蜜、火麻仁润肠通便。 4ZYl3mf6oi3qNQtaAkNVTRbxUG5FNP7sZTks2vXoUMZECbIrglY8OwUFuTBm1JA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